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0485335
继承创新 永争第一——南京中医药大学建校50周年侧记之教学篇
http://www.100md.com 2004年10月13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224期
     对南京中医药大学最初的认识来自念书时常常在各种权威参考书和教材的“主编”一栏中看到的一些大师的名字,承淡安、干祖望、丁光迪、江育仁、许济群、沈凤阁、宋立人、邱茂良、孟澍江、汪履秋、周仲瑛……虽不能得见其人,但从那些循循善诱的文字中,记者感受到了大师们的谆谆教导,也从此对南京中医药大学有了一份特殊的崇拜与尊敬。因此当接到采访南京中医药大学五十周年校庆的任务时,心中竟有些近乎朝圣的虔诚与激动。而当下飞机后,在从机场赶往学校的路上,听南京中医药大学党委宣传部的夏登杰部长自豪地介绍该校为新中国的高等中医药教育创造的一系列“第一”和近几年学校跨越式的发展历程之后,记者心中的尊敬与好奇更加强烈。

    从50年前夫子庙狭小的朱雀路14号邀贵井,到占地6万平方米的汉中门校园,再到开建占地1500亩、规划建筑面积40万平方米的生态型、数字化、园林式的仙林新校区;从当时只有60名学员的江苏省中医进修学校到如今年招生4000人,在校生逾万人的以中医药为主体,文理工经管法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从当初没有教材,只有十几名教师边备课边教学的临时与仓促到如今设有15个本科专业、19个硕士点、16个博士点、3个博士后流动站,拥有600多名高级职称专家的专业与从容,半个世纪来,南京中医药大学不仅为新中国的高等中医药教育编写出了第一套教材和第一套中医药教学大纲,从这里走出了我国中医药高等教育的第一批师资,诞生了我国中科院的第一批中医药学部委员;也为我国的中医事业培养了30000多名各级中医药专门人才,为世界上90多个国家和地区培养了7000多名中医药、针灸人才。她的发展历程就像是新中国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缩影,经历了从无到有的翻天巨变,铸就了令人瞩目的辉煌。
, 百拇医药
    奠基中医药高等教育创多个第一

    南京中医药大学的前身是成立于1954年的江苏省中医进修学校。该校于1956年3月更名为江苏省中医学校,1958年9月,又更名为南京中医学院,同时将原江苏省中医院划给南京中医学院作为附属医院,1995年2月南京中医学院正式更名为南京中医药大学。

    1954年7月,由当时的中共江苏省委统战部、江苏省人民政府卫生厅牵头,江苏省第一次中医座谈会在南京召开。会上,一些专家提议应积极筹办中医实验医院、中医进修学校及中医学术委员会,为今后开展中医工作创造条件。会上还成立了江苏省中医学术研究筹备委员会,吕炳奎为主任委员,承淡安、叶橘泉、邹云翔为副主任委员。同年8月,江苏省卫生厅拟定了《江苏省中医进修学校组织编制方案(草案)》,并于10月15日经江苏省编制委员会批复同意。1954年10月30日,江苏省人民政府任命承淡安为江苏省中医进修学校校长,叶橘泉为副校长兼江苏省中医院院长,由此,江苏省中医进修学校的筹建工作积极展开。同年12月,由崑被任命为江苏省中医进修学校副校长。
, 百拇医药
    根据当时江苏省人民政府卫生厅拟定的《江苏省中医进修学校实施计划(草案)》,中医进修班暂定学员120人,另附设针灸专修班学员30人。学制暂定为一年,课程分前后两期。前期以基础医学学习为主,以生理解剖为中心,分别配合病理学、细菌学、寄生虫学的学习,并授以诊断学、传染病学及伤寒、金匮、内经等中医课程。后期以中医中药学的学习为主,以中药方剂为中心,分别配合医史、针灸、内科、妇科、中医治疗等课程的学习,并交流中医临床经验。

    1955年3月13日,江苏省中医进修学校在南京市朱雀路邀贵井14号举行了学校成立大会和第一期中医进修班、针灸专修班开学典礼,由此揭开了我国高等中医教育的序幕。在第一期中医进修班的60名学生中,包括了后来的多位中医泰斗,如董建华、王玉川、印会河、王绵之、颜正华、汪幼人、陆莲舫、许济群、丁光迪、肖少卿、陈亦人、程莘农、周仲瑛、吴贻谷等,他们中有的成为了院士,有的成为著名的中医教育学家或者名医。

