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药专业 > 中药资源 > 研讨
编号:10485426
秦巴山区珍稀、濒危中药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
http://www.100md.com 2004年10月21日 中国中药材GAP网
     作者:张启云 李焘

    我国各族人民利用药用动植物资源的历史已有几千年,药用动植物资源是天然药物生产的主要物质基础。在被开发利用的药用植物资源中,约80%为野生药材,只有不到20%药材被人工栽培。不合理的滥捕、滥杀而使得一些珍稀濒危动物资源濒临灭绝的状况,使得一些珍贵的动物资源得不到合理而有效的利用。长期以来,我国的中药业长期处于“吃资源”以换取低成本的生产方式,加上人们对土地、森林我国野生药用动植物资源的贮量已逐年下降或趋于枯竭,经过长期采挖或不合理的采收和采猎,广泛使用化学制剂及污染等,导致近10年野生药用物种分布区域逐渐缩小,蕴藏量大为减少,部分常用中药材和道地药材的野生种质已趋于消失,少数物种濒临灭绝,某些种类已基本灭绝。因此,若不注意合理地开发利用我国的药用动植物资源,不重视野生药材资源的驯化栽培和保护,对野生药材的开发利用将使药用动植物资源很快被挖光采绝,从而影响到天然药用动植物的资源的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和利用。同时,随着中药逐步走向国际市场,对药材资源的需求量会越来越大,野生药材资源面临的压力会日益沉重,如不加以保护,许多药材资源会逐渐枯竭,天然药物生产将难以为继。
, 百拇医药
    作为中药资源最丰富的省份之一,陕西拥有药用植物2,000多种,中医中药的发展历史悠久。然而随着市场对中药材需求的日益增长,秦巴山区的珍稀中药资源同样受到濒临灭绝的威胁,如何正确、有效地利用秦巴山区的药用动植物资源,如何保证中药资源的永续利用等方面的问题亟待解决、刻不容缓。

    1. 秦巴山区的地理位置与气候特点

    秦巴山区位于中国秦岭与大巴山之间,这里的两山夹一川的地势结构十分突出,我们通常所说的秦巴山区仅限于陕西境内渭河以南的秦岭、巴山与其间的汉江谷地。本区位于北纬31°42′-34°45′,东经105°46′-111°15′,南北跨越3个纬度,东西横穿5.5个经度。包括湖北的十堰市、神农架,陕西的汉中、安康、商洛,河南的淅川、西峡,重庆的城口,四川的万源等市(地)县,总土地面积7.5万km2。

    秦巴山区属北亚热带气候,年平均气温12-15℃,7月平均气温23.4-26.7℃,1月平均气温0.0-3.6℃。气温随海拔而变化,形成山地垂直温度带,其中秦岭山区有5个带。本区降水量较丰富,年降水量709.5-1400mm,雨季4-10月,占全年降水量的75%左右。土壤类型众多,主要有黄褐土、黄棕壤、棕壤、暗棕壤和高山草甸土等,随海拔高度变化。此外,还分布有冲积土、紫色土、石灰土等非地带性土壤。
, 百拇医药
    秦巴山区是沿太行山-伏牛山-神农架-巫山-武陵山地理学分界线上的西部地区,地处东部一级平原低地与西部二级高原山地交汇处,同时又是秦淮一线南北气候的分水岭地带;是地理中心带连接西北、西南的结合部,东部一级低地平原与西部二级高原的过渡区;是优质水源区之一,是三江(嘉陵江、汉江、丹江)一河(汉江最大支流堵河)的发源地,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汇水区;是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两大关键地区(秦岭山地、神农架林区)所在地。可以说,秦巴山区是中国自然环境的十字交叉带,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该区域兼有东西南北复杂的生态环境特点,在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2. 秦巴山区药用动植物资源现状

