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家的诊所(上)
一、我们家的诊所
我出生前四五年,诊所是我们的家。为什么不说成我们家就是诊所呢?这是有道理的。我的祖父和父亲原来是乡村里的私业医师,那时我们家当然就是诊所,但20世纪50年代初不允许了,医师要走集体化道路,诊所归公,这样我们家就随诊所而安,诊所到哪儿,家就在哪儿,等我出生后,诊所为家已经有好几处了。
在我童年时,诊所和我们的家就比较固定了。它在苏北一个铺着麻条石的老镇子上,一条又宽又直的青砖巷子的尽头,前后两进青瓦房,前面三间用来作诊所,后面三间住着我们全家,前后有一个圆门,我们跨过圆门,就走到诊所里去了。诊所里,总是有很多人,说话声,病人的咳喘声、呻吟声,不时地传到后面我们的家里来,从声音就能够知道诊所有多少病人,哪些是重病人。家里人一般是不往前面诊所去的,常从圆门一会儿进一会儿出的就是我一个,每天好像我最忙,却根本没有什么事情,无非是在药房抢着帮祖父拉开药橱上的抽屉,忽然又想起祖父要吸烟了,跑到后屋给他拿水烟袋。但有一件事是最要紧的,那就是一到午饭时分,必定要去牵祖父的衣角,也不顾祖父面前有多少病人,说,不看了不看了,要吃饭了。病人不好意思,笑道,先生,您老先吃饭。祖父也陪笑道,得罪得罪。由着我把他从病人那儿牵走,一直牵过圆门,牵到饭桌上。祖父吃饭很快,一吃完饭就又坐到诊案前了。
, 百拇医药
其实我对诊所里大人的事记得并不清楚,恍恍惚惚、混混沌沌。但有一点却不会弄错,那就是祖父对诊所的爱惜。在祖父心里,这个诊所不用说是他自己的,换成我现在的口气,就是我们家的。虽然名义上诊所已经公有,但那不过是化私为公罢了。诊所里,那四只高高顶到山墙横梁的中药橱,是我们家的;那只长一丈二尺的药案,是我们家的;那只红木做成的诊案,是我们家的;还有那些青花药瓶、黑铁碾子、紫铜药臼,也都是我们家的。所有这些,都经过我祖父几十年的手泽,如今并不因为诊所改了名换了姓,它们就再也不属于我们家所有了。我祖父相信不会,我从懂事的那天开始,也相信不会。我们一家都很爱惜它们,因爱惜它们兼爱惜诊所,这便成了爱乌及屋。
最值得记忆的是一张藤躺椅。这张藤椅还在我祖父独自行医时,就专门给病人用的。它既可供病人休息,也可作治病的病榻。诊所里没有专设的医疗床,也不需要,有一张藤躺椅,足够了。藤椅放在作诊室的堂屋中间,夏天用凉水拭拂得干干净净,冬天拿一张棉垫垫着,这样病人舒服。我在诊所和祖父生活了近十年,好像从来没有见过祖父自己躺到这张椅子上过。夏日午长,病人少,有时候诊所闲静下来,祖父宁可坐在他的医案前打很长的瞌睡,身子前仰后合,也不到藤椅上小憩一回。倒是诊所里有一位比我父亲稍大些的小外科医师,常常翘腿躺在藤椅上,非常惬意的样子。他是个没脾气的好人,单身在诊所工作,喜欢与孩子闹着玩。每次他躺着,就叫我过来,把腿搁在我的肩上,让我使劲扛。他腿往下压,我憋着气往上扛,扛着扛着藤椅发出吱吱的声音,祖父抬起身朝这边看看,也不说什么。那位小外科医师,瞧见了,就停下来,脸上有点讪讪地,对我说,小孩儿,力气大。以后还是照样躺到藤椅上,照样让我扛他的腿。藤椅用的时间长了,有几处藤条断开来,祖父修过好几回,一直到祖父带着我离开这个诊所,还在用着。
, 百拇医药
诊所虽然天天断不了求医的病人,但诊所里的气氛始终清清和和,甚至还多了一点家居生活的温暖感。祖父白天坐诊、开药方、配药,晚上歇下来,烫一壶酒,就一两样小菜,慢慢地喝。喝完酒,坐到窗前,翻几页医书,有时候用朱笔在书的空处写几行字,大约白天诊病遇到了疑问,读书时心有所动吧。窗外一架栝楼,有几根藤蔓顺着窗棂爬上去,月亮出来了,二更天,祖父熄了灯就寝,月光就把栝楼翠羽一样的叶,安安静静地映照在窗纸上。
