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医院 > 医院动态
编号:10506905
杏林耆英耀中华 江山代有人才出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40周年院庆巡礼
http://www.100md.com 2004年11月18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245期
     为何把中医称为“杏林”?有这样一则传说:据《神仙传》记载:三国时期,吴国人“董奉隐居庐山,日为人治病,不取钱,凡来乞医而治愈者,重症令植杏五株,轻者植杏一株,数年计十万余株,郁然成林。”自号“董仙杏林”。董奉每年用杏子换谷3万余斗,“赈救贫乏,供给旅行不逮者”。从此以后,“杏林”也就成为中医的代名词。翻开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院史,我们赫然发现了一批无愧于“杏林”称号的医者。无论他们已远去还是健在,都镌进了我们的记忆。

    杏林长留名医影

     “西关名医”何竹林

    在中医药教育界,何竹林被称为一代宗师,从医从教70年的他虽然已经离开人们20多年了,但是这位西关名医的风采,仍然留在无数广州人心中。

    蜚声羊城的“跌打王”
, 百拇医药
    近一个世纪前,何竹林在西关是一个有着传奇色彩的赫赫之名。何氏家族自明清以来就世代行医,何竹林自幼秉承庭训,既习武又学医,后来又与师兄为集南北武术之精华,走遍全国各地。

    1904年,何竹林在广州长寿路开设医馆,一天一位住海珠区紫薇街的老侨眷从楼上坠地,头部受伤及全身多处骨折,昏迷不醒,家人把她送到长堤一间法国天主教会办的医院,洋医生见状,说是无药可救,谢绝治疗。家人无奈,只好准备后事。后经人介绍,把奄奄一息的伤者送到何竹林处,他予以点穴理伤复醒,并给病人进服“通脉止痛散”,然后在医馆另辟一室安置伤者,经一段时间的精心治理,终于把这位老人从死神手中夺了回来。从此他妙手回春的消息不胫而走,声誉鹊起。

    自己买录音机备课

    1956年,在中医界德高望重的何竹林以73岁高龄受聘为广州中医学院的筹备委员并执教该院,兼任广州中医学院骨伤科教研室主任。1957年他根据教学需要,主编了广州中医学院教材《中医外伤科学讲义》。没人想到,他竟然用600多元积蓄购买了一部录音机———只为在家里备课,先自己试讲录音,听过满意后,才到讲坛向学生讲授。他还利用照相机将自己的理伤手法和典型病例的X线照片拍摄成相片和幻灯片,供学生们观看,加强直观教学。
, 百拇医药
    1958年,何竹林毅然把自己的传家宝———骨科的膏、丹、丸、散献出来,甚至连煮药的工具都搬到学院去,教同学们掌握制药技术。

    直到1966年,已届84岁的何竹林还亲自给伤者施行骨折、脱位的整复操作,直至1972年临终前一个月,仍风雨无间,每天按时回骨科住院部查房,把正骨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后辈。

    中西医结合思路影响深远

    作为一位名中医,何竹林却比他的前辈们开明得多,他一直主张中西医结合,而这也直接影响了他的一大批后人。早年师从何竹林,后来成为其同事的中医一院原骨科主任陈基长告诉记者,也许与港澳和国外西医的接触频繁有关,何竹林思维中的开拓性对广东中医骨科的发展影响十分深远。从其开始到今日,该院骨科一直坚持走中西结合之路。

    “庸俗的骨科医生是跌打佬,真正的骨科医生要有内科的知识和过硬的双手。”这是何竹林常常教诲自己学生的话,他很强调骨科医生的整体观念,不要把自己只定义为“外科”。同时,身材高大的他留下很多行医的传奇———一般骨科的复位需要至少3个人一起操作,但是他一个人就能操作,而且做得比别人更好。
, 百拇医药
    “精打细算”刘赤选

    走进该院的院史馆,我们在一张放大了的老照片前停了下来,这是一张70年代的旧照片,照片中间坐着的是当时名震华南的老中医刘赤选。

    刘赤选以其在行医时特别会“精打细算”而闻名广东,因为他用药十分精细,普通中医开每个处方都需要10-20味药,但是他的处方从来都不超过10味,每一剂药君、臣、佐、使他都精心推敲,所以他开的药一般一、二剂就能治好病。继承父亲衣钵的该院内科中医刘亦选说,父亲在世时特别不喜欢“大处方”,把增加病人的经济负担看作自己的罪过。

    支撑这种精细的实际上是精湛的医术。由于医术精湛医德好,凡是有人请他看病,他都从不拒绝,而且不论对方是领导或百姓,后来由于他年纪大了,为了保护他老人家,广州中医学院教革组不得不下了一道命令:凡是找刘老看病的人必须经过广州中医学院教革组批准。
, 百拇医药
    刘老的弟子陈宏珪告诉我们,上个世纪70年代初,广州空军的一位领导因发烧,而且症状很离奇———体温在36摄氏度以下就正常,一超过36摄氏度就会因发烧而不正常。通过西医治疗未果后,他通过中医学院找到刘老。没想到刘老经过一番检查和诊脉,只给他开了两剂中药。在回家路上,他就和弟子传授经验:这位司令的发烧一定要用一味药“防风”来辛温解表。让人惊叹的是,这位司令喝完一剂药,第二天就退烧了;在喝完第二剂后,他的怪病就好了!