    2.1秦巴山区药用植物资源现状

    秦巴山区药用植物资源丰富。独特的地理优势及中医药资源优势使得这里素有“秦地无闲草”、“天然药库”的美誉。据统计,本区的药用植物在2,500种以上,占全国药用植物资源的22%左右,占陕西省总数的2/3以上,达到1,500多种,其中仅秦岭山地的太白山就有中草药资源千余种。这里的中药材具有种类多、产量大、贵重药材种类多等特点。其中著名的药材有党参、当归、地黄、黄芪、黄芩、贝母、茯苓、黄连、杜仲、天麻、秦艽、白芍、菊花、牛膝、山茱萸、丹参、薯蓣、大黄、红毛五加、桔梗、防风、柴胡、太白红杉、厚朴、鹅掌楸、陕西鹅耳枥、沙棘、葛根、远志、金银花、板蓝根、黄柏及九节菖蒲等。民间草药种类丰富,多为本区的代表种和特有种。著名的“太白七药”是指以“七”命名的药用植物,达到了144种之多,如桃儿七、红毛七、长春七等;稀有的药用植物有太白贝母、太白米、凤凰草、枇杷芋、延龄草、祖师麻、黄瑞香、太白美花草、独叶草、手掌参、太白乌头(金牛七)、太白黄连和朱砂莲(朱砂七)等。陕西省不仅野生药材丰富,同时也是我国中药栽培和生产的大省,药材种植面积约500多万亩,其中药材销量列全国前三位的药材有:杜仲、天麻、黄姜、山茱萸、丹参、绞股蓝、酸枣仁、秦艽等。
, 百拇医药
    2.2秦巴山区药用动物资源现状

    秦巴山区药用动物资源丰富多样,合计共有6个门,15个纲,49个目,79科,218种。涉及脊索动物门,节肢动物门,软体动物门,环节动物门,海绵动物门和原生动物门等。其中属于脊索动物门的药用动物有哺乳动物纲的黑熊、梅花鹿、林麝、黄羊、羚羊、果子狸、水獭、豪猪等,合计为:9目,19科,58种;鸟纲的乌骨鸡、血雉、毛鸡、班翅山鹑、岩鸽、灰斑鸠、金雕、金丝燕、巴山白鸭、汉中麻鸭、赤颈鸭等,合计为:6目,7科,31种;爬行纲的中华鳖、乌龟、黄缘闭壳龟、赤链蛇、乌稍蛇、蝮蛇、王斑锦蛇、黑眉锦蛇、虎斑游蛇、竹叶青蛇、大壁虎、多疣壁虎、无蹼壁虎等,合计为:3目、5科、16种;两栖纲的大鲵、山溪鲵、秦岭北鲵、中国林蛙、美洲牛蛙、中华大蟾蜍、花背蟾蜍、金线蛙等,合计为:2目,4科,10种;鱼纲的黄鳝、泥鳅、鲈鱼、鲤鱼、鲫鱼、青鱼、鲢鱼、乌鱼、大黄鱼、小黄鱼等,合计为:4目,4科,11种;属于节肢动物门的药用动物有甲壳纲的河虾、沼虾、河蟹等合计为:2目,2科,3种;多足纲的少棘蜈蚣、多棘蜈蚣、模棘蜈蚣等合计为1目,1科,3种;蛛形纲的东亚钳蝎、链蝎、蜘蛛等合计为2目,2科,7种;昆虫纲的中华地鳖、金边地鳖、斗蟋、华北蝼蛄、非洲蝼蛄、中华螳螂、九香虫、鸣蝉、红蝉、角倍蚜、黄刺蛾、柞蚕、三星龙虱、家白蚁、紫胶虫等合计为:11目、26科、56种。属于软体动物门腹足纲的药用动物有红螺、椎实螺等合计为:2亚纲,3目,3科,5种;瓣鳃纲的药用动物有河蚌、褶纹冠蚌等合计为:1目,1科,3种。属于环节动物门的药用动物有寡毛纲的环毛蚓、异唇蚓等合计为:2目,2科,8种;蛭纲的宽体金线蛭,光润金线蛭等合计为:1目,1科,4种。海绵动物门的药用动物包括寻常海绵纲的脆弱针骨淡水海绵、浴海绵等合计为:1目,1科,2种。原生动物门的药用动物包括纤毛纲的草履虫等合计为:1目,1科,1种。
, 百拇医药
    3. 秦巴山区珍稀、濒危药用动植物资源现状

    秦岭在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是我国南北方气候的天然分界线,是长江、黄河两大水系的分水岭,也是我国暖温带和北亚热带的过渡地带,动植物药资源丰富,种类繁多。由于秦岭在第四纪冰川时期特殊的地史过程,受冰川影响较小,因此保存了许多古老珍稀的动植物种类,同时也造成了一些中草药的特有种。

