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思考 > 访谈
编号:10489444
中医药最接近寻常百姓——中医药科普创作之我见
http://www.100md.com 2004年11月5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238期
     中医药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文化在医药学领域的一枝奇葩,是三大“国粹”之一。“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医药成型和发展的基原,”其理论体系之精深、技艺之精美,远非异邦可比。新世纪之初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中医药要“与时俱进”,中医药的普及工作也同样任重道远。要让中医药学以东方文化的面貌走向世界,为世界医学作出更大贡献。让我们遵循“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在提高的基础上普及”的总的原则,搞好中医药科普工作。

    把握健康医学的发展趋向,普及中医的医学模式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医学模式已由生物医学模式转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现代医学新模式的提出,为运用现代科学方法和手段开展防病治病,提高人类健康水平开辟了新天地,并将出现与此相适应的新学科、新理论,从而大大推动现代医学的发展。纵观现代医学新模式的内容,再回过头来看已存在数千年的中医学理论,更觉得中医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新医学模式的内容,实际上在古代中医学中早已有所体现,如中医学理论所阐述的“天人合一”整体观、“六淫七情”、“时病论”、“子午流注针法”、“养性健身”……都不乏这方面的内容。笔者认为:整体观点在中医学中有深刻的反映和地位。为此,应对传统医学模式作出高度评价,还中医学一贯遵循的生物、心理、环境、社会医学模式的深刻内涵,并让越来越多的人理解和接受。要让人们了解:疾病虽然从表面上看是身体上的不良现象,照习惯思维方式思之,则以药医之,随着对生命本质的科学认识的提高,要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疾病的发生,还与所处的环境和心理等因素相关。所以,在科普创作中要把纯生物医学模式发展到生理———心理———社会———环境模式的理论广而告之。要让人们知晓:要顺应自然规律,保护生态环境,注重心身的相互沟通,相互协调,充分认识“天人相应”、和谐平衡的重要性。
, 百拇医药
    针对疾病谱的改变,普及中医的心身医学

    中医心身医学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及其特殊的防治方法,绝非一般辨证施治理论和针灸、药物治疗手段所能取代的,这就更有必要进行专门的深入研究,使之更能发挥其特点和优势,为防治疾病,保障大众心身健康作出贡献。

    我国的心身医学可追溯到远古时期,始于祝由等心理疗法以移易性情,变利血气,治疗疾病。那时的人们就已意识到心理因素在治疗中的意义,在先秦时期的著作中,这方面的内容更是丰富起来,如《左传》就对心理病因(六情)、心身疾病的病机等有较多涉及,而《内经》中这方面的内容则已颇为系统、全面和深刻,其中对各种精神活动的本质及特性的阐发,对情志与脏腑的气血关系的论述,以及“神”、“形”两者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相互作用和诊断治疗中的重要意义的认识等方面,都提出了奠基性的重要理论和观点,并对“神”、“形”两者与养生和防病的关系确定了指导性的原则,一直主导着人们的养生防病保健实践。当今,竞争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人们的生存面临巨大的挑战。据资料统计,人们对个人、家庭的担忧在调查项目中占44.9%,如就业、家庭经济问题、个人前途、企业效益发展、失业、下岗、社会安定、物价等等。而这种担忧引发了一系列问题,比如有60%~70%的人处于没有病却感觉不健康的“第三状态”(介于健康与疾病间的一种状态,国内称“亚健康状态”),以典型的心身疾病──高血压为例,1997年全球就有高血压病人6.91亿。正是由于心身疾病的逐渐增多(我国目前死于心身疾病者占70%),一门主要从精神和躯体的相互关系即心身相关的立场来研究人类健康和疾病的基本规律和防治方法的新兴科学—──“心身医学”应运而生。1992年,国际心身医学会权威人士指出:“世界心身医学要向中国中医学寻求智慧”,这就充分肯定了中医学理论对心身疾病诊疗的价值和作用。故此,笔者认为:中医科普创作中应加大中医心身医学的内容。
, 百拇医药
    围绕“亚健康”状态,普及中医的摄生之道

