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传统医药大会临床论文选摘(1)
对乙肝辨证论治的中西医结合再认识
目前中医多从肝胆湿热、余毒未尽来治疗慢性乙肝。笔者认为乙肝的核心病机为虚损,其病位主要在于脾胃肝胆。现代医学的肝脏属于消化系统,中医的脾胃几乎囊括了西医全部消化系统的功能,从中西医结合的角度上讲,西医的肝病定位为中医的脾胃病是合理的。中医在论述肝脏的生理功能与肝炎临床表现存在很大差异,肝炎的临床表现应当主要归于中医脾胃病范畴,慢性乙肝的中医脏腑定位应为脾胃肝胆,其中以脾胃尤为重要,不应当仅仅局限于肝脏。对于慢性乙肝的病性,应当属于中医虚损范畴。乙肝病毒作用于人体,其主要临床症状归纳为脾胃功能失调。中医学认为脾胃是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体力脑力劳动过度、长期营养不良、长时间心理失衡引起脏腑虚损、功能失调,是慢性乙肝的发病基础。在临床中发现,乙肝患者包括病毒携带者的面色与表面抗原的滴度存在很大的相关性,小三阳患者往往表现为面色淡黄无泽,大三阳患者在此基础上表现为患者面色晦暗,与《金匮要略》所论述虚黄很相类似。因此,慢性乙肝及HBV携带者其中医病名应考虑为萎黄或虚黄。根据正邪胜负可以把乙肝可大致分为以下四个阶段:①急性乙肝,属于正气尚盛,邪正相争阶段。②慢性无症状HBV病毒携带者,属于正气受挫,邪气留连阶段。③慢性迁延性肝炎和慢性活动性肝炎,属于正气不足,正虚邪进阶段。④肝硬化、肝癌,属于正气溃败,邪气相对大胜阶段。乙肝属于中医的脾胃病范畴,属于本虚标实之病。根据“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实则阳明,虚则太阴”的治则,应当以扶助正气为主,而不能简单地套用治疗甲肝—黄疽—抗病毒模式。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抗病毒治疗并不能解决慢性乙肝患者的治疗,只能使症状好转、控制病变,最后必须依靠自身免疫的增长才能清除病毒而使疾病痊愈。HBV感染之所以慢性化,主要是由于人体免疫应答功能低下,或对HBV免疫耐受,不能完全清除HBV病毒。中医的正气、真气与现代医学的免疫功能虽然不能完全等同,但确实存在很大的相通之处。通过调补正气,使正气旺盛,可以提高机体的免疫力,调动免疫功能,才能驱邪外出,最终达到清除乙肝病毒的目的。在乙肝的认识和治疗中更应该坚持发挥中医理论的长处,并且参考现代医学的研究,对乙肝的辨证论治从中西医结合角度重新审视,以便能使中医学在治疗乙肝中发挥出应有的积极作用。(蒲志孝)
, 百拇医药
活血化瘀补肾治疗出血性中风的思路—附20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活血化瘀补肾治疗临床观察
目的:利用现代医学的诊断检测手术,结合中医辨证的特点,采用活血化瘀补肾为主,对高血压性脑出血(即出血性中风)20例患者治疗的效果及安全性进行临床探讨。方法:对急性出血期的患者给予西医常规治疗,控制血压,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降低颅内压,防止并发症的同时给予中药活血化瘀补肾为主,水煎剂治疗,每日1剂。给药途径:昏迷病人在4小时后给鼻饲,其他患者口服,在治疗一周至两周,叮复查对比,并进行临床严密观察,对凝血时间及凝血四项检测。结果:急性出血性中风治疗后8例,7例在一周内血肿基本吸收,出血灶周围无水肿,灶内低密度改变较轻,脑组织损伤与常规治疗有差异,另一例昏迷患者两周后复查Cr,血肿全部吸收,8例中除1例肢体功能达到5级,其余7例基本恢复病前水平,另12例,其中术后患者2例,脑微创术后患者1例和9例出院患者均采取上述治疗,病情得到显著改善,言语功能、肢体功能较治疗前显著好转,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基本治愈率达83.3%。结论:活血化瘀补肾治疗正是中医标本同治的有效方法,它不仅加速血肿吸收,预防血肿长时间压迫周围脑组织,造成脑水肿,导致血肿周围血管受压,发生继发性脑缺血性损伤,有效地保护神经细胞,而且能缩短病程,减轻损伤程度。思路:中医的活血化瘀并不等于西医的抗凝剂会导致继发性出血,不能用现代医学抗凝作用看待中医的活血化瘀,中医的活血化瘀体现丁中医辨证的精髓及整体观念,要从中西医结合优势互补的角度进行临床科研工作,达到科学安全用药、提高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改善生活质量的目的。 (胡建国)