    谈起建校初期情况,已经82岁高龄的吴贻谷教授至今记忆犹新。作为我国著名的中医药文献专家,吴老是我国第一套中医教材和《中药大辞典》的主编者。
, 百拇医药
    吴老告诉记者,与现代中医高等学历教育招生的从零开始不同,当时中医进修班的学员都是具备了相当中医素养和临床经验的中青年中医,而老师们则是临床经验更丰富、学术水平更高的名老中医,如教授《内经》的是时逸人,《伤寒》、《温病》的是宋爱人,医史是周筱斋,中药是叶橘泉,方剂是樊天徒,内科是曹鸣皋,儿科是江育仁,妇科是陈丹华,诊断是邹云翔,针灸是李春熙。但由于没有教学经验,加上从确定建校到第一批学生入校之间的时间间隔只有不到半年,因此老师们的准备也相当仓促,只能将自己过去的著作临时改编后用作教材以应急需或是边教边写。通常在上课前一周老师会把教材印好发到同学们手中,所以当时他们用的教材都是一页一页的,根本不能成书。

    教学上出现的困难使学校认识到如果不培养新的师资,编写好新的教材,是很难打开中医教学新局面的。几经考虑,一个名为“交替教学法”的新思路产生了。由于当时的在校生原先都是开业医生,有一定的专业基础,其中不乏理论知识、临床经验、语文修养、写作水平以及演讲口才较好的尖子人物,而且正值年富力强,只须因材施教加以培训,就能成为很好的老师。因此在第一学期结束后,学校就组织部分学员开始进行“交替教学法”的实践,即对某一门重点课程,选择数名学员组成一个教学小组,在原主讲老师的指导下,总结教学中的得失,研究修订教材原则,以及大体内容和统一要求,然后分工负责修改,最后经老师审核定稿,再由小组成员分别备课、试讲。新学期开始后,即改由参加教材修改、备课、试教的同学共同完成给下届学员正式讲授本课的任务。交替教学法应用在实践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不仅使一批批师资脱颖而出,也为第一套中医教材的顺利诞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百拇医药
    1957年初,卫生部指定在编写教材、培养师资和开展中医教学工作中取得明显成绩的南中医(时名为江苏省中医学校)承担西学中教材的试编工作。经过一年多的努力,1958年国庆节前夕,我国建国后第一套也是历史上首次为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和广泛开展西医学习中医而编写的正规中医药教材《中医学概论》和《中药学概论》同时出版,当时的《健康报》还专门为此发表了评论,认为此书“将中医的理法方药的整个理论体系作了概括的叙述和分析,克服了古今各家的偏见,把读者引导到学习中医的正确方向,因此,这本书的出版,将使西医学习中医,医学院校增加中医课……教材困难问题,基本上得到解决。”与此同时,南京中医药大学其他教材的编写也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日趋成熟,根据1959年10月该校编写教材种类的统计表,当时的南中医共编写教材16类84种,其中出版22种,除《中医学概论》和《中药学概论》之外,还包括《内经辑要》、《伤寒释义》、《金匮释义》、《简明内科学》、《简明妇科学》、《简明中医外科学》、《简明针灸学》等。

    从1957年起,北京、山东、河北等地相继开办中医院校,周总理批示南中医予以支持。当时南中医共向全国各地输送了96名师资,北京、山东、河北等中医院校的校长也都由南中医输送的人担任。这是我国中医药高等教育的第一批师资,他们为我国高等中医药教育的开展和普及立下了汗马功劳。
, 百拇医药
    积极进行教学改革书教育新篇

    通过院校教育培养中医人才改变了中医传统的以师承为主的教学模式,开辟了中医教育的新天地。但如何建立适应时代发展的高等中医教育模式,进一步提高中医人才培养的质量成为摆在南中医人面前的又一大课题。因此多年来,遵循着“育人为本,教学为先,质量为重”的办学宗旨,南中医人进行了积极的教学改革,不断探索中医药高等教育的规律。

