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理伦探讨 > 专家讲坛
编号:10489265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内涵与框架构建②
http://www.100md.com 2004年11月1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235期
     许家松 中国中医研究院

    二、中医学的理论基础——气化论

    (—)气化的涵义:

    所谓“气”,“在天为气”(《素问·天元纪大论》),指自然气候。在气化论中,自然气候的变化不外风、热、火、湿、燥、寒六种。因此,就以“六气”作为观察气候变化的指标,称作“六元”。所谓“化”,“在地为化,化生五味”,“物生谓之化”(《素问·天元化大沦》),是指地面上的各种生命现象,如生物的生、长、化、收、藏,生、长、壮、老、已等。所谓“气化”,是指自然气候与生命的关系。气化论认为,自然界的各种生命现象都在自然气候正常变化的基础上产生和存在。有气,才有化;没有气,也就没有化。简言之,生命因气而化。所谓“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素问·天元纪大论》),“气止则化绝”(《素问·五常政大论》)。中医学的气化理论就是论述自然界气候变化规律与生命活动相应关系的理论。它认为:其一,自然气候的运动变化呈现一定的周期性节律——五运六气周期。中医学以之测算每年、每季气候变化和人体疾病发生、流行的大致情况,作为防病治病的重要参考。其二,人的生命活动节律与自然气候节律相应,受自然节律的支配,即“人与天地相应”;人与自然气候本身均存在自稳调节机制。中医学正是从气化的角度,把自然节律与生命节律统一起来,来认识生命过程、生理活动、病理现象,并提出诊治规律,形成了以恢复人体自调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的珍治观与养生观,并成为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和理论特色。
, http://www.100md.com
    (二)气化论的主要内容:

    气化论是古人在对天、地、人实际观测、长期追踪的基础上,在吸纳我国古代天文、气象、地理、物候、历法、哲学等多学科成就的支撑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主要内容有:

    1.自然气候运动变化规律——“五运六气”周期

    气化论认为,自然气候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所谓“气可预期”。在长期观测和追踪的基础上提出气候运行变化具有周期性,并总结出“五运六气周期格式”,以之测算不同年份、不同季节的气候特点、物候特点、人体疾病证候特点及发生流行情况。

    五运六气的运算步骤大致可分为干支纪年、客主加临、运气相合三步。具体运算,因限于篇幅从略。

    通过测算,我们就可以了解每年、每季气候变化的大致情况。我们赖以生存的药物、食物的生化情况和疾病的发生、流行情况,从而为药、食的制备,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及养生提供重要的参考。《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中对疫病的流行就曾作出过预警,如对“丑未之纪”就提出“二之气,温厉大行,远近咸若。”其与2003年(癸未年,“丑未之纪”)春季北京地区SARS发病与流行在时间上十分吻合。当然,由于古今天象、气候、地理环境、生活方式有较大的差异,因此对这种具体推算和预警,可参而不可拘也。
, 百拇医药
    2.生命活动与自然气候规律相通相应——“人与天地相应”

    在《内经》中,以大量篇幅论述了人体的生命活动与自然节律相通相应的相关内容。举要如下:

    (1)生命的产生和存在有赖于自然气候的正常变化——“太虚寥廓,肇基化元”

    “太虚寥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布气真灵,总统坤元”(《素问·六元正纪大论》)。

    “根于外者,命曰气正,气止则化绝”(《素问·五常政大论》)。

    “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素问·生命全形论》)。

    上述经文说明了正常的气候变化是一切生命,包括人在内产生和存在的外部条件。一旦气候的运动变化中止,生命也就中止了。
, http://www.100md.com
    (2)气不同,化亦不同——“寒热燥湿,不同其化”,“五类盛衰,各随其气”

