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思考 > 坚信中医 > ...
编号:10489266
发展中医必须坚持和发展辨证论治
http://www.100md.com 2004年11月1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235期
     当今社会,任何一门学科一旦停滞不前,没有发展,就会被历史无情地抛弃。有着辉煌的两千多年历史的中国传统医药学也不能例外。因此,在现代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如何发展中医?怎样发展中医?这是摆在我们每一个中医人面前的头等大事,也是关系到中国传统医药学生死存亡的大事。

    笔者认为,想要发展中国传统医学,其发展方向应当与当今社会的发展潮流相一致。尤其是作为一名中医临床医师,我们不能像某些研究中国古代哲学或中国古代科学的人们那样,仅仅把中医学当作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块瑰宝或者中国古代科学中最为系统、最为完整的一门学科来看待,把目光集中在对古人聪明才智的无限敬仰和对那个曾经拥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的美好回忆当中,而应当首先把它作为一门医学来看待。在中国的医学界存在着两大阵营:一方是十八世纪后传入中国的现代医学,简称为西医,其理论基础是飞速发展的现代科学。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随着分子生物学及循证医学的出现,现代医学的发展日新月异,对疾病的认识也比以前更为准确,对疾病的治疗更加规范。另一方是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中国传统医学,简称为中医,其哲学基础是以道家为核心的中国古代哲学,理论基础是以《黄帝内经》为主的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其核心内容是辨证论治和整体观念。医学的目的就是要指导人们认清疾病的本质,并给予准确的具有针对性的全面治疗,在这一点上无论中医和还是西医都是相同的。目前,比较西医的迅猛发展,中国传统医学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时刻。
, 百拇医药
    中医学想要生存就必须要有发展。建国以来,新中国中医界的有识之士们,为了发展中医事业前赴后继,开创了不少新的思路,有的人想用现代医学的模式来解释中医理论,有的人想从某一味中药入手以取得治疗上的突破,还有的人想让中医从宏观上同现代医学相结合以发展中医……而笔者认为,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都必须与当时社会的历史背景、客观条件相结合,要做到“与时俱进”才能保证正确的发展方向,而不是浪费我们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纵观中医学的发展历程也是如此。在当今社会现代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要想发展中医首先应当找到中国传统医学中最精华,又与当今社会的客观条件相适应,甚至比已知现代科学的认识更超前的内容。鉴于中国传统医学产生时的历史条件及当时的认知水平,笔者认为当前最能体现中医学发展要求的不是《黄帝内经》中所提到的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等相关基础理论,而是它关于整体观念及辨证论治的观点,尤其是辨证论治的观点可理解为“辨明证型→立法→方药”,在辨明“证”型的基础上遣方用药。其中关于“证”的理解是关键,所谓“证”就是指疾病发展到某一阶段所表现出的症候群(包括望、闻、问、切的全部信息)。由此我们不难看出,中医的辨证论治观点比西医单纯的诊断治疗观念中对疾病发展到不同阶段的认识更为准确,甚至比西医“分期诊断,综合治疗”的观点提出的时间更早、更清晰。而且中国传统医学中许多精辟的、具有超前意识的观点,如“异病同治、同病异治及因地治宜、因人治宜、因时治宜的三因治宜观点”都是从辨证论治的观点中衍生和发展过来的。因此,笔者认为辨证论治的观点不仅是中国传统医学的精髓,也是当今医学发展的需要,中医要发展就要在辨证论治上取得突破。另外,具体到中医的科研工作上,如果脱离了辨证论治的原则,我们所做的就失去了中医的精髓,变成了中不中、西不西的怪胎。
, 百拇医药
    我们又应当怎样去进一步发展辨证论治的观点呢?笔者认为还是应该从辨证论治的关键点——“证”的概念入手。“证”是指疾病发展到某一阶段所表现出的症候群(包括望、闻、问、切的全部信息)。一般观点认为辨证论治的观点提出最早见于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当时提出“辨脉证论治”的观点,随着后世医家进一步完善采集证据的过程和手段,系统地提出了望、闻、问、切四诊合参,我们今天所说的辨证论治中“证”的概念才得以完善。参考历代医家对“证”这一概念的认识过程,可派生出“证”在不同范畴内的概念。目前较普遍的广义的“证”的概念是指疾病发展到某一阶段所表现出的全部信息。随着我们对疾病本质认识的不断深入,我们能够认识到的“证”的信息量也在不断增加和深入,要发展中医,发展辨证论治的观点,就要从中医的角度更加深入地认识疾病的本质,就要进一步扩大辨证论治中“证”的信息量。无论是四诊合参的结果,还是患者所表现出的症状、体征及西医的生化检查指标、影像学检查结果、病理报告、各种纤维镜内窥镜检查报告、甚至分子生物学水平、基因水平的结论等,只要是有利于我们认识疾病本质的信息,都可以纳入“证”信息量的范畴。由此我们也将面对一个极为复杂和繁琐的难题——中医各病种证型的重新归纳总结及排序,甚至证型的创新(这需要各科医生对以往临床病例的全面认识和系统总结,还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但是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从中医的角度更加深入准确地认识疾病的本质,在通过反复和严谨的临床实践工作的检验后,更加准确地认识已知的证型,提出创新的证型及病理产物、致病原因或新的学说、新的病因病机,以指导进一步的立法方药。

    总之,中医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已经迫在眉睫且任重道远,我们每一个真正关心和热爱中医事业的人都应该为发展这门拥有悠久历史的医学大声疾呼!并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http://www.100md.com(柳 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