    近年来,随着产业社会化和高新技术的发展,商品经济和市场观念的冲击,人们的价值观念、价值导向、价值取向以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压力不断增加、再加上不少人长期养成吸烟、酗酒和暴饮暴食、熬夜等不良生活习惯等,因此,在现代社会中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逐年增多。关注亚健康人群是关系到整个民族素质、生命质量、生活质量的重要议题。

    亚健康状态容易导致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呼吸及消化系统疾病和代谢性疾病。这些疾病均有一个缓慢渐进的发展过程,开始即表现为亚健康状态。此时如注意医学科普知识的吸取,或事先求助于健康咨询服务,多一些预防保健意识,往往能有效避免真正的疾病。因此可以说,中医科普宣传实则是在宣传“健康促进”、“健康维护”的新思想、新观念、新办法。

    慢性病的发生和流行主要原因是人们自身不讲卫生、不良的生活习惯、行为方式和心理因素所致。基于这种认识,对健康的维护及疾病治疗,尤其是慢性病的康复、控制,不能仅仅依赖于医学的技术服务。治病不是单纯用药的问题,作为人,不应该只是医学技术服务的对象,事实上很多疾病的康复,充分说明被服务者本身具有为自身健康自我服务的巨大潜力。而这一潜力的有效挖掘必须以医学科普知识大力普及为前提。
, 百拇医药
    医学科普是拓展医学知识服务的新领域。由于人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和技能不是天生的,特别是在新的医学模式越来越被人们理解和接受的今天,人们都理应知道患病是多因多果的了。中医中药对于优生优育、养生康复、美容养颜、饮食调养、延缓衰老有着丰富的防治经验,普及中医药知识,将使中医博大的内涵面对“维护健康”这一大的概念上来。随着时代的进步,文化水平的提高,人们也都开始乐于接受医学科普、健康教育、健康咨询、健康指导、健康信息等。事实上医学科普就是把防治疾病、增进健康的知识、方法和技能传授给人们,让人们获得保健能力,这对提高全民族的身体素质是大有裨益的。笔者认为:要不断地进行中医文化的科普宣传,扩大中医药文化的群众基础,要使更多的人既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普及中医药知识是发展中医药的群众基础,通过中医药知识的普及与推广,使更多的人了解中医药,帮助人们辨别真伪,从而激发和培养人们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真情实感,对于提高全民文化素质将起到重要的作用。专家预言:医学科普是生产力,可以解决人们对疾病的知识需求,也能解决对某些疾病的迷惘、恐惧、困惑,它适应人们对健康新的需求!
, http://www.100md.com
    弘扬中医药文化,普及中医的思维方法

    任何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民族文化,是不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我国民族的传统文化,能从上古一直传承到现在,延续五千年,充分表明了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中医药学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它治疗疾病是根据客观实际,因时、因地、因人而辨证施治的,它所独有的病万变药亦万变的辩证思维的治疗思想,构成了中医学与世界其他医学的质的区别,体现了东方医学的特色。中医药学来源于我国民族生活实践的直接经验,在保证我国民族繁衍昌盛过程中,受到临床实践的严格检验,并在这个严格检验过程中得到了巩固和发展。正因如此,它才在千百年前就走出了国门,到日本,到朝鲜,到越南,到东南亚,而今更走向了世界一百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当今,世界经济趋向全球化,文化又是多元的,这使得世界各民族文化必然发生激荡、碰撞、交流。每一个民族要在坚持和保护自己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将其他民族的先进文化与自己的民族文化融合以发展自己,但要切切防止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受到冲击、伤害,甚至归于消亡。然而,我们应该看到,在对待中西方文化上,存在着与西方文化霸权主义同样的心态,即:只有西方文化的西医是科学的、先进的,而自己的民族传统文化的中医药学则是不科学的、落后的。从而抬西抑中,以西代中,削弱中医药文化。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中医药条例》颁布实施后的今天,笔者认为:中医药科普更是刻不容缓,要在全社会强调传统文化与中医药的关系。其普及的内容主要有:中医药与天、地、人,中医药与数、理、化,中医药与文、史、哲,中医药与儒、道、佛,中医药与政、经、社(政治、经济、社会)。专家们曾预言,从21世纪开始,现代化将是一场伟大的文化运动,中医药将继续成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独秀的一枝。(马肇禹 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普分会委员),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