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思考 > 出路
编号:10506864
科学研究在中医药发展中的作用
http://www.100md.com 2004年11月15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243期
     近年来,科学技术研究极大促进了中医药的医疗实践、教育和中医药产业的进步。据统计,截至2002年年底,我国有独立的中医药科研机构98所,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1160人,形成了以国家、省市级的科研院所、医疗机构及高等院校为主体的科研体系,凝聚了一支以中医药人员为骨干,不同学科、不同层次人才参与的科研队伍。近年来,在国家科技部等部门的支持下,先后建立了2个“国家新药(中药)临床实验研究(GCP)中心”、8个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在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的支持下批准的4个中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建设,进一步加强了中医药科研与工程化、产业化的技术支撑能力,为中医药现代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50余年的科学技术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重大科研成果,据统计,1978年~2002年共获中医药科技奖项961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国家发明奖80项,全国科学大会奖1项,全国优秀科技图书奖4项,全国医药卫生科学大会奖12项,国家中医管理局中医药重大科技成果(科技进步)奖696项,国家卫生部、科委、教委、计生委、医药局、解放军等部委局科技进步、成果奖168项。

, 百拇医药     通过深入广泛的科学技术研究,促进了中医药的医疗实践能力和水平的进步和发展。活血化瘀治疗心血管疾病、休克、急性DIC等危急重症,中西医结合通腑泻下等法治疗急腹症、多脏器衰竭,破血化瘀、泄热醒神治疗脑出血,以及针刺镇痛及针刺麻醉的研究等,在理论与实践上获得突破性进展,不断提高了中医药的临床诊疗水平,而且对现代医学理论与技术产生了一定影响。在中药研究研究领域中,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的双氢青蒿素1994年被评为全国十大科技成就之一,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麝香的人工合成、冬虫夏草的全人工培育及甘草的人工种植等现代生物技术的应用为资源利用开辟了新的途径;对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品种开展了人工种植、养殖和人工替代品研究,使野生变家种取得了积极成果,许多已成为主流产品。“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的系统研究”获200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标志着中医药科技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

    以科技为支撑的中药产业,也有了长足的发展。2002年统计数据表明,全国中成药企业1100多家,中药类产品当年销售产值725亿元,占中西药销售总值(中药和化学药)的27%左右,同比增长22%,高于医药行业的平均值(16%)。可生产中成药4000余种,产量30多万吨,中成药和中药饮片的销售占国内医药市场份额的四成以上。自实行《新药审批办法》以来,共审批中药新药逾千个,批准生产700余种。中药产业已经初具规模。
, 百拇医药
    中药研究与生产逐步规范化,国家医药管理部门针对中药行业的特点先后颁布了医药行业GAP、GLP、GCP、GMP、GSP等标准规范以及中药新药研制和注册规范,中药药品标准研究中心及中药质量、安全评价中心已经组建;有关中药药品注册、安全评价与中药市场的管理,中药新药、仿制中药、进口中药审批程序,中药生产、流通、使用的中药产品质量监督等规范已基本形成,符合中药特点的中药材、中药饮片和中成药的质量控制标准已经建立。

    现代生物工程技术开始引入中药材种植,大孔树脂吸附、二氧化碳超临界萃取、膜分离技术正应用于中药工业化生产,有些中药生产过程实现了计算机在线控制;通过科学技术研究,中药剂型也由原始的丸散膏丹发展到40多种,中药生产技术明显提高。

    当今,医学模式也从单纯“生物医学模式”发展成为“社会—心理—生物—环境”模式。这些变化恰恰与中医学所强调的“治未病”、“天人合一”与“形神统一”有着相同的本质。传统医学的先天优势要发展,必须满足时代的需要。开展科学技术研究正是解决满足时代需要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无论从概念的界定、语言的表达、相关标准制定、理论的发展,诊疗技术和水平的提高,都需要科学技术研究作为支撑。

    为了实现中医药的振兴,我们应坚持继承与创新并重,以提高临床疗效为科学研究的根本出发点,积极促进多学科的交叉融合,营造宽松民主的学术氛围,鼓励多种形式的科技创新,把中医药的科学研究再推向深入。(本文为曹洪欣在本次大会上所作主题报告的摘要), 百拇医药(中国中医研究院院长 曹洪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