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0489503
新药研发机构创新之路
http://www.100md.com 2004年11月8日 科技日报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所长、北京协和药厂法人代表、国家新药开发工程技术中心主任王晓良,1982年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研究生毕业,1984年至1988年在德国埃森大学医学院获博士学位,并从事一年的博士后研究。

    上世纪80年代末回国后,较早将细胞膜离子通道研究的新手段膜片钳技术引入国内并建立膜片钳实验室,建立完善了各种研究方法和手段,并通过举办培训班将这一方法普及到全国,推动了该领域的发展。1995年起在国内开展离子通道的基因转染和表达研究;1996年起在国内首先研究和发表了人心肌离子通道的电流及调节特性,因此而获得我国首届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和1998年“求是”杰出青年学者奖。2002年与复旦大学合作研究了钾通道基因突变引起的遗传性心律失常,在该工作中承担了基因的转染、表达和电生理功能测定任务,此工作已发表于2003年Science杂志上。

    王晓良近年来致力于钾通道与疾病防治关系的研究,特别是老年性痴呆和脑缺血损伤的研究,通过建立动物模型、基因表达,转染及电生理手段结合,在国内外首次证实,脑缺血及β-amyloid损伤神经元及中枢胆碱能抑制可引起脑内钾离子通道Kv亚家族和Kir亚家族的基因表达改变,多种抗老年性痴呆药物可明显抑制中枢钾通道。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转染、表达了多种通道亚型,作为新药筛选的新靶点和新模型。此外,还在国际上首次证实双孔钾通道在发育和脑缺血中的改变。以上研究在国际权威期刊多次发表。

    他所领导的研究组近年来还进行了Na/Ca交换(调节心脑血管功能的重要机制)系统抗心肌缺血新靶点的发现和药物开发研究,Na/Ca交换是药物的潜在靶点,但至今未开发出新药,他们用自己创立的研究方法(发表于JournalofCardiovascularPharmacology,2002),以此为新靶点,寻找新型抗心肌缺血药物。

    王晓良作为负责人先后承担科研课题20余项,包括“973”、“863”及“十五”重大专项等一批国家重大项目。主持着多项新药开发工作,作为主要发明人申请专利7项,发表论文100余篇,参编著作10余部。1994年获首届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998年获求是基金会“杰出青年学者奖”,1999年获卫生部科技进步三等奖(第一名),2002年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三等奖、北京市人民政府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现任“中国药学会”、“中华医学会”理事,“中国药理学会”常务理事等。

    王晓良自1997年担任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所长、1999年担任协和药厂法人代表以来,以振兴中国新药研发事业为己任,努力遵循新药研发的科学规律,与国内外先进体制接轨,充分调动各级人员的积极性,建立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严格管理,使药物所的科研、开发生产、市场销售形成了紧密结合的良性循环。至2003年全所共取得新药证书68个,其中一类新药2个;引进人才20余名;发表论文(尤其是SCI收录论文)和申请科研课题经费大幅提高;药物所总资产增加了178%,药厂销售收入及利润分别各增加了410%,支持所内科研经费增加2.4倍;职工的平均收入增加了7.9倍、住房条件得到改善,走出了我国新药研发机构发展的一条新路。, http://www.100md.com(张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