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基本消灭麻风病前后的防治工作
作者:张仁宝
单位:上海市遵义医院 200435
关键词:
中华皮肤科杂志00zk28
上海市辖16个区、4个县,面积6300km2,常住人口1300万,登记外来人口300余万。解放前约有2000例麻风患者,1926年中华麻风救济会在上海成立,开展了麻风诊治。1935年建成上海中华麻风疗养院,设病床96张,开始收治患者,限于当时的医疗技术水平和历史条件,绝大多数患者得不到治疗,流散在社会上,造成严重畸残和传染。解放后,市卫生局于1954年接管中华麻风疗养院,改名为上海市麻风医院,并逐年整顿、建设,充实人员和医疗设备,1956年,在市区武夷路建立麻风门诊部,全面开展麻防工作。1967年分别在青浦、奉贤、川沙三县修建麻防院,扩建了崇明县麻风村。上海属麻风中度流行区,到1998年,累计发现麻风患者5432例,存活者2461例,其中现症9例,患病率为0.0007‰。1990年4月,以县市为单位基本消灭麻风通过卫生部达标验收。
, http://www.100md.com
一、主要防治措施
(一)宣传调查、普及知识、培训医务人员、早期发现患者:1958~1970年,先后派出医务人员55批计435人次,组成医疗队开展流行病学调查,以线索调查为主,专业普查和过滤性普查相结合的方式,共查出麻风患者836例,占郊县累计发现患者的27.85%。市区未进行过大规模调查,1959年作过2个街道的调查。1975年,为考核防治效果,全市进行了一次调查,发现患者37例。结合流调工作,我们采用多种形式向群众宣传,普及麻防知识,培训各级防治人员,建立了县、乡、村三级防治网,为早期发现患者打下了基础。因此,自报和报病发现患者占累计发现的44%。皮肤科门诊也在发现麻风患者中发挥了作用,1958~1979年占发现患者的25.5%(579/2267),1980~1989年增至60.3%(47/78)。
(二)普遍、正规治疗患者:1983年前,主要以氨苯砜单疗为主,多菌型酌情住院,少菌型门诊治疗。1983年开始采用联合化疗(MDT),历年的正规治疗率和覆盖率都接近100%。另外,并对原经氨苯砜单疗的685例多菌型和208例少菌型治愈者进行了联合化疗复治,控制了复发。
, http://www.100md.com
(三)加强对密切接触者的监测:40多年来,坚持在监测患者的同时,定期对其家属及密切接触者进行健康检查,从中发现72例患者。50年代,对家属中的儿童接种卡介苗,接种组发病率为0.66%,均为少菌型,未接种组为3.15%,多为多菌型。
(四)开展科学研究,为防治服务:1956年开展了麻风菌素的应用研究。70年代开展了麻风免疫学研究,建立了动物模型。此外还开展了麻风临床、诊断、治疗研究和耐药调查。自50年代后期起,对畸残进行了一系列整复外科手术治疗。
二、防治成果
(一)发病率:1956~1960年,平均阶段年发病率高达2.92/10万,1971~1975年降至0.28/10万,1981~1985年为0.06/10万,1991~1995年降为0.005/10万,近年几乎为0。
(二)发现率:发现率受防治工作开始年代、流行病学调查等因素影响,1956年门诊成立,麻防工作开始,因此发现率最高,达7.89/10万,1960年已下降至3.62/10万,1970年为0.91/10万,1980年为0.11/10万,1990年为0.05/10万,1990年后新病例很少。
, http://www.100md.com
(三)少年儿童发病率:上海累计发现少年儿童麻风307例,大多在50~60年代发病,近10余年无少年儿童发病。
(四)患病率:患病率受判愈标准和判愈时间的影响,1960年高达0.35‰,自70年代后期起大规模判愈,患病率明显下降。1980年降至0.04‰,1987年为0.007‰(达标),1990年为0.003‰,1998年为0.0007‰,11个区(县)中已有7个区(县)多年无现症患者。
(五)复发率:由于长期应用氨苯砜单疗,加上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中期防治工作松懈,导致70年代起复发逐年增多,到1980年复发率高达1.26%,其中多菌型5.49%。1983年起采用MDT,并对单疗治愈者进行联疗复治,有效地控制了复发,1984年复发率为0.35%,1987年为0.12%,1990年为0.09%,进入90年代后,仅偶有复发患者出现。