    加强技能实践

    中医是一门经验性非常强的学科,南中医从办学之初就非常重视学生临床操作技能的培养,让学生“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成为南中医教育模式的重要特点。1961年,经江苏省卫生厅批准,南京、苏州、南通、镇江市和常熟、泰州县中医院成为南中医的实习基地。此后经过多年的积累,南中医拥有了遍布江苏省内的25家临床教学医院和98个实习基地;为了规范后期临床教学并提升临床带教水平,南中医多次举办“临床课程师资进修班”,出台了《临床医学类专业毕业实习管理和带教规范化方案》,提高临床师资人员的专业及教学水平;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论联系实际,南中医还继承传统中医师承教育的精髓,在中医学临床专业的临床课程教学中开展“床边教学”,即将临床课程教学放在附属医院,采用边理论讲授边临床实践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白天跟随老师诊病,晚上学习理论知识,从而切实提高了他们的临床操作技能和综合分析能力。近年来,南中医还大力开辟药类、经济类、管理类专业教学基地,目前已形成包括制药企业、药材公司、省、市中医院、人民医院药剂科、省、市药检所、省级科研院所等在内的50家医药企业、10多个政府机关单位、20多个卫生部门及医疗机构组成的教学基地。
, 百拇医药
    培育创新精神

    能否迅速培养出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中医药专业人才不仅关系到中医药事业的存亡,也关系到民族文化的兴衰。南京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吴勉华认为,中医药创新人才应该具备“四统一”的特征,即医德与医术的统一,理论与经验的统一,继承与批判的统一,务实与风险意识的统一。为此,从2000年开始,南中医在国内中医药大学中首家推行了本科生导师制,即在现有学生中选择成绩优异者或具备特别发展潜力的学生进行本科生导师制的培养,由导师为学生量身定做培养方案,指导学生设计选修课程,为他们构筑更为优化和更具个性的知识结构;或指导学生尽早接触临床,提高他们的临床思维能力和辨证施治能力。经过几年的实践,本科生导师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意识、科研能力、临床技能都得到了提高,有的学生甚至还没毕业,就已经成为家乡小有名气的中医。

    打造精品课程

    拥有优秀课程的数量是评价一所大学教学质量的核心指标。为此南中医不断加强优秀课程建设,优化课程结构,建立优质课程体系。其基本方法为:对原先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能凸现学校特色的课程在师资队伍、教材编写、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质量等方面进行较为全面地建设和评估,评选出校级优秀课程、校级精品课程,在此基础上推荐出省级优秀课程、省级精品课程,并进一步创建国家级精品课程。“九五”以来,共有20门课程获省级优秀课程,其中“中医儿科学”、“中医内科学”、“方剂学”3门课程获省级一类优秀课程、“针灸学”获省级优秀课程群。2003年5月,南中医又启动了“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经校内各级评审,确定“中医儿科学”、“中医内科学”、“中药炮制学”、“针灸学”、“温病学”、“方剂学”等6门课程成为首批“国家精品课程”建设课程,目前“温病学”课程已被确认为国家精品课程。在紧抓课程建设同时,南中医还加强了配套的教材的建设,成立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材建设委员会,并设立建材建设专项经费,鼓励老师结合学校优势编写高质量的精品教材。在新世纪高等中医药本科和七年制教材编写中,该校有10余门课程获主编单位,近20门课课程获副主编单位。
, 百拇医药
    注重师资培养

    高素质的教师是良好的教学质量的保证,为了抓好主干学科骨干教师及学科带头人队伍的建设,近年来南中医对师资队伍建设也提出了明确要求。首先是实行教授、副教授上教学一线制。通过实行课时津贴制,南中医保证了教授、副教授100%上本科教学第一线,为确保本科教学质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其次是做好新增学科专业骨干教师的引进和师资队伍建设。从2001~2004年的3年间,根据新增学科专业建设的要求,南中医引进了副高以上职称人员8名,各类毕业生近200名,其中非中医、中药学科的占85%以上。同时积极开展兼职教师的兼聘工作,聘请行业主管部门负责人、资深专家、其他高校专业教师、附属医院带教老师等为专业课程教师,以缓解师资不足。第三是加强高层次师资的培养,制定了教师进修提高积分制办法,明确教师在任职期的进修提高要求。经过几年的建设,南中医的教师队伍从年龄、职称、学历结构等方面有了较大的改善。教师队伍总数在3年间翻了近一番,兼职教师数已逾千人。专任教师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学历层次,教师队伍中研究生学历人员占总数的50%左右。
, 百拇医药
    深化教育改革 近年来,围绕“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南中医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了教育思想大讨论。由校长亲自作动员,聘请校外专家举行专题讲座,分期向全校各部门印发有关学习资料,组织各学院围绕主题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观念的转变推动了教学管理体制、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与创新。在教学工作中,南中医鼓励广大老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视听教材和CAI课件的制作,同时采用启发式、讨论式、自学式、PBL(以问题为中心)等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与此同时,结合教育思想讨论和学校的实际,积极组织申报各级教育(教学)课题研究。“九五”以来,该校共承担了12项国家级教育(教学)研究课题,18项省级课题,其中“外科临床基本技能训练与考核方法的研究和实践”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两名教师被评为“江苏省‘九五’教育教学研究先进个人”。2000年在全国中医药网络课程与多媒体课件评比中,该校有4个课件分别获二、三等奖。在2001年在卫生部科教司视听教材和CAI课件制作招标中,该校又有7个视听教材和3个CAI课件中标,名列全国中医院校之首。
, http://www.100md.com
    提升教育层次