    目前,陕西列入珍稀、濒危中药的植物药有22种,包括了部分草药;9种动物药全部为传统中药。其中梅花鹿(仅有人工养殖)、虎和云豹属濒危I级药用动物。属于濒危2级的药用植物有荷包牡丹、漏斗泡囊草等,药用动物有林麝等。矮牡丹、羽叶丁香被列为濒危III级药用植物。

    此外,还有渐危和稀有种的中药资源。属于渐危种类的中药有,狭叶瓶尔小草、厚朴、凹叶厚朴、模英黄芪、紫斑牡丹、秦岭冷杉、红豆树、延龄草、天麻、马蹄香、太白乌头等。而银杏、杜仲、中国林蛙、中华大蟾蜍、黑熊、马鹿、连香树、鹅掌楸、木通马兜铃、白龙菖蒲、桃儿七、秦岭党参等中药资源则被列为稀有中药种类。这些珍稀濒危中药资源在我国具有悠久的药用历史和较高的药用价值,有些种类在民间具有独特疗效,是极有发展前途的中草药资源,它们的研究和利用已经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
, http://www.100md.com
    4. 秦巴山区珍稀、濒危中药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4.1中药资源濒危的原因

    4.1. 1中药资源的不合理采挖(采猎)和利用

    随着中国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人类“回归自然”呼声的高涨,我国的医疗保健用药需求日益扩大,使得对中药材的需求量逐年增加。与此同时,珍稀中药品种存在着自然分布少、生境特殊、再生能力差、生长周期相对较长等特点;加之多年来对中药资源的过度采挖,致使秦巴山区的珍稀药材品种濒临灭绝,“道地药材”的蕴藏量逐年减少,使得中药资源的供求市场失衡。

    4.1.2中药资源生态环境的逐年恶化

    珍稀、濒危的中药资源是自然界留给人类的宝贵财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在长期演化的自然过程中,纷繁复杂的中药品种形成了无数类型和各样的遗传性状,这些性状保存在整个生物界的物种之中,形成了天然的基因库,一方面丰富了生物界的物种资源,同时也为人类的繁衍生息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随着世界人口的急剧增长,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生存保健意识的进一步增强,人类向自然界索取的药用动植物资源的数量与日俱增。掠夺式的采挖和获猎,导致森林面积急剧减小,森林植被严重破坏,生态环境极度恶化,使得许多动植物失去了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处于濒临灭绝的境地。据联合国环境发展署的统计,现存物种正以每天100种的速度消失,预期在今后的20-30年中,将有1/4的物种濒临灭绝。
, http://www.100md.com
    4.1.3珍稀、濒危中药资源的自身弱势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是自然界纷繁复杂的各类生物得以生存并世代繁衍的基础。在自然界中存在着一些野生的药用动植物,不能在自然的生态系统中正常的生殖、生长,或者因受到其它物种和生存环境的影响不能完成正常的生长发育的过程,使其成为受威胁的物种,或者在生存斗争中被淘汰。

    4.2珍稀、濒危中药资源的保护措施

    4.2. 1加强对保护珍稀、濒危中药资源保护的立法和执法工作,采取综合对策

    目前已经出台了有关动植物保护的国际公约或协议,世界各国也有相关的行之有效的法令,为保护生物物种多样性作出了贡献。自1984年至今[9],国务院已先后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药材资源保护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植物保护条例》等法规,并且公布了《中国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第一册)》、《国家重点保护野生药材物种名录(第一批)》和《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等保护品种名录。随后一些省、市(自治区)也制定了相关的法令、法规。加强立法和执法工作的力度,是强制人们必须遵守保护自然,保护珍稀、濒危动植物资源直接和有效的途径。通过立法程序,制定并颁布保护珍稀、濒危药用动植物资源的相关法令,有助于提高人们的认识,可使有效的资源处于法律保护之下,并受到专门机构的管理。物种的保存,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生物资源的保护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的建立、行政管理体系的配套、技术和经济措施的协调等,才能实现对野生动植物资源的有效保护。从而使得珍稀、濒危中药资源的保护者受到奖励、破坏者受到制裁,同时使得使用者受到一定程度上的约束。
, 百拇医药
    4.2.2建立珍稀、濒危中药资源的自然保护区,就地保护与迁地保护相结合

