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0531986
沙眼衣原体诊断研究进展
http://www.100md.com 2004年10月7日
     国外医学儿科学分册 1999年9月第26卷第25期

    摘要 沙眼衣原体感染在人群中很普遍,但临床上并未引起重视,本文综述了近年来诊断沙眼衣原体感染的进展,着重介绍了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检测沙眼衣原体中的应用,并提出了诊断沙眼衣原体的新的扩大的金标准。

    沙眼衣原体(Chlamydia trachomatis,CT)感染是发展中国家可预防的致盲的最重要的原因,也是西方工业化国家最常见的性病。CT可引起泌尿生殖道感染,胎儿感染CT可致新生儿结膜炎、新生儿和小婴儿肺炎,以及其他并发症如获得性反应性关节炎、Retier's综合征[1]。由于CT感染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所以常易漏诊。近年来在确诊CT感染方面进展迅速,本文将其综述如下。

    CT的形态学检查

    最初诊断CT感染的实验是吉姆萨(Giemsa)染色。这种方法在CT被分离出来前50年就开始应用,通过证实被感染细胞内CT包涵体的存在而判断是否感染CT。但是由于其敏感性和标本收集上有困难,未能成为一种常规检测方法。此种涂片染色的标本要求必须有大量的(数以千计)上皮细胞,而镜检也较费时,同时也受观测者的主观影响。在诊断男性尿路感染时敏感性较低,其阳性率仅为培养证实CT感染的15%。但是在诊断新生儿CT结膜炎时,Giemsa染色镜检被认为是简便、易行而敏感的一种方法,50%-90%的涂片可见胞浆内包涵体及大量多形核白细胞。也可将刮片标本用甲醇固定,碘染色后镜检,因CT包涵体含糖原,遇碘呈棕褐色,即阳性。

    CT的细胞培养

    1956年我国汤非凡教授首次在世界上用鸡胚卵黄囊培养CT获得成功。10年后,组织细胞培养CT成功。从病人组织中分离CT,长期以来都被作为一种确诊试验,但是非百分之百敏感,培养失败常由于标本多变或标本收集方法不当而引起。

    培养细胞现多常用McCoy细胞或Hela-229细胞株[2],BHK-21细胞也对CT易感。最初操作时使用X线照射过的McCoy细胞,现常用放线菌酮处理过的单细胞层。细胞培养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一步是将接种物离心进入培养的单细胞层内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7999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