    刘亦选说,他一辈子记得父亲挂在心头的那块牌匾:“不为良相,则为良医。”

    “送子观音”罗元恺

    被誉为“送子观音”的罗元恺是中医妇科界的一面旗帜,在从医60年期间,他不知帮助多少妇女走出苦海,给多少家庭带来欢笑和美满。

    罗元恺被认为是中国首个中医教授,因为他的教授不是由学位部门授予,而是早在1978年文革结束后由省革命委员会所授予,此后广州中医药大学获得了中国首批妇科中医硕士点,1986年成为首批妇科中医博士点。上个世纪80年代初,罗元恺主编的《中医妇科学》教材,至今仍是目前该领域使用时间最长的教材。
, http://www.100md.com
    安胎、调经、助孕是罗元凯的三大“本领”,他勤奋地钻研这三个中医在妇科上最有特色和优势的方向。他的女儿、现任该院妇科教研室主任的罗颂平告诉我们,她记得从她懂事时起,家里就总是挤满了人,都是追到家里来要找罗元恺治病的病人,有高官也有老百姓,罗元恺一视同仁,来者不拒。由于那时罗家住的房子只有30多平方米,病人们都挤不进屋里来,于是都只能站在屋外的楼梯上,但是他们谁也不愿走,只盼能让罗老诊治一下。

    罗颂平说,记忆中和父亲见面的时间很少,她母亲说丈夫一年里有8个月都在外面奔波。那时罗元恺经常带领弟子们下乡去给贫苦村民看病,每次都被团团围住,“连上厕所都会跟着”。一些村民为了得到进一步的治疗,会一直跟着他回广州,甚至跟着他回家。所以罗元恺的家门前总不会冷清。

    最让人惊叹的是,在这种繁重的临床诊病日程中,罗元恺没有象同时代的一些老中医那样只管看病,有长远眼光的他很早就意识到,要把自己的经验留给后人。所以他极勤奋,一有空就写论文,写书,年幼的罗颂平从小学五年级就开始帮父亲抄写论文稿和教材,以至后来所有人都发现,这父女俩的字迹如出一辙!
, 百拇医药
    今日已经成为一位妇科专家的罗颂平感慨地说,父亲做人的态度和观念是她从医的最大动力。

     邓铁涛:耄耋名医勇夺最高奖

    对很多人来说,都知道该院有一院宝———今年已88岁高龄的邓铁涛。他仍然精神矍铄,最近的故事和一种他已经研究了30多年的“重症肌无力”有关。

    2004年初,一名11岁的湖南小男孩小易,2年前患上了世界公认的难治病“重症肌无力”,去年因病情加重而辍学,在湖南当地多家大医院求医无效,今年初更因病情加重被切开气管。救儿心切的易先生听说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在治疗“重症肌无力”方面确有成效,于是背着气管切开的小易南下广州。到该院后,小易病情加重,生命垂危,医院数次发出病危通知,易父母因经济拮据,在湖南治病时,又将卖房的钱用光了,见儿已无希望,易父夫妇逃避回到湖南。

    该院ICU的翁书和主任、刘小斌教授并无因此而放弃。只要有1%的希望,他们尽100%的努力抢救。当时邓铁涛教授听说这事,更是亲自到ICU病区看望孩子,细心定下治疗方案,临走更捐下5000元给孩子治病。高尚的医德和高超的医术挽救了孩子的生命,当小易脱离危险时,他用纤细的手在纸上写着“我要读书”四个大字。医生的精诚感动了小易的父母,他们重新回到了孩子身边,与医生一道向病魔作斗争。经过2个月的治疗,小易终于能站着走向学校。
, 百拇医药
    由该邓老主持的“重症肌无力的辩证治疗”的科研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据悉,今年已届88岁高龄的邓老一生共主编及编写论著20部、发表论文80多篇。专著有《学说探讨与临证》、《耕耘集》、《邓铁涛医话集》、《邓铁涛医集》。主编《中医学新编》、《中医大辞典》、《实用中医内科学》、《中医诊断学》、《实用中医诊断学》等。