    针对不同动植物资源的生物学习性,在不同的生物地理范围内,选择适宜地区建立自然保护区,并按照生物圈保护区的基本要求进行有效管理,因地制宜,加强就地保护,这是对珍稀、濒危中药资源最重要的保护措施。保护种类的确定要更科学、数量化。保护区的范围应科学划定,并根据各地实际建立相应的保护制度。迁地保护就是对一些严重受人类干扰的濒危植物,迁往人工条件下进行保存。当然,此种保护的根本目的是实现植物资源的再引种,亦即植物迁地保护的最终归宿。在建立自然保护区进行就地保护的同时,应重点进行濒危灭绝珍惜物种的生物学特性研究,充分利用当地的动植物园划出专门地块,进行濒危物种的人工引种驯化,建立专门的野生药用动植物保护中心,将就地保护与迁地保护相结合,有效保护和保存珍贵的种质资源。陕西省目前已相继在太白、汉中、安康等地分别建立了药用植物、动物自然保护区。

    4.2.3研究珍稀、濒危中药资源的生物学特性,建立物种保存技术
, http://www.100md.com
    全面调查秦巴山区珍稀、濒危中药资源的分布、种类、数量、生存状况,收集珍稀、濒危药用动植物种质,保护种内变异,系统研究种质特性评价体系、异地保存和离体长期保存技术,建立珍稀、濒危药用动植物资源种质的基因库,尽可能多地对珍稀物种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保护。开展体细胞核移植技术、基因克隆技术、组织培养技术等方面的研究,为珍稀、濒危动植物资源的良种繁育奠定基础。合理利用才是对濒危中药资源的有效保护。珍稀、濒危中药资源的数量有限,绝对禁止不是解决办法,因此进行野生变家栽和引种驯化技术的研究,可以从根本上缓解对野生资源的压力。在人工栽培技术成熟的基础上,可以对濒危物种进行迁地保护和物种复壮。

    4.2.4加速中药材生产的生物技术研究

    应用细胞工程、基因工程、发酵工程等现代生物技术手段,改进传统药材生产技术,提高中药材的品质与产量,特别是那些有重大经济效益及中国特产的濒危中药材,应在其物种优异种群的原产地采用实验环境培养和先进生物技术包括基因分离、鉴定及合成等进行繁育,实现珍稀、濒危中药材的可控繁育。
, 百拇医药
    5. 珍稀、濒危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我国对天然药物的应用历史悠久,享誉世界。然而,我们有许多天然药物资源已经或正在灭绝,如何做到永续利用已经是一个现实问题。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意义在于:保证药源的可持续供应,保护中药的生物多样性,保持生态平衡和保护环境。

    5.1开展部分珍稀、濒危药用动植物的繁育、栽培、养殖和引种驯化等方面的技术研究,建立家种、家养基地

    对于部分珍稀、濒危植物资源,针对其种群数量少,特别是一些珍稀物种,应采取各种繁殖技术,包括种子繁殖、无性繁殖、组织培养等手段,迅速使种群的数量扩大。对于珍稀、濒危的动物资源要加强引种驯化工作,进行繁殖试验,提高增值率,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对濒危种类进行快速繁殖,控制采猎,处理好利用与保护的关系。建立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家种和家养基地,扩大药源,保证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5.2政策把关,实现中药业与中药资源的协同发展

    针对药材市场对药用动植物资源的需求状况,从生态平衡、保护珍稀濒危动植物资源的角度指导药材的流向。对于濒于灭绝的珍稀药用动植物要严格把关,不能以经济利益牺牲生态环境效益,甚至破坏生物多样性为代价。必要时诉诸法律,严防死守。在保护珍稀、濒危药用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的前提下,建立生态药业的模式,避免中药生产对生态平衡的破坏。逐步建立农业与药业相结合、林业与药业相结合、牧业与药业相结合的复合发展模式,实现中药业与中药资源的协同发展。

    (本文作者单位:张启云 陕西省科学技术厅 李焘 陕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