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理伦探讨 > 临证心法
编号:10491446
清热解毒法治疗“大痈”
http://www.100md.com 2004年11月8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239期
     糖尿病最易并发肌肤间的化脓性感染,中医称之为大痈,笔者以清热解毒法为主治疗糖尿病并发重症大痈48例,收到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一、一般资料:48例患者均为Ⅱ型糖尿病,空腹血糖均在8.60mmol/l以上,其中有糖尿病史者30例,病后检查发现糖尿病者18例;男34例,女14例;年龄最小36岁,最大76岁,平均年龄64岁;病变部位:项部9例、腋下1例、上肢2例、腹壁2例、阴囊3例、臀部12例、下肢及足部19例。患处均有明显的红、肿、热、痛及局部功能障碍,体温在37.8℃以上,部分病人有明显的“三多”症状,舌质红,苔厚腻或黄腻,脉数或细数。

    二、方法与效果:中医将肌肤间的化脓性疾病统称为痈疽,其病机是热毒炽盛,经络阻隔,气血凝滞,肉腐成脓,故治以清热解毒为主,兼顾消渴。对于脓肿尚未形成,红肿结块,压之硬痛者,配合外敷如意金黄膏促其消散;已形成脓肿者给予脓肿切开引流,常规换药。

    基本方药:五味消毒饮合四妙散加减,药用金银花30~60g、蒲公英30g、连翘20g、野菊花30g、地丁20g、生黄芪30~45g、当归15g、赤芍20g、牡丹皮15g、天花粉30g、玄参30g、甘草6g。水煎服,每天1~2剂,分2~4次口服。对于血糖过高,局部症状严重伴高热者,配合口服达美康片160mg/天,分2次餐前半小时口服;青霉素800万u/天,静脉点滴,连用6~7日。
, 百拇医药
    48例病人经上述治疗2~3周,患处均结痂愈合,红肿热痛等症状消失,功能恢复正常。原有糖尿病症状消失或明显减轻。

    三、典型病例

    史某,男,46岁,患者双下肢多发性脓肿2月余,经外院切开引流,经久不愈,伴多饮、多食、多尿,无明显消瘦。患者否认糖尿病史。入院时左小腿外侧有一约12×9cm2之红、肿、热、痛处,高出皮肤处压痛明显,无波动感;小腿内侧有2处引流口,有黄色脓液流出;右下肢有多处红肿,疼痛较重,行走困难,舌质红,苔黄腻,脉细数。体温39.2℃,血糖14.8mmol/l,诊断为糖尿病并发重症大痈。中医辨证为热毒炽盛。给予大剂量清热解毒为主,佐以托疮生肌之剂,每日l剂,水煎服。痈肿处外敷如意金黄膏,溃破处予以常规换药,治疗半月,诸症消除,结块消散,疮面愈合。复查血糖为5.48mmol/l,痊愈出院。

    糖尿病属于中医消渴病范畴,其病机主要为肺燥津亏,胃火炽盛及肾阴亏损,而以阴虚为主。本病在夏天炎热之季,最易并发大痈。如《备急千金要方》指出:“消渴之人,愈与未愈常须思虑大痈”。《诸病源候论·消渴候》亦指出“其病变多发痈疽”。现代医学研究认为糖尿病人免疫功能下降,抵抗能力降低,由于血糖浓度升高,可抑制白细胞的吞噬作用,降低血液中的抗感染能力,高血糖又为各种细菌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感染是糖尿病的一个重要的并发症,二者关系密切,互为因果。感染时机体处于应激状态,肾上腺皮质功能增强等因素促使血糖进一步升高;高血糖又为细菌的生长繁殖提供了营养,致使感染加重或扩散。炎热之季,自然界中阳邪亢盛,与消渴病人体内燥热相合,更耗阴液,致使营阴被灼,络脉瘀阻,火毒炽盛,肉腐成脓,发为疮疖、痈疽。中医认为”痈疽原是火毒生”。因此,笔者在治疗本病时,突破治疗糖尿病以养阴为主的常规,而以大剂量清热解毒为主药,直折热毒之势,热毒得以清除,感染迅速得到控制,而无苦寒伤阴之弊,却有救阴增液之效,消渴症状很快消失,虽不用降血糖药物,却可使血糖较快地下降至正常范围,痈疽得以消散吸收或腐去新生,很快愈合。于此可见中医“辨证施治、异病同治”殊效之一斑。, 百拇医药(海志刚 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