    ①六气不同,对不同种类生物的生化作用不同。《内经》以毛、羽、倮、介、鳞五虫对动物进行了分类。认为五虫的胎孕生育与六气的盛衰有关。所谓“六气五类,有相胜制也,同者胜之,异者衰之,此天地之道,尘化之常也”,“五类盛衰,各随其气之所宜也”,这就是说,不同的气候条件,对不同种类的生物体,其生化作用不同,只有在适宜的气候条件才更有利于生存和繁衍。例如,湿润的条件对倮虫有利,而禽鸟类则要求较温热的气候条件等等。由于人体要求在相宜的条件下生存,并且人类的食物和药物大都来源于自然界的动植物,因此,食品、药品的质量优劣直接关系到人的生存质量和治病疗效。在气化论的指导下,中医十分重视谷物、药物生长的气候、地理条件,认为这些因素会造成“质同异等”,因此提出“司岁备物”,“地道药材”等认识,以保证获得优质的食物和药物。

    ②六气不同,对生命过程不同阶段的生化作用不同。由于六气的运行是“行有次,止有位”,按时进退,由此形成不同的季节,其对生物的生、长、化、收、藏也相应产生不同的影响。所谓“生因春,长因夏,收因秋,藏因冬”(《素问·阴阳离合论》)。春气温暖多风,主生;夏气炎热,主长;秋气干燥,清凉,主收;冬气寒冷,主藏。这就要求我们对养生和治疗要考虑“时必顺之”。不仅如此,由于四时六气是一个连续的,相互关联的过程,因此每一个季节、每—个环节的失调,都会影响整体。就人体而言,季节性常见病的病因和发病,不但要考虑当时的时令之气(由于正虚邪入),而且还要追溯到上一季节的气候变化和身体状况。例如对春季多发的“温病”,就指出了“冬伤于寒,春必病温”,“伏寒化温”,“冬伤春病”等病因发病理论。
, 百拇医药
    ③六气与方位对生化的影响——“高下之理,地势使然”。气化论认为,六气与地之方位、高下相关,六气和地理又与人的体质、寿夭、疾病相关。认为东方尘风、西方尘燥、南方生热、北方生寒、中央生湿。提出西北高寒,东南低湿热。由于地域不同,气候不同,体质不同,寿夭不同,相应的疾病不同,因而治疗原则和方法上也必然相应不同。所谓“阴精所奉其人寿,阳精所奉其人夭”,“适寒凉者胀,适温热者疮。下之则胀已,汗之则疮已”。“西北之气散而寒之,东南之气收而温之,所谓同病异治。”“高下之理,地势使然也”(《素问·五常政人论》)。从气化理论中中医提出了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卓越认识,以及具体的治则和治法。

    (3)人体生命节律与自然节律相应——“藏气法时”、“六节藏象”、“生气通天”

    上文中已经论述了气化论对自然气候的运动变化所呈现出时间规律的认识。人的生理活动、病理现象也呈现相应的时间规律变化,表现为年、季节、月、日、时辰不同的时间规律,突出表现在人体五脏生理、病理活动与四时六气相应。中医对五脏的认识,不是以解剖学为基础的,而是从藏象的角度,指出了“藏气法时”,“五藏应四时,各有收受”,“六节藏象”等。在病理状况下,人体也表现出相应的时间规律,如“病在肝,愈于夏,夏不愈,甚于秋,持于冬,起于春”(《素问·藏气法时论》。中医特有的诊断手段——脉诊,亦表现为“脉应四时而动”的时间节律。再以日节律而言,认为人体阳气的盛衰与自然界阳气的升降出入相应,所谓“生气通天”。根据阳气在一天中的昼夜变化划分相应的时段——“顺气一日分为四时”。在病理状况下,亦相应指出“旦慧、昼安、夕加、夜甚”的日节律变化。
, 百拇医药
    (4)六气与疾病的病因病机——“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

    气化论认为,六气的反常变化,会成为致病病因,所谓“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素问·至真要大论》),成为中医六淫病因理论的起源。例如,对发病在夏秋季节的外感急性热病,认为其病因与气候的湿热有关,湿热就成为病因。对于内伤病,其病机也可以用六气的特点予以定性。例如对病证表现为浮肿沉困,呕吐泄泻,状似湿气太过者,就认为病性为湿,定位在脾等等。由此形成了中医特有的六气病因病机理论。

    (5)从六气间的胜负之理推求治则治法——“寒热温凉,衰之以属”,“时必顺之,犯者治以胜”