    南京中医药大学十分重视发展高层次的研究生教育。自1979年首次招收研究生开始,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南中医建立了学科专业较为齐全的学位点。在1981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首次审批学位授予学科时,南中医就充分利用建校早、知名专家较多,学术水平较高等优势,获得批准了中医内科学1个博士点及中医基础理论等8个硕士点。此后又陆续增加,目前博士学位授予点达16个,硕士点达19个,除覆盖中医、中药、中西医结合所有二级学科外,还向其他学科专业有所延伸,处于全国中医药院校前列。1995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南中医成为首批获得博士生导师自审权的院校,同年,经国家人事部、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批准,又成为全国中医药院校首批中医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设站单位,1998年被批准为中药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03年增设中西医结合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01年,该校又开展了非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攻读中医学研究生的试点工作,即“非医攻研”,按硕士研究生招生,进行硕博连读,培养具有从事中医学科学研究能力与创新思维的跨学科、复合型高层次专门人才,为中医教育探索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 百拇医药
    拓宽办学渠道

    为了补充中医院校在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教学方面的不足,南中医突破原有的办学观念和办学模式的束缚,立足本校,加强外联,积极探索多渠道联合办学模式。继1996年与南京大学联合培养七年制中医学专业人才后,为进一步促进高等中医药教育走向世界,加速针灸学的国际交流,1998年该校又与南京师范大学联合培养外向型针灸推拿人才,在校期间的英语课程由南京师范大学选派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承担,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此后,为培养复合型人才,南中医又与南京师范大学签订协议,联合培养国际医药贸易人才。2002年两校进一步加强合作与交流,联合培养七年制中医学(中西医结合、针灸推拿方向)人才,以拓宽他们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基础知识。本着加快中医药教育的国际化,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原则,2001年,南中医把联合办学的目光投向了国外,与澳大利亚西悉尼大学联合培养电子商务人才,澳方选派教师指导,按照西悉尼大学的课程要求,组织教学。实践证明,开展多渠道联合办学,不仅实现了高校之间、高校与社会之间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增强了办学能力,同时也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 百拇医药
    拓展学科设置

    中医院校以往都是单科性院校、专业面较窄。改革开放以来,南京中医药大学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遵循“以中医药为主体,医、管、理、工、经、法文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办学思路,在坚持发扬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基础上,积极发展交叉与边缘学科,进一步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使专业学科拓宽延伸到医、管、理、工、经、法、文7个学科门类,逐步成为一所以中医药为主体,专业较齐全的多科性高等中医药学府。在新专业拓展中,南中医始终注意把握两条基本原则,一是要有市场需求,努力使学校的人才培养服务于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二是注意发扬学校的办学特色和优势,立足于五十年中医药办学的深厚基础,使人才培养具有明显的中医药特色,体现学校的办学优势,增强培养的人才在人才市场中的竞争能力。例如,根据中医药事业发展和市场对人才的需求,2002年该校新增了应用心理学、中药资源与开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英语4个专业,2003年又新增市场营销、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2个专业,2004年开设了医学德语、医学日语、医学法语、医学西班牙语专业方向等,适应了人才市场的多向性需求。

    五十年,弹指一挥间,如今的南中医依然在坚守着当初办学时“严谨务实”的学风,向着“国际著名,国内一流”的中医药大学的目标前进!从高起点出发,相信南中医人会用自己的勤奋和努力创造更辉煌的明天!, 百拇医药(汪少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