三、基本消灭麻风后的麻防工作
, http://www.100md.com
(一)培训基层卫生人员:至1998年底,全市250余个乡镇农场已轮训1次,参加者达7000余人次。我们对皮肤科及其他医务人员进行了轮训。自1990年以来,累计发现麻风26例(包括外来人口中7例),其中19例为皮肤科发现,占73%,基层卫生人员发现5例,群众报病2例。病期在2年内占65%。
(二)治疗与监测:达标后发现的26例患者,全部给予MDT。对新发现患者的自然村连续5年普查,做好治愈者的监测和家属健康检查。
(三)肢体康复工作:441例眼手足自我护理实施者有效地预防了畸残加重,红眼数从13例下降到3例(下降77%),足皲裂数从26例下降到3例(下降88%),足溃疡数从170例下降到104例(下降39%)。387例发放了防护鞋,使溃疡数从159例下降到101例(下降38%)。复杂性
溃疡治疗57例74个,愈合70个(下降95%),经观察复发12个,新发1个,总有效率77%。
, 百拇医药
(四)加强健康教育,让社会接纳麻风:在心理(精神)和社会康复上,利用麻风节庆祝活动等场合宣传麻风知识,介绍麻防成就和工休人员的生活情况,争取社会的理解和支持。
(五)设法提高患者和治愈者的生活质量:组织人力到患者所在乡镇民政办联系,签定协议,保障其晚年生活。对麻风残疾者与其他残疾人一样,发放了残疾人证。
(六)外来人口中麻风的管理:目前全市登记的外来人口约300万,近2年浦东新区就发现5例麻风患者,均系多菌型,且在其他医疗单位误诊较久。因此,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在外来人口较集中的乡镇广泛宣传,发动群众和基层卫生人员报病。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掌握第一手资料。
志谢 陈家琨主任、王载明医师
(收稿日期:1999-12-05), http://www.100md.com
单位:上海市遵义医院 200435
关键词:
中华皮肤科杂志00zk28
上海市辖16个区、4个县,面积6300km2,常住人口1300万,登记外来人口300余万。解放前约有2000例麻风患者,1926年中华麻风救济会在上海成立,开展了麻风诊治。1935年建成上海中华麻风疗养院,设病床96张,开始收治患者,限于当时的医疗技术水平和历史条件,绝大多数患者得不到治疗,流散在社会上,造成严重畸残和传染。解放后,市卫生局于1954年接管中华麻风疗养院,改名为上海市麻风医院,并逐年整顿、建设,充实人员和医疗设备,1956年,在市区武夷路建立麻风门诊部,全面开展麻防工作。1967年分别在青浦、奉贤、川沙三县修建麻防院,扩建了崇明县麻风村。上海属麻风中度流行区,到1998年,累计发现麻风患者5432例,存活者2461例,其中现症9例,患病率为0.0007‰。1990年4月,以县市为单位基本消灭麻风通过卫生部达标验收。
, http://www.100md.com
一、主要防治措施
(一)宣传调查、普及知识、培训医务人员、早期发现患者:1958~1970年,先后派出医务人员55批计435人次,组成医疗队开展流行病学调查,以线索调查为主,专业普查和过滤性普查相结合的方式,共查出麻风患者836例,占郊县累计发现患者的27.85%。市区未进行过大规模调查,1959年作过2个街道的调查。1975年,为考核防治效果,全市进行了一次调查,发现患者37例。结合流调工作,我们采用多种形式向群众宣传,普及麻防知识,培训各级防治人员,建立了县、乡、村三级防治网,为早期发现患者打下了基础。因此,自报和报病发现患者占累计发现的44%。皮肤科门诊也在发现麻风患者中发挥了作用,1958~1979年占发现患者的25.5%(579/2267),1980~1989年增至60.3%(47/78)。
(二)普遍、正规治疗患者:1983年前,主要以氨苯砜单疗为主,多菌型酌情住院,少菌型门诊治疗。1983年开始采用联合化疗(MDT),历年的正规治疗率和覆盖率都接近100%。另外,并对原经氨苯砜单疗的685例多菌型和208例少菌型治愈者进行了联合化疗复治,控制了复发。
