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微小病毒B19与儿科疾病
http://www.100md.com
2004年10月8日
杭敏 杭长寿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1998年第3期第12卷 综述人类微小病毒B19(Human parvovirus B19,HPV B19。本文简称B19病毒)是儿科常见的出疹性疾病—传染性红斑(又称第五病,Erythema infection,EI)的病因。除了这一轻型自限性感染外,B19病毒还可使慢性溶血病病人发生再障危象及急性多关节病。在免疫缺损病人中可造成持续性感染。如果妊娠期受B19病毒感染,可致流产、死胎和胎儿水肿症的发生。此外它还与多种造血系统异常表现如中性粒细胞减少症、血小板减少症有关。
1 B19病毒的发现及其特征
Cossart于1975年在对血库中的血清进行乙型肝炎筛查时发现了一些假阳性结果,在电镜下有典型微小病毒外观的颗粒,于是依据供血者的编号命名为B19病毒〔1〕,因大多数带有这种病毒的供血者是健康的,故原先人们认为微小病毒感染是无症状的,直到1981年,在镰状细胞贫血和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儿童中发现了这种病毒〔2〕。2年后伦敦北部郊区暴发流行EI,通过血清学检测IgM抗体发现儿童常见的红疹与B19病毒有关。之后又分别发现B19病毒与胎儿疾病及关节疾病有关〔3〕。1987年在1例先天免疫缺陷综合征贫血的病人中证实存在有慢性B19病毒感染〔4〕。随后调查显示在AIDS病人〔5〕、器官移植的受者、化疗的肿瘤病人中都有慢性持续性B19病毒感染的存在。
B19病毒是直径为23nm无囊膜包裹,3 500碱基组成的单链DNA病毒,属微小病毒科,是红细胞病毒属的一种〔6〕。其在分子生物学上有独特性,末端回文序列长达365个碱基,G、C含量高,使得B19病毒二级结构牢固,而不易克隆入细菌中。B19病毒同其他小DNA病毒一样有种属特异性。有两种壳蛋白:VP1(83kD)和VP2(58kD),VP2占优势,VP1位于壳体外部,易与抗体结合。此外B19病毒有一非结构蛋白NSI,可引起细胞死亡,但其作用与细胞毒素或成空蛋白不同。其对热稳定,56℃30分钟仍可存活。
B19病毒对人红系细胞有特别嗜性,此病毒可在新鲜人类骨髓细胞、外周血细胞、胎儿肝细胞、红白血病细胞、脐血细胞内生长,但在任何一个培养系统,其繁殖均有赖于红细胞及特异的促红细胞素的存在,细胞敏感性随红细胞分化而增强。目前利用上述系统可研究该病毒的特性,但不能用作标本分离。B19病毒对宿主细胞有直接细胞毒作用,可引起前红细胞超微结构的改变,包括特征性的染色质偏移、伪足形成、空泡等,壳蛋白颗粒存在于已凋亡的细胞核质空隙中。最近B19病毒的受体被确定是红细胞糖苷脂或红细胞P抗原〔7〕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1081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