     最老名医刘仕昌

    今年91岁的刘仕昌堪称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年纪最大的一位名老中医。他独创的岭南温病学派,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威望;更让人惊叹的是,去年他还以90岁的高龄慨然深入抗非的最前线,成为抗非战线中年纪最大的一位功臣。

    刘仕昌出生于当地中医世家。让人意外的是,1935年,年仅21岁的刘仕昌就早早取得了当时由广东省卫生局颁发的中医生开业证书,意味着他能在整个广东范围内行医。这消息传到他的家乡惠州,至今仍是当地人的骄傲。
, 百拇医药
    刘仕昌至今还在书写着他70年行医的辉煌,去年大年初九,正是非典袭击初期,早就从朋友那里听说河源病例的老人家正在家里着急,他忽然接到通知———要参加这种“怪病”的会诊。当时刘仕昌脚伤还没痊愈,但是他心里比谁都急,二话不说就登上了开往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的专车。在会诊现场,他根据病人特征,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一种不寻常的疫症。当时他判断为“风温积湿”症状,积极投入了会诊,90岁的老人家,当晚8点钟才赶回家里。

    事后很多人都为刘仕昌“后怕”,毕竟他已经90高龄,但是刘仕昌一点都不在乎:“做医生就要看病,不管是什么病,我们都应该去。”他笑说,“解放前什么病没见过?霍乱、天花、麻疹,我们带一支笔一张纸,几颗樟脑丸就冲过去了,“苟利国家生死已,岂以祸福趋避之?”刘仕昌说,这是他最喜欢的一句话。

    一部悬壶济世四十年的历史

    从1964年到今天,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自建院至今已经经历了40个春秋。40年来,在各级领导的关怀和支持下,广大职工团结奋斗、辛勤耕耘,使医院规模从小到大,医、教、研水平日益提高。病床数从建院初期的50张发展至现在的938张;年收治住院病人数从462人次增加至现在的18000万人次;年门诊量从94537人次增至现在的168万人次;医疗设备也从数百万元增加至现在的1亿多元。
, http://www.100md.com
    1993年医院成为全国首批三级甲等中医医院和全国示范中医医院。并先后荣获广东省文明医院、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单位、全国职业道德先进单位等称号;1994年无偿救治身患股骨头坏死的好军嫂韩素云,得到了上级领导的高度赞扬和社会各界的好评。

    近几年来,医院积极引入竞争机制,加强医疗质量管理,改善就医环境,提高服务水平,根据自身的特点,大力加强学科建设和专病专科建设,使该院在新的形势下,得到了更大的发展。目前医院拥有各级重点学科10个,各级重点专病专科11个,在研各级科研立项70余项;各级科研成果奖70多项;40年来在各级刊物上发表的论文1500多篇;编写教材和专著40多部;医院拥有博士点8个,硕士点10个和博士后培训站。科研工作从无到有,不断发展,教学规模逐渐扩大,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医院的医疗水平和学术水平居于全国中医系统的前列。如今,南国杏苑百花争艳,中医事业欣欣向荣,医院凭借自己的优势和特色,吸引了国内外大批患者前来就医。

    请看这些记载在院史上的故事———
, 百拇医药
    救军嫂韩素云医院名扬四海

    人们也许不会忘记10年前,即1994年受到江泽民主席高度赞扬的该院救治好军嫂韩素云的义举,这一轰动全国的先进事迹成为了医疗卫生行业的一面旗帜。

    韩素云这位朴实的山东姑娘嫁给家境清贫的边防军人倪效武后,为了使远在广西的丈夫专心工作,十年来用自己柔弱的双肩挑起沉重的担子,服侍80多岁的老奶奶,护理体弱多病的公婆,照顾正在上学的双胞胎小姑,还要耕种10亩责任田,老奶奶寿终时,韩素云虽怀孕7个月,仍不肯电召效武回来,硬是撑着把奶奶送上山。就在她不断向效武发出:“家中一切安好,望安心工作!”的平安信时,韩素云终于累倒了,患上了人称“新癌症”的“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病后,韩素云先后到山东、河南等国内7家医院求医仍无效果,此时的韩素云已变卖了家中所有值钱的东西,还负债数千元,她绝望了,她甚至想到了死。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作为全国髋关节病的重点专科,有着非常丰富的经验,该院决定无偿将韩素云接到医院进行治疗,韩素云既激动又怀疑:人家都治不好,你们能治好吗?手术后8个月的结果,证明韩素云的顾虑是多余的,医院的成功救治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赞扬,在接见好军嫂韩素云爱国拥军先进事迹报告团时,江泽民主席握着刘震东院长(原医院院长)的手说:“你们医院做了一件大好事!”
, 百拇医药
    10年后的今天,韩素云迈着她那轻快的步伐,再次回到给了她第二次生命的医院,进行每年一次的复查。