, 百拇医药
抗肿瘤中药的临床应用
癌症是人类的大敌,它不仅危及病人的生命,亦给患者家庭带来不幸,给社会造成损失。无论是抑制或杀伤肿瘤细胞,调整机体免疫功能,改善症状与体征,减轻放、化疗的副作用,还是肿瘤的病后调理,中医药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可以说中医药疗法已经名副其实或成为继手术、放疗、化疗、生物疗法后的第五大治疗法。
下面介绍一下常用的抗肿瘤中药:
1.清热解毒药
清热解毒药与肿瘤的发展关系十分密切。肿瘤局部炎症、感染、癌性毒素对机体作用均可出现热毒症的表现,有发热、口干、大便秘结,舌红苔黄等,应用清热解毒药可直接清除热毒,控制感染,清除炎症,抑制肿瘤的生长与恶化,减轻手术、放疗、化疗的副作用,增强疗效。
2.泻下逐水药
, 百拇医药
泻下逐水药是指能通便,促使邪热或水湿从大便而解,用于治疗肿瘤实热的腑结或水湿内停证的一类药物。水湿内停亦是肿瘤一个常见的并发症。如癌性胸水,腹水等,应用峻下逐水药即可促使水湿从大便而下,迅速消除胸、腹水从而有利于脏腑功能的恢复。
3.化痰祛湿药
化痰祛湿药是指能祛除痰湿,用于治疗肿瘤痰湿证的一类药物。痰湿是人体的病理产物,其一旦形成后又可成为肿瘤的致病因素及病理基础。如外感风寒,燥火相侵,内因肺、脾、肾功能失调,均可致痰凝湿聚而形成肿瘤。应用化痰药消散肿块,有助于抑制肿瘤的生长与发展。
4.活血化瘀药
活血化瘀是指能通利血脉,促进血行,消散瘀血,用于治疗肿瘤瘀血证的药物,瘀血证是肿瘤最常见的证型之一。由于肿瘤肿块的存在而使病人处于高凝状态,引起血脉络阻滞,血行不畅而出现局部疼痛,应用活血瘀药,有疏通络脉、散瘀,助肿块消散的作用。
除了以上药物,尚有软坚散结药,理气药,扶正药,以毒攻毒药或其他药物如犀黄丸等。, 百拇医药(何亚美)
目前中医多从肝胆湿热、余毒未尽来治疗慢性乙肝。笔者认为乙肝的核心病机为虚损,其病位主要在于脾胃肝胆。现代医学的肝脏属于消化系统,中医的脾胃几乎囊括了西医全部消化系统的功能,从中西医结合的角度上讲,西医的肝病定位为中医的脾胃病是合理的。中医在论述肝脏的生理功能与肝炎临床表现存在很大差异,肝炎的临床表现应当主要归于中医脾胃病范畴,慢性乙肝的中医脏腑定位应为脾胃肝胆,其中以脾胃尤为重要,不应当仅仅局限于肝脏。对于慢性乙肝的病性,应当属于中医虚损范畴。乙肝病毒作用于人体,其主要临床症状归纳为脾胃功能失调。中医学认为脾胃是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体力脑力劳动过度、长期营养不良、长时间心理失衡引起脏腑虚损、功能失调,是慢性乙肝的发病基础。在临床中发现,乙肝患者包括病毒携带者的面色与表面抗原的滴度存在很大的相关性,小三阳患者往往表现为面色淡黄无泽,大三阳患者在此基础上表现为患者面色晦暗,与《金匮要略》所论述虚黄很相类似。因此,慢性乙肝及HBV携带者其中医病名应考虑为萎黄或虚黄。根据正邪胜负可以把乙肝可大致分为以下四个阶段:①急性乙肝,属于正气尚盛,邪正相争阶段。②慢性无症状HBV病毒携带者,属于正气受挫,邪气留连阶段。③慢性迁延性肝炎和慢性活动性肝炎,属于正气不足,正虚邪进阶段。④肝硬化、肝癌,属于正气溃败,邪气相对大胜阶段。乙肝属于中医的脾胃病范畴,属于本虚标实之病。根据“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实则阳明,虚则太阴”的治则,应当以扶助正气为主,而不能简单地套用治疗甲肝—黄疽—抗病毒模式。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抗病毒治疗并不能解决慢性乙肝患者的治疗,只能使症状好转、控制病变,最后必须依靠自身免疫的增长才能清除病毒而使疾病痊愈。HBV感染之所以慢性化,主要是由于人体免疫应答功能低下,或对HBV免疫耐受,不能完全清除HBV病毒。中医的正气、真气与现代医学的免疫功能虽然不能完全等同,但确实存在很大的相通之处。通过调补正气,使正气旺盛,可以提高机体的免疫力,调动免疫功能,才能驱邪外出,最终达到清除乙肝病毒的目的。在乙肝的认识和治疗中更应该坚持发挥中医理论的长处,并且参考现代医学的研究,对乙肝的辨证论治从中西医结合角度重新审视,以便能使中医学在治疗乙肝中发挥出应有的积极作用。(蒲志孝)
