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0508155
通才宜体现于专才之中
http://www.100md.com 2004年11月25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249期
     题记:

    求业之精,别无它法。曰专而已矣。谚曰:“艺多不养身。”谓不专也。吾掘井多而无泉可饮,不专之咎也。

    ———清 曾文正

    如何保持我国中医药学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几千年来的中医药发展史,可以清楚的看出其中的得失:除社会、政策因素外,人才是关键之关键。近半个世纪以来,我国中医药学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在继承专科技术方面却未形成大势,有一些非常宝贵的临床绝技已失传或将要失传,有的则属未被推广。如金针王乐亭治瘰疬的针法,季德胜疗蛇伤的操作,承淡安的灸法真传、罗有明整骨术等等,都是传承在少数医家的手中并未得到有力的推广。现在,一些中医专科绝技蕴藏在民间,这些宝贵的经验大多来自于家传师授和民间医生本人长期刻苦的探索,而目前的一些法律法规对于这类中医绝技却未规定出有利于他们发挥作用的空间,所以,出于生活的需要,他们守口如瓶,不愿相传,即使是带徒,也是根据徒弟的表现,将其限定在望门、立雪、登堂、入室几等层次上,全部传习是不可能的,有的甚至对自己的子女也是这样。因此,制定有利于这类中医的执业政策,便于他们行医和生活,利于他们发挥作用,使他们愿意传习技术,以便使中医医术丰富多彩,百技芳呈,代代相传,已是时不我待,迫在眉睫了。

    现在,不少人都以培养所谓“通才”为理想,殊不知,通才即体现于专才之中。人生苦短,限于时间和精力,门门皆通是不可能的。专攻一业,将各种知识均拿来丰富自身的专业,才是明智之举。术业要专,术业需精,钻研宜深,方能有为人民服务的根本。

    根据科学的发展规律,一方面是各学科的知识互相渗透,一方面是各分支学科愈来愈精细。二者配合,以精、专、细为主,才能更有利于深入探索,从而得到学科的快速发展。这些年来中医药学教育忽视了专科培养方向,特别是丢弃了中医几千年来师带徒、手把手教的优良传统,加之有关政策的不到位,影响了中医药专科人才发展的积极性,以致中医药人员除大内科外,其它各科的从业人员越来越少,继承发展中医专科技术自然无从谈起了。因此,要发扬中医药特色,就需重视培养专科人才,主管中医药的部门要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教育部门和带教老师要引导青年中医在博学的基础上钻研专科技术,掌握过硬本领,彻底改变中医药人员泛泛的、当专不专的知识结构,提高中医药人员从业素质,以适应现代中医药临床工作的需要。, http://www.100md.com(梁雄飞 韩芳 梁丽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