    气化论认为,六气中的任何一气太过,就会成为—种“胜气”,出现“亢则害”。但是六气中又总有一种能制约胜气的气,叫“复气”,使其恢复正常,实现“承乃制”。这一过程,叫作“胜复”。根据六气胜复之理,《素问·至真要大论》指出“风淫于内,治以辛凉……热淫于内,治以咸寒……湿淫于内,治以苦热……火淫以内,治以咸冷……燥淫于内,治以苦温……寒淫于内,治以甘热……”的治则治法。
, http://www.100md.com
    (6)气化论指导下的养生康复法则——“四气调神”、“治未病”、“必养必和”

    中医养生理论的第—要义就是遵从自然规律。认为顺应“四时阴阳”这一自然规律,是“死生之本”。根据四时阴阳气的升降出入调养精神,安排起居、活动、饮食以及养生,谓之“治未病”。对疾病的康复,指出“时不可违”,“必养必和,待其来复”等等。

    3.气化论描绘了宇宙的整体动态模型

    在气化论中,勾勒了一幅由天、地、万物、人组成的,辽阔无垠、上下交错、生气勃勃、动静有序、运动变化着的宇宙模型。这一模型,实际上是对太阳-地球-五星太阳系大家族,和天-地-生-人一体宏观图景的整体动态雕塑,这就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宇宙大天地。这一大环境的任何变化,都会直接影响人类的生命活动。因此,中医学首先是把人放在生存的时空大环境中来观察认识生命活动规律,认识疾病,掌握诊治疾病和养生康复的规律。
, http://www.100md.com
    (三)气化论的基本精神及其在中医理论体系中的地位——“五运之政,犹权衡也”,“天地之人纪,人神之通应”

    从自然气候的运行周期中可以看出,每年的实际气候总是在常规变化的基础之上又有所差别,出现偏寒偏热,偏燥偏湿,风多风少以及来去的早暮微甚之不同。这种变化对地球上的生命产生很大影响。但是,这种变化又总是能够维持在—定范围内,相对稳定,从而使生命得以产生、存在和延续。气化论认为,这是由于自然气候本身存在着一种自稳调节机制。一气偏胜,必有一气能胜过之、制约之。太热了,就会有冷空气南下;太湿了,阴雨连绵,就会有风气吹来,云消雨散。这种通过气候本身自调达到自稳态的过程,称之为“胜复”。《素问·气交变人论》描述了这一调节机理:“五运之政,犹权衡也,高者抑之,下者举之,变者复之,化者应之,此生长化成收藏之理,气之常也,失常则天地四塞矣。”我认为,自然气候所具有的这种自稳调节机制才是气化理论的核心和精华所在。这是其一。其二,气化论指山“人与天地相应”,“天地之大纪,人神之通应”,即认为人与自然具有相同的规律,人体本身也具有这种自调自稳机制。当人体处于自调自稳状态时谓之健康,反之则否。所谓“气相得则和,不相得则病”(《素问·气交变大论》),中医学正是从人体的自调与失调状态及其表现中审视健康与疾病,以此来认识病因与发病,审察失调过程中正邪的消长进退及其外在表现,并以此为依据分析病机,启动、激发、扶助、加强人体的自调机制作为治疗疾病的出发点和归宿,最终求得自调自稳态的恢复,即仲景所谓“阴阳自和者,必自愈。”也正是由于这—不同于西方医学的理论基础和从中产生的中医学的诊断治疗观,使得中医学的许多天才理论、丰富经验和卓越疗效,至今仍很难用西医理论指导下的诊治指标和现有实验方法得到验证、说明、认同和重复。我认为,中医学从人与自然遵从同一规律来认识健康与疾病的观点,以恢复自调作为诊治观、养生观的出发点和归宿的观点与方法才是中医学的“神机”所在。这恰恰正是多年来被忽略了的中医优势和特色。

    综上所述,中医气化理论,是把人与其生存的自然界作为一个运动中的统—整体,是从生命规律和自然规律相通的部分中认识人的生命过程、生理和病理的,是以恢复人体自调自稳来作为治疗、养生和康复的出发点与最终目的。正是这一理论形成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特色和优势。它是中医理论的根和魂。应该说,它是在更高层次上的生命科学理论,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医学发展的方向。②, http://www.100md.com
上一页1 2 3 4 5 6 7 8 9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