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上异常肿物 切莫“一切了之”
时下,由于医学专业不同和分科过细,使得专业医生对自己所从事的业务或技术水平尽管已是“炉火纯青”,但对非本专业的医疗知识可能了解不多,或“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最近,记者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放疗科采访时,博士生导师徐向英教授介绍说:在临床上,我们经常遇到由于医生缺少相关的肿瘤医学常识,或对某肿恶性肿瘤的认识比较肤浅,而由此造成诊断不准确,延误治疗时机,给病人带来不可弥补的损失。徐教授就此列举了如下几个案例。
案例一 46岁的于某,在劳作中感到头晕、乏力,偶尔还伴有肢体麻木和咳嗽,开始未注意,随便吃了点儿感冒药和消炎药,症状有所缓解。后来头痛逐渐加重,并伴有呕吐,肢体活动不良。于某怀疑自己的脑袋有问题,就到县医院挂了个脑外科的号。接诊医生根据他的病史及症状和体征,为他做了脑CT及腹部彩超等相应检查。CT结果证实,于的脑部有一个直径约3cm的孤立病灶,周围伴有水肿,而彩超结果未见异常。据此,于某以“颅内肿瘤”被收入院,并接受了“颅内肿瘤手术”。
尽管肿瘤切除得非常彻底,但3天后,病人又出现了发烧,且咳嗽加重,咳出的痰中见到了血丝。病人的家属发了慌,找到医生说明了情况;同时,手术后的病理学检查结果也出来了,其颅内肿瘤为“脑转移瘤”。直到此时,经治医生才如梦方醒,立即给病人做了个胸部X线片,发现右侧肺内有占位,于是又加拍了肺部CT,结果是:右肺中心型肺癌,合并纵隔淋巴结转移,右侧胸腔少量胸水。于某的诊断应该是:原发性右肺中心型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少量胸水,脑转移。
, 百拇医药
徐向英主任分析说:于某患的是肺癌四期,单独对脑内转移病灶切除是欠妥的。四期病人平均生存期为1~3个月,如果能在术前给病人常规拍个胸部正侧位片,如果经治医生具备一些肿瘤常识,事先想到有恶性肿瘤转移的可能,也许就不会发生前面的一幕。这就明确提示,必须严格遵守恶性肿瘤诊治规范,给病人做必要的常规检查,在得到全面、完整的资料后,方能做出合理的治疗方案。
案例二 41岁的赵某,左前臂长了几个红褐色的小疙瘩,几年内先后在当地卫生院接受了手术,未发现任何异样。4个月前,大腿上又鼓出一个同样颜色的小结节,因为走路经常摩擦,这个小肿物逐渐增至蚕豆大小,赵某认为和前几次一样切掉就行了,于是就又去当地的卫生院准备手术切掉。主刀医生认为肿物比较大,就切取了一小块组织送到县医院做病理检查。10天后,赵某被告之:第一次切取的组织太小,不好做诊断;要想确诊,就得再取一块。
就这样,赵某在首次手术后的第2周又接受了局部组织切取手术。一周后,赵某家属取回病理检查报告单,结果是“恶性黑色素瘤”。家里人觉得事情不妙,匆匆赶往省城的肿瘤专科医院。他们得知:恶性黑色素瘤是恶性肿瘤中恶性程度最高的,一旦发现,轻易绝不能碰它,包括取病理化验;否则,一旦受到“激惹”,肿瘤就会在短期内通过血液发生机体远处的转移,死亡率极高。没过多久,赵某即出现了全身多发性转移。
, http://www.100md.com
徐向英教授指出: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失误,主要原因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医师缺乏恶性肿瘤的常识,尤其是缺乏对恶性黑色素瘤的认识。当怀疑有问题时,非但没有建议患者到上级医院、或是到肿瘤专科医院就诊;反而在短期内,对快速病变的恶性黑色素瘤进行了多次活检刺激,从而加速了肿瘤的生长和转移,最终酿成恶果。
案例三 43岁的刘女士,4个月前偶然摸到自己乳房上有个黄豆粒大小的结节,就到医院进行检查,因肿物较小而未能确诊。刘女士感到不放心,便来到一家市级综合医院,在门诊接受了乳房肿物切除术。手术结束时,主刀医生认为这么小的东西,十有八九是良性纤维瘤,没有必要做化验,于是就将切下的组织随手丢在一边。在稍有医学常识的刘女士的一贯坚持下,医生将那块结节组织找出来送去做病理检查,两天后的病理结果为:乳腺癌!于是,刘女士立即做了“根治性手术”,而且手术后的病理证实,已经有了局部的淋巴结转移。
徐向英教授讲到,第三个病例在临床上是最为多见的。大多发生在一些基层医院或是一些综合医院的医师身上。由于个别医师对肿瘤观念的淡薄和知识的匮乏,认为小的结节不是癌或可能性非常小,要么就根本就没有考虑到是否有癌变的可能性,仅仅是“一切了之”,不仅造成了诊断上的错误,而且延误了治疗,造成了病人在短期内复发。