但不知不觉间,诊所变了。有几年,忽然增加了好几名新人员,其中有一个长着麻脸的年轻男医生和一个生得有些妖娆的女医生,两个人一进来就一副不省事的模样,诊所里一天天不安分起来。没过多久,“文化大革命”到了,果然由这两个男女领头造反,成立“白求恩战斗队”,斗争对象是我祖父。他们先封闭了圆门,将我们家与诊所隔开来,然后在诊所墙壁上张贴起白纸黑字大标语,声讨我祖父的“反革命罪行”。白天不让祖父回来吃饭,晚上也不让他回来睡觉。我们不知道前面屋里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只听见诊所里两个男女不停高呼“打倒!打倒!”的口号。有一个深夜,声音变了,变成了木板打击人身体沉闷的啪啪声,随后又夹杂着我祖父凄楚的哀求声,声音很低,但一个字一个字传到我耳里,清晰得恐怖,我躲进被子里,声音还是往里面钻。我在惊恐中整整听了一夜。第二天早晨,祖父被人拉回后面来,他脸色黑黄,眼窝凹得很深,一回屋就倒在床上不住地呻吟,他身上多处受伤,最严重的是一只胳膊被打折了。
, 百拇医药
祖父被彻底斗倒,还不仅在他的肉体上,他被剥夺了诊病的权利。诊所后面的房子,也不给我们住了,我们搬到镇外一座草屋暂时存身。祖父每天按时到诊所“监督劳动”,每周照例要挂着一块木牌参加全镇的“牛鬼蛇神”集体游街,祖父低着头,举着双手,走在大街上,夏天的太阳晒着他的光头,汗水一串串从他的胡子上往下流。他原本是镇上受人尊敬的老医师,现在沦落到这般模样,真有点生不如死。惟一能让他感到安慰的是,我还在他身边,陪伴着他。他是不能像过去那样安闲地喝酒了,但他晚上吸水烟袋时,让我给他吹纸捻儿,不声不响地,祖父和我就在火光明灭间度过了一个落寞凄清的黄昏。
我和祖父离开这个镇子,离开诊所,是在第二年春天。祖父被赶回老家劳动改造,走时没有带走诊所里任何一样原本属于他、属于我们家的东西,甚至包括那只宝贵的藤躺椅。我们完全失去了诊所。临走时,我问祖父,我们到哪儿去?祖父没有说一句话,他把伤心藏在深深的缄默中。, 百拇医药(费振钟)
我出生前四五年,诊所是我们的家。为什么不说成我们家就是诊所呢?这是有道理的。我的祖父和父亲原来是乡村里的私业医师,那时我们家当然就是诊所,但20世纪50年代初不允许了,医师要走集体化道路,诊所归公,这样我们家就随诊所而安,诊所到哪儿,家就在哪儿,等我出生后,诊所为家已经有好几处了。
在我童年时,诊所和我们的家就比较固定了。它在苏北一个铺着麻条石的老镇子上,一条又宽又直的青砖巷子的尽头,前后两进青瓦房,前面三间用来作诊所,后面三间住着我们全家,前后有一个圆门,我们跨过圆门,就走到诊所里去了。诊所里,总是有很多人,说话声,病人的咳喘声、呻吟声,不时地传到后面我们的家里来,从声音就能够知道诊所有多少病人,哪些是重病人。家里人一般是不往前面诊所去的,常从圆门一会儿进一会儿出的就是我一个,每天好像我最忙,却根本没有什么事情,无非是在药房抢着帮祖父拉开药橱上的抽屉,忽然又想起祖父要吸烟了,跑到后屋给他拿水烟袋。但有一件事是最要紧的,那就是一到午饭时分,必定要去牵祖父的衣角,也不顾祖父面前有多少病人,说,不看了不看了,要吃饭了。病人不好意思,笑道,先生,您老先吃饭。祖父也陪笑道,得罪得罪。由着我把他从病人那儿牵走,一直牵过圆门,牵到饭桌上。祖父吃饭很快,一吃完饭就又坐到诊案前了。
, 百拇医药
其实我对诊所里大人的事记得并不清楚,恍恍惚惚、混混沌沌。但有一点却不会弄错,那就是祖父对诊所的爱惜。在祖父心里,这个诊所不用说是他自己的,换成我现在的口气,就是我们家的。虽然名义上诊所已经公有,但那不过是化私为公罢了。诊所里,那四只高高顶到山墙横梁的中药橱,是我们家的;那只长一丈二尺的药案,是我们家的;那只红木做成的诊案,是我们家的;还有那些青花药瓶、黑铁碾子、紫铜药臼,也都是我们家的。所有这些,都经过我祖父几十年的手泽,如今并不因为诊所改了名换了姓,它们就再也不属于我们家所有了。我祖父相信不会,我从懂事的那天开始,也相信不会。我们一家都很爱惜它们,因爱惜它们兼爱惜诊所,这便成了爱乌及屋。