, 百拇医药
活血化瘀补肾治疗出血性中风的思路—附20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活血化瘀补肾治疗临床观察
目的:利用现代医学的诊断检测手术,结合中医辨证的特点,采用活血化瘀补肾为主,对高血压性脑出血(即出血性中风)20例患者治疗的效果及安全性进行临床探讨。方法:对急性出血期的患者给予西医常规治疗,控制血压,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降低颅内压,防止并发症的同时给予中药活血化瘀补肾为主,水煎剂治疗,每日1剂。给药途径:昏迷病人在4小时后给鼻饲,其他患者口服,在治疗一周至两周,叮复查对比,并进行临床严密观察,对凝血时间及凝血四项检测。结果:急性出血性中风治疗后8例,7例在一周内血肿基本吸收,出血灶周围无水肿,灶内低密度改变较轻,脑组织损伤与常规治疗有差异,另一例昏迷患者两周后复查Cr,血肿全部吸收,8例中除1例肢体功能达到5级,其余7例基本恢复病前水平,另12例,其中术后患者2例,脑微创术后患者1例和9例出院患者均采取上述治疗,病情得到显著改善,言语功能、肢体功能较治疗前显著好转,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基本治愈率达83.3%。结论:活血化瘀补肾治疗正是中医标本同治的有效方法,它不仅加速血肿吸收,预防血肿长时间压迫周围脑组织,造成脑水肿,导致血肿周围血管受压,发生继发性脑缺血性损伤,有效地保护神经细胞,而且能缩短病程,减轻损伤程度。思路:中医的活血化瘀并不等于西医的抗凝剂会导致继发性出血,不能用现代医学抗凝作用看待中医的活血化瘀,中医的活血化瘀体现丁中医辨证的精髓及整体观念,要从中西医结合优势互补的角度进行临床科研工作,达到科学安全用药、提高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改善生活质量的目的。 (胡建国)
, 百拇医药
抗肿瘤中药的临床应用
癌症是人类的大敌,它不仅危及病人的生命,亦给患者家庭带来不幸,给社会造成损失。无论是抑制或杀伤肿瘤细胞,调整机体免疫功能,改善症状与体征,减轻放、化疗的副作用,还是肿瘤的病后调理,中医药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可以说中医药疗法已经名副其实或成为继手术、放疗、化疗、生物疗法后的第五大治疗法。
下面介绍一下常用的抗肿瘤中药:
1.清热解毒药
清热解毒药与肿瘤的发展关系十分密切。肿瘤局部炎症、感染、癌性毒素对机体作用均可出现热毒症的表现,有发热、口干、大便秘结,舌红苔黄等,应用清热解毒药可直接清除热毒,控制感染,清除炎症,抑制肿瘤的生长与恶化,减轻手术、放疗、化疗的副作用,增强疗效。
2.泻下逐水药
, 百拇医药
泻下逐水药是指能通便,促使邪热或水湿从大便而解,用于治疗肿瘤实热的腑结或水湿内停证的一类药物。水湿内停亦是肿瘤一个常见的并发症。如癌性胸水,腹水等,应用峻下逐水药即可促使水湿从大便而下,迅速消除胸、腹水从而有利于脏腑功能的恢复。
3.化痰祛湿药
化痰祛湿药是指能祛除痰湿,用于治疗肿瘤痰湿证的一类药物。痰湿是人体的病理产物,其一旦形成后又可成为肿瘤的致病因素及病理基础。如外感风寒,燥火相侵,内因肺、脾、肾功能失调,均可致痰凝湿聚而形成肿瘤。应用化痰药消散肿块,有助于抑制肿瘤的生长与发展。
4.活血化瘀药
活血化瘀是指能通利血脉,促进血行,消散瘀血,用于治疗肿瘤瘀血证的药物,瘀血证是肿瘤最常见的证型之一。由于肿瘤肿块的存在而使病人处于高凝状态,引起血脉络阻滞,血行不畅而出现局部疼痛,应用活血瘀药,有疏通络脉、散瘀,助肿块消散的作用。
除了以上药物,尚有软坚散结药,理气药,扶正药,以毒攻毒药或其他药物如犀黄丸等。, 百拇医药(何亚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