通过上面几个典型的病例,徐向英主任特别强调:要想预防肿瘤,首先要积极推广和普及肿瘤知识,尤其是在恶性肿瘤已经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的今天,更应当树立起综合医院医师的肿瘤观念,不断地加强基层和综合医院医师的肿瘤专业知识的学习,提倡肿瘤的规范化、个体化的治疗。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或减少上述情况的发生,使得肿瘤患者得到正确的诊断及合理、及时的治疗。, http://www.100md.com( 衣晓峰 靳万庆)
案例一 46岁的于某,在劳作中感到头晕、乏力,偶尔还伴有肢体麻木和咳嗽,开始未注意,随便吃了点儿感冒药和消炎药,症状有所缓解。后来头痛逐渐加重,并伴有呕吐,肢体活动不良。于某怀疑自己的脑袋有问题,就到县医院挂了个脑外科的号。接诊医生根据他的病史及症状和体征,为他做了脑CT及腹部彩超等相应检查。CT结果证实,于的脑部有一个直径约3cm的孤立病灶,周围伴有水肿,而彩超结果未见异常。据此,于某以“颅内肿瘤”被收入院,并接受了“颅内肿瘤手术”。
尽管肿瘤切除得非常彻底,但3天后,病人又出现了发烧,且咳嗽加重,咳出的痰中见到了血丝。病人的家属发了慌,找到医生说明了情况;同时,手术后的病理学检查结果也出来了,其颅内肿瘤为“脑转移瘤”。直到此时,经治医生才如梦方醒,立即给病人做了个胸部X线片,发现右侧肺内有占位,于是又加拍了肺部CT,结果是:右肺中心型肺癌,合并纵隔淋巴结转移,右侧胸腔少量胸水。于某的诊断应该是:原发性右肺中心型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少量胸水,脑转移。
, 百拇医药
徐向英主任分析说:于某患的是肺癌四期,单独对脑内转移病灶切除是欠妥的。四期病人平均生存期为1~3个月,如果能在术前给病人常规拍个胸部正侧位片,如果经治医生具备一些肿瘤常识,事先想到有恶性肿瘤转移的可能,也许就不会发生前面的一幕。这就明确提示,必须严格遵守恶性肿瘤诊治规范,给病人做必要的常规检查,在得到全面、完整的资料后,方能做出合理的治疗方案。
案例二 41岁的赵某,左前臂长了几个红褐色的小疙瘩,几年内先后在当地卫生院接受了手术,未发现任何异样。4个月前,大腿上又鼓出一个同样颜色的小结节,因为走路经常摩擦,这个小肿物逐渐增至蚕豆大小,赵某认为和前几次一样切掉就行了,于是就又去当地的卫生院准备手术切掉。主刀医生认为肿物比较大,就切取了一小块组织送到县医院做病理检查。10天后,赵某被告之:第一次切取的组织太小,不好做诊断;要想确诊,就得再取一块。
就这样,赵某在首次手术后的第2周又接受了局部组织切取手术。一周后,赵某家属取回病理检查报告单,结果是“恶性黑色素瘤”。家里人觉得事情不妙,匆匆赶往省城的肿瘤专科医院。他们得知:恶性黑色素瘤是恶性肿瘤中恶性程度最高的,一旦发现,轻易绝不能碰它,包括取病理化验;否则,一旦受到“激惹”,肿瘤就会在短期内通过血液发生机体远处的转移,死亡率极高。没过多久,赵某即出现了全身多发性转移。
, http://www.100md.com
徐向英教授指出: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失误,主要原因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医师缺乏恶性肿瘤的常识,尤其是缺乏对恶性黑色素瘤的认识。当怀疑有问题时,非但没有建议患者到上级医院、或是到肿瘤专科医院就诊;反而在短期内,对快速病变的恶性黑色素瘤进行了多次活检刺激,从而加速了肿瘤的生长和转移,最终酿成恶果。
案例三 43岁的刘女士,4个月前偶然摸到自己乳房上有个黄豆粒大小的结节,就到医院进行检查,因肿物较小而未能确诊。刘女士感到不放心,便来到一家市级综合医院,在门诊接受了乳房肿物切除术。手术结束时,主刀医生认为这么小的东西,十有八九是良性纤维瘤,没有必要做化验,于是就将切下的组织随手丢在一边。在稍有医学常识的刘女士的一贯坚持下,医生将那块结节组织找出来送去做病理检查,两天后的病理结果为:乳腺癌!于是,刘女士立即做了“根治性手术”,而且手术后的病理证实,已经有了局部的淋巴结转移。
徐向英教授讲到,第三个病例在临床上是最为多见的。大多发生在一些基层医院或是一些综合医院的医师身上。由于个别医师对肿瘤观念的淡薄和知识的匮乏,认为小的结节不是癌或可能性非常小,要么就根本就没有考虑到是否有癌变的可能性,仅仅是“一切了之”,不仅造成了诊断上的错误,而且延误了治疗,造成了病人在短期内复发。
通过上面几个典型的病例,徐向英主任特别强调:要想预防肿瘤,首先要积极推广和普及肿瘤知识,尤其是在恶性肿瘤已经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的今天,更应当树立起综合医院医师的肿瘤观念,不断地加强基层和综合医院医师的肿瘤专业知识的学习,提倡肿瘤的规范化、个体化的治疗。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或减少上述情况的发生,使得肿瘤患者得到正确的诊断及合理、及时的治疗。, http://www.100md.com( 衣晓峰 靳万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