最值得记忆的是一张藤躺椅。这张藤椅还在我祖父独自行医时,就专门给病人用的。它既可供病人休息,也可作治病的病榻。诊所里没有专设的医疗床,也不需要,有一张藤躺椅,足够了。藤椅放在作诊室的堂屋中间,夏天用凉水拭拂得干干净净,冬天拿一张棉垫垫着,这样病人舒服。我在诊所和祖父生活了近十年,好像从来没有见过祖父自己躺到这张椅子上过。夏日午长,病人少,有时候诊所闲静下来,祖父宁可坐在他的医案前打很长的瞌睡,身子前仰后合,也不到藤椅上小憩一回。倒是诊所里有一位比我父亲稍大些的小外科医师,常常翘腿躺在藤椅上,非常惬意的样子。他是个没脾气的好人,单身在诊所工作,喜欢与孩子闹着玩。每次他躺着,就叫我过来,把腿搁在我的肩上,让我使劲扛。他腿往下压,我憋着气往上扛,扛着扛着藤椅发出吱吱的声音,祖父抬起身朝这边看看,也不说什么。那位小外科医师,瞧见了,就停下来,脸上有点讪讪地,对我说,小孩儿,力气大。以后还是照样躺到藤椅上,照样让我扛他的腿。藤椅用的时间长了,有几处藤条断开来,祖父修过好几回,一直到祖父带着我离开这个诊所,还在用着。
, 百拇医药
诊所虽然天天断不了求医的病人,但诊所里的气氛始终清清和和,甚至还多了一点家居生活的温暖感。祖父白天坐诊、开药方、配药,晚上歇下来,烫一壶酒,就一两样小菜,慢慢地喝。喝完酒,坐到窗前,翻几页医书,有时候用朱笔在书的空处写几行字,大约白天诊病遇到了疑问,读书时心有所动吧。窗外一架栝楼,有几根藤蔓顺着窗棂爬上去,月亮出来了,二更天,祖父熄了灯就寝,月光就把栝楼翠羽一样的叶,安安静静地映照在窗纸上。
但不知不觉间,诊所变了。有几年,忽然增加了好几名新人员,其中有一个长着麻脸的年轻男医生和一个生得有些妖娆的女医生,两个人一进来就一副不省事的模样,诊所里一天天不安分起来。没过多久,“文化大革命”到了,果然由这两个男女领头造反,成立“白求恩战斗队”,斗争对象是我祖父。他们先封闭了圆门,将我们家与诊所隔开来,然后在诊所墙壁上张贴起白纸黑字大标语,声讨我祖父的“反革命罪行”。白天不让祖父回来吃饭,晚上也不让他回来睡觉。我们不知道前面屋里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只听见诊所里两个男女不停高呼“打倒!打倒!”的口号。有一个深夜,声音变了,变成了木板打击人身体沉闷的啪啪声,随后又夹杂着我祖父凄楚的哀求声,声音很低,但一个字一个字传到我耳里,清晰得恐怖,我躲进被子里,声音还是往里面钻。我在惊恐中整整听了一夜。第二天早晨,祖父被人拉回后面来,他脸色黑黄,眼窝凹得很深,一回屋就倒在床上不住地呻吟,他身上多处受伤,最严重的是一只胳膊被打折了。
, 百拇医药
祖父被彻底斗倒,还不仅在他的肉体上,他被剥夺了诊病的权利。诊所后面的房子,也不给我们住了,我们搬到镇外一座草屋暂时存身。祖父每天按时到诊所“监督劳动”,每周照例要挂着一块木牌参加全镇的“牛鬼蛇神”集体游街,祖父低着头,举着双手,走在大街上,夏天的太阳晒着他的光头,汗水一串串从他的胡子上往下流。他原本是镇上受人尊敬的老医师,现在沦落到这般模样,真有点生不如死。惟一能让他感到安慰的是,我还在他身边,陪伴着他。他是不能像过去那样安闲地喝酒了,但他晚上吸水烟袋时,让我给他吹纸捻儿,不声不响地,祖父和我就在火光明灭间度过了一个落寞凄清的黄昏。
我和祖父离开这个镇子,离开诊所,是在第二年春天。祖父被赶回老家劳动改造,走时没有带走诊所里任何一样原本属于他、属于我们家的东西,甚至包括那只宝贵的藤躺椅。我们完全失去了诊所。临走时,我问祖父,我们到哪儿去?祖父没有说一句话,他把伤心藏在深深的缄默中。, 百拇医药(费振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