, http://www.100md.com
(三)加强对密切接触者的监测:40多年来,坚持在监测患者的同时,定期对其家属及密切接触者进行健康检查,从中发现72例患者。50年代,对家属中的儿童接种卡介苗,接种组发病率为0.66%,均为少菌型,未接种组为3.15%,多为多菌型。
(四)开展科学研究,为防治服务:1956年开展了麻风菌素的应用研究。70年代开展了麻风免疫学研究,建立了动物模型。此外还开展了麻风临床、诊断、治疗研究和耐药调查。自50年代后期起,对畸残进行了一系列整复外科手术治疗。
二、防治成果
(一)发病率:1956~1960年,平均阶段年发病率高达2.92/10万,1971~1975年降至0.28/10万,1981~1985年为0.06/10万,1991~1995年降为0.005/10万,近年几乎为0。
(二)发现率:发现率受防治工作开始年代、流行病学调查等因素影响,1956年门诊成立,麻防工作开始,因此发现率最高,达7.89/10万,1960年已下降至3.62/10万,1970年为0.91/10万,1980年为0.11/10万,1990年为0.05/10万,1990年后新病例很少。
, http://www.100md.com
(三)少年儿童发病率:上海累计发现少年儿童麻风307例,大多在50~60年代发病,近10余年无少年儿童发病。
(四)患病率:患病率受判愈标准和判愈时间的影响,1960年高达0.35‰,自70年代后期起大规模判愈,患病率明显下降。1980年降至0.04‰,1987年为0.007‰(达标),1990年为0.003‰,1998年为0.0007‰,11个区(县)中已有7个区(县)多年无现症患者。
(五)复发率:由于长期应用氨苯砜单疗,加上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中期防治工作松懈,导致70年代起复发逐年增多,到1980年复发率高达1.26%,其中多菌型5.49%。1983年起采用MDT,并对单疗治愈者进行联疗复治,有效地控制了复发,1984年复发率为0.35%,1987年为0.12%,1990年为0.09%,进入90年代后,仅偶有复发患者出现。
三、基本消灭麻风后的麻防工作
, http://www.100md.com
(一)培训基层卫生人员:至1998年底,全市250余个乡镇农场已轮训1次,参加者达7000余人次。我们对皮肤科及其他医务人员进行了轮训。自1990年以来,累计发现麻风26例(包括外来人口中7例),其中19例为皮肤科发现,占73%,基层卫生人员发现5例,群众报病2例。病期在2年内占65%。
(二)治疗与监测:达标后发现的26例患者,全部给予MDT。对新发现患者的自然村连续5年普查,做好治愈者的监测和家属健康检查。
(三)肢体康复工作:441例眼手足自我护理实施者有效地预防了畸残加重,红眼数从13例下降到3例(下降77%),足皲裂数从26例下降到3例(下降88%),足溃疡数从170例下降到104例(下降39%)。387例发放了防护鞋,使溃疡数从159例下降到101例(下降38%)。复杂性
溃疡治疗57例74个,愈合70个(下降95%),经观察复发12个,新发1个,总有效率77%。
, 百拇医药
(四)加强健康教育,让社会接纳麻风:在心理(精神)和社会康复上,利用麻风节庆祝活动等场合宣传麻风知识,介绍麻防成就和工休人员的生活情况,争取社会的理解和支持。
(五)设法提高患者和治愈者的生活质量:组织人力到患者所在乡镇民政办联系,签定协议,保障其晚年生活。对麻风残疾者与其他残疾人一样,发放了残疾人证。
(六)外来人口中麻风的管理:目前全市登记的外来人口约300万,近2年浦东新区就发现5例麻风患者,均系多菌型,且在其他医疗单位误诊较久。因此,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在外来人口较集中的乡镇广泛宣传,发动群众和基层卫生人员报病。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掌握第一手资料。
志谢 陈家琨主任、王载明医师
(收稿日期:1999-12-05),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