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影像学诊断
作者:李光
单位:安徽省蚌埠市第四人民医院放射科233000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影像学;诊断
淮海医药00zk19
【中国图书分类号】 R 445
椎间盘突出任何部位均可发生,但以腰椎间盘突出最为多见,大约占总发病率的90%。发病年龄多见于中年人,也是引起慢性腰腿痛最常见原因。影像学可为本病正确诊断提供可靠的依据。现就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影像学诊断作一简述。
1 X线平片表现[1]
①腰椎生理曲度改变,主要为腰椎生理性前凸及病理性侧凸改变。生理性前凸多表现为曲度变小或消失;侧凸则可向左或向右侧凸,有的伴有不同程度的旋转。②椎体边缘骨质改变,以骨质增生多见,可发生于前角,也可发生于后角,或者两角都有程度不同的增生性改变。③小关节突骨质改变,多表现为骨质增生,常与椎体边缘骨质增生并存。④椎间隙改变,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狭窄,侧位片上可为前狭后宽、后狭前宽,或者为前后等宽。另外,还可有椎体骨质吸收与局限性凹陷,骨质硬化、脊柱不稳定及髓核突出与纤维环钙化。平片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缺乏特异性,因此准确率较低,不能作为本病的确诊依据。
, http://www.100md.com
2 椎管造影表现[1]
硬脊膜前间隙受压或者充填缺损。根据椎间盘突出方向不同,又可分为中央型和外侧型。中央型突出可见弧形压迹变深,椎管内结构后移。前后位片则表现为一侧性椎管充填缺损,或两侧对称性变窄,重者可呈“沙钟”状改变。侧位片则显示突出椎间盘后方硬膜囊弧形充填缺损,甚至中断。斜位片则有利于显示左右突出方向以及突出的程度。此法准确率较单纯平片高,亦是常用的方法。
3 腰椎间盘造影表现[2]
主要显示椎间盘病变的细节、突出的类型、大小。腰椎间盘造影的适应证:①疑有椎间盘病变,但脊髓腔造影、MRI检查诊断不明者。②外侧、后外侧型椎间盘突出,脊髓腔造影不能确诊者。③两个以上椎间盘突出而发病部位不明者。④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法提供进一步依据者。
4 CT椎间盘造影表现[3]
, http://www.100md.com
国内应用CT椎间盘造影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其阳性率高达92%。其优点:CT椎间盘造影能较清晰显示突出物的部位及大小,硬膜囊神经根受压的程度,以及造影剂充填、小关节突退变情况。在上述检查难以作出明确定性和定位诊断时,CT椎间盘造影能够帮助确诊,特别对腰骶段椎间盘突出的意义更大。
5 CT表现[1、4]
①突出的椎间盘块状物超过椎体边缘。②硬膜囊或脊神经根不同程度的受压移位。③椎管及侧隐窝变窄。④硬膜外脂肪形态改变或消失。⑤突出之椎间盘不规则钙化、积气。有时可见此椎间盘突出,彼椎间盘“膨出”;小骨突关节增生、硬化或内倾。CT突出物的形态改变及病程与治疗方案的选择有一定关系。①如果突出物呈半球状突入椎管内,则提示内部张力高,挤压脊神经根,或硬膜囊受压移位,此时多为急性发作期。②突出物呈一弧形,提示张力中等;若后纵韧带尚完整,即使患者症状、体征都很明显,采取保守治疗多数效果良好。有人[5、6]认为CT对黄韧带肥厚、骨化均能显示,并能直接显示突出髓核的部位、大小、形态、密度改变,以及与周围组织结构的关系。有利于测量椎管大小及黄韧带的厚度。因此,有人[7]把CT影像学表现作为髓核突出程度的量化评定基础,并可用于观察疗效的比较。
, http://www.100md.com
6 MRI表现[1]
①与同层面椎间盘信号相同或略低信号的块状物超过椎体边缘。②挤压硬膜囊及脊神经。③硬脊膜外脂肪变形、移位或消失。④可见不同程度的软骨板损伤或椎间隙狭窄及纤维环内积气。⑤块状物突出伴有移位,可超过同椎间隙软骨板平面。国人[4]利用MRI三维多节段上下连续成像,观察椎弓、马尾神经、脊髓、椎间盘、纤维环、后纵韧带及其与突出物之间的关系。据此还可推测髓核化学成分的变化、周围组织充血水肿或者出血、粘连等情况。由于MRI成像为非侵入性和无放射性检查,优于以往任何检查。因此,对髓核突出的诊断,应首选MRI方法。
参考文献
1,孙跃华,胡新世.腰椎间盘突出致腰腿痛的影像研究.中外医用放射技术,1999,5(1):43
2,张晓阳,茂手木三男,董宏谋.腰椎间盘造影及其临床意义.中华骨科杂志,1995,15(10):664
, http://www.100md.com
3,欧阳甲.CT椎间盘造影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华骨科杂志,1995,15(3):158
4,毛宾尧.手术前后椎间盘突出物的CT和MRI影像学评价.骨与关节损伤杂志,1998,13(2):84
5,王树德,齐文胜.CT检查对腰椎间盘突出合并椎管狭窄症的诊断价值与临床观察.骨与关节损伤杂志,1998,13(4):245
6,张贵祥.髓核突出CT与MRI诊断比较.中华骨科杂志,1995,15(6):359
7,郭兴华,张贵祥.髓核突出程度的CT量化评定及其临床意义.实用放射学杂志,1999,15(1):55
(收稿:1999-12-17), 百拇医药