    老板包机救工仔情暖人间

    1999年5月26日下午5时许,在武汉“广广蛇府”打工的江海水在捉一条2公斤多重的五步蛇时,右手腕突然被蛇狠狠地咬了一口,因情况危急而被送往武汉某大医院抢救,由于该院没有抗蛇毒血清,只能稍作清创处理,便别无他法。“广广蛇府”的黄老板迅速联系武汉多家医院,但仍未找到抗蛇毒血清,后来经多方了解到华南地区最大的治疗蛇伤中心--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有抗蛇毒血清。黄老板当即决定坐飞机送伤者江海水到广州救治,但由于深夜已无武汉至广州的航班,为救江海水一命,心急的黄老板当即花了10多万元包了一架南方航空公司的波因737飞机,于5月27日凌晨3时许将江海水送到广州,并迅速被接到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当看到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医务人员的认真敬业精神,陪同江海水一同到达的黄老板不禁说道:“江海水有救了。”
, 百拇医药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在治疗蛇伤的专科特色中确实有独特的经验。远在30年前的1975年7月31日晚上7时许,住在新市莦岗的19岁青年关穗华兴冲冲地跑到了大队部,因为大队部今晚有电影,当他去到大队部,电影因故取消了,回家路经田头时肚子饿了,就打着手电筒四处找田鸡,当他发现一只又肥又大的田鸡时,正探手要抓时,不料一条银环蛇也早在一旁虎视眈眈与他争食,一口就咬住了他的手腕。大队赶紧派人用自行车把他送往广东中医学院附属医院(现名为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过半小时泥路的颠簸送到医院时,关穗华胸腹已经全麻了,呼吸也停止了。

    当时医院外科主任林镇尧是治蛇伤的高手,当时没有抗蛇毒血清,用的是中医中药的方法。关穗华喉头的气管被切开了,插上插管,那时没有现代的呼吸机,得靠人工不停地按呼吸球囊,才能帮助伤者呼吸。于是,每天24小时都要由医生护士轮流手捏。卢少英等5位护士就这样足足用手按了77天,关瑞华才有了自主呼吸,拔掉插管。

    这个病例的成功抢救在当时非常罕见,因此当年的《广州市卫生志》也收录了这一案例。
, 百拇医药
    中医不是慢郎中治急病一样行

    很久以来,人们都认为中医是慢郎中,不能治急病。但二十年前的一个案例,却让世人对中医的急救能力刮目相看。

    1985年的一天下午6时许,一名广州机械厂的员工伍3.3.,因触到高压电,被送往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抢救,当陈镜合教授接到通知赶往急诊室时,病人已无心跳、无呼吸,陈教授赶紧抢救10分钟伤者仍然没有心跳,根据当时医学界的共识,心脏停跳8分钟就基本没救了。即使治好也是植物人。但陈教授仍不放弃,又做了4次心脏除颤,20分钟后伍3.3.终于有了微弱的心跳,奇迹终于发生,昏迷了3天3夜后,伍3.3.终于醒过来了,21天后康复出院了。这个病例也被收入《广州市卫生志》中。鉴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急救能力,广州市120指挥中心将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编入120急救医疗单位之一,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成为最早加入广州市120急救网的中医院。
, 百拇医药
    2003年6月14日晚,白云区一名治安队员因捉拿抢劫疑犯,被疑犯用尖刀插向胸口,刺破心脏4厘米,手术过程心脏停跳5分钟。在该院的全力救治下,杨日明奇迹般地活了过来,广州市各大媒体争相报道:英雄奋不顾身捉贼,医生全力以赴救英雄。

     中医治疗肿瘤延寿命

    1995年7月香港人陈先生患晚期肝癌,被香港某医院判了只有三个月命,心有不甘的陈先生于是回到广州,找到了周岱翰教授治疗,周教授通过检查制定了周密的治疗方案,经过一个月的住院治疗,陈先生的疼痛和饮食、睡眠得到较大的改善,再通过介入治疗后,肿瘤受到了控制,经过半年三次介入陈先生已如正常人一样生活。一年后陈先生回香港某医院检查,香港医生大吃一惊,陈先生鸡蛋大的肿瘤已完全不见了,陈先生继续通过不间断的中药治疗,至今已有9年肿瘤没有复发。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科是国家级的重点专科,承担着国家“十五”攻关的科研项目,他们在周岱翰教授的带领下,运用中医的理论和现代科学技术,使中医药在治疗肿瘤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为肿瘤病人延长寿命、提高生活质量和人民的健康作出了贡献,现该院已有肿瘤病区三个,病床近100张,成为华南地区中医肿瘤的重要基地。, http://www.100md.com(方 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