单位:安徽省蚌埠市第四人民医院放射科233000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影像学;诊断
淮海医药00zk19
【中国图书分类号】 R 445
椎间盘突出任何部位均可发生,但以腰椎间盘突出最为多见,大约占总发病率的90%。发病年龄多见于中年人,也是引起慢性腰腿痛最常见原因。影像学可为本病正确诊断提供可靠的依据。现就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影像学诊断作一简述。
1 X线平片表现[1]
①腰椎生理曲度改变,主要为腰椎生理性前凸及病理性侧凸改变。生理性前凸多表现为曲度变小或消失;侧凸则可向左或向右侧凸,有的伴有不同程度的旋转。②椎体边缘骨质改变,以骨质增生多见,可发生于前角,也可发生于后角,或者两角都有程度不同的增生性改变。③小关节突骨质改变,多表现为骨质增生,常与椎体边缘骨质增生并存。④椎间隙改变,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狭窄,侧位片上可为前狭后宽、后狭前宽,或者为前后等宽。另外,还可有椎体骨质吸收与局限性凹陷,骨质硬化、脊柱不稳定及髓核突出与纤维环钙化。平片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缺乏特异性,因此准确率较低,不能作为本病的确诊依据。
, http://www.100md.com
2 椎管造影表现[1]
硬脊膜前间隙受压或者充填缺损。根据椎间盘突出方向不同,又可分为中央型和外侧型。中央型突出可见弧形压迹变深,椎管内结构后移。前后位片则表现为一侧性椎管充填缺损,或两侧对称性变窄,重者可呈“沙钟”状改变。侧位片则显示突出椎间盘后方硬膜囊弧形充填缺损,甚至中断。斜位片则有利于显示左右突出方向以及突出的程度。此法准确率较单纯平片高,亦是常用的方法。
3 腰椎间盘造影表现[2]
主要显示椎间盘病变的细节、突出的类型、大小。腰椎间盘造影的适应证:①疑有椎间盘病变,但脊髓腔造影、MRI检查诊断不明者。②外侧、后外侧型椎间盘突出,脊髓腔造影不能确诊者。③两个以上椎间盘突出而发病部位不明者。④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法提供进一步依据者。
4 CT椎间盘造影表现[3]
, http://www.100md.com
国内应用CT椎间盘造影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其阳性率高达92%。其优点:CT椎间盘造影能较清晰显示突出物的部位及大小,硬膜囊神经根受压的程度,以及造影剂充填、小关节突退变情况。在上述检查难以作出明确定性和定位诊断时,CT椎间盘造影能够帮助确诊,特别对腰骶段椎间盘突出的意义更大。
5 CT表现[1、4]
①突出的椎间盘块状物超过椎体边缘。②硬膜囊或脊神经根不同程度的受压移位。③椎管及侧隐窝变窄。④硬膜外脂肪形态改变或消失。⑤突出之椎间盘不规则钙化、积气。有时可见此椎间盘突出,彼椎间盘“膨出”;小骨突关节增生、硬化或内倾。CT突出物的形态改变及病程与治疗方案的选择有一定关系。①如果突出物呈半球状突入椎管内,则提示内部张力高,挤压脊神经根,或硬膜囊受压移位,此时多为急性发作期。②突出物呈一弧形,提示张力中等;若后纵韧带尚完整,即使患者症状、体征都很明显,采取保守治疗多数效果良好。有人[5、6]认为CT对黄韧带肥厚、骨化均能显示,并能直接显示突出髓核的部位、大小、形态、密度改变,以及与周围组织结构的关系。有利于测量椎管大小及黄韧带的厚度。因此,有人[7]把CT影像学表现作为髓核突出程度的量化评定基础,并可用于观察疗效的比较。
, http://www.100md.com
6 MRI表现[1]
①与同层面椎间盘信号相同或略低信号的块状物超过椎体边缘。②挤压硬膜囊及脊神经。③硬脊膜外脂肪变形、移位或消失。④可见不同程度的软骨板损伤或椎间隙狭窄及纤维环内积气。⑤块状物突出伴有移位,可超过同椎间隙软骨板平面。国人[4]利用MRI三维多节段上下连续成像,观察椎弓、马尾神经、脊髓、椎间盘、纤维环、后纵韧带及其与突出物之间的关系。据此还可推测髓核化学成分的变化、周围组织充血水肿或者出血、粘连等情况。由于MRI成像为非侵入性和无放射性检查,优于以往任何检查。因此,对髓核突出的诊断,应首选MRI方法。
参考文献
1,孙跃华,胡新世.腰椎间盘突出致腰腿痛的影像研究.中外医用放射技术,1999,5(1):43
2,张晓阳,茂手木三男,董宏谋.腰椎间盘造影及其临床意义.中华骨科杂志,1995,15(10):664
, http://www.100md.com
3,欧阳甲.CT椎间盘造影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华骨科杂志,1995,15(3):158
4,毛宾尧.手术前后椎间盘突出物的CT和MRI影像学评价.骨与关节损伤杂志,1998,13(2):84
5,王树德,齐文胜.CT检查对腰椎间盘突出合并椎管狭窄症的诊断价值与临床观察.骨与关节损伤杂志,1998,13(4):245
6,张贵祥.髓核突出CT与MRI诊断比较.中华骨科杂志,1995,15(6):359
7,郭兴华,张贵祥.髓核突出程度的CT量化评定及其临床意义.实用放射学杂志,1999,15(1):55
(收稿:1999-12-17),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