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中医药人才培养的理念、模式与实践
在日前刚刚结束的第三届国际传统医药大会上,教育论坛的发言吸引了众多的“眼球”。大家围绕“新世纪中医药人才培养的理念、模式与实践”的主题,纷纷阐述了各自的观点。
全国人大常委、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研究院名誉院长、大会学术委员会主任王永炎首先发言,就中医学学科建设的目标发表了自己的五点看法:
1.对中医学学科属性的认识:中医学是以生物学为基础,与理化数学交叉渗透,与人文哲学相互融合,具有丰厚中国文化底蕴的古代医学科学。中医学的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形神统一是自身学科的特色与优势,也是具备属性特征的科学内涵。
2.学科优势的凸显与时代赋予的使命:当今人们最关心的是生存质量的提高,渴望绿色医药。新世纪医学科学面对两大主题,一个是亚健康,另一个是难治病。面对新形势,我们要勇于承担时代赋予的使命。首先是加强人才梯队建设,重视培养一代名中医,创造与推广临床鲜活的经验,造福群众。其二是抓住学科建设的核心,提高多学科综合研究的能力,培植稳定的研究方向,防止飘移,突出重点,提高疗效水平。其三要注重资源,加强中药材质量及相关临床疗效标准的研究,维护环境生态,保持药材的道地性,制定与完善饮片炮制规范,培植与扩大可持续产业化利用的药物资源。
, http://www.100md.com
3.创新是学科建设的动力:中医学的基础理论、应用基础与临床研究都需要创新,而继承是创新的基础,需要正确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我期望源头创新,也在寻求源头创新的领域、理念和方法学。显然,从实际出发对中医理论与临床诊疗通过现代研究,做内涵诠释也是创新。创新首先要从继承做起,对中医学的关键科学问题进行认真的梳理。在继承的基础上,学习复杂性科学,树立非线性复杂适应系统理念,制定个体化的诊疗方案。
4.学科建设目标的定位与实施:学科的发展要适应国家经济建设与社会进步的重大需求,建设目标的定位要与时俱进,应是有限的目标,学科领域不宜过宽,凝集出的科学问题不宜太多。我建议中医学一级学科建设的目标应是继承与发展中医学优势特色,为全面提高人类健康素质和防治常见病、多发病与现代难治病服务。中医基础学科要联系临床实践,中医临床学科要结合基础理论与应用基础研究。实施学科建设目标亟需引进现代科学的方法手段。
5.加强学科建设需要良好的学术环境:创新是实现学科建设目标的动力,稳定的研究方向是实施学科建设的核心内容,而人才梯队是落实学科建设任务的根本保障。因此,需要营造良好宽松的学术环境,要拓宽空间,鼓励自由探索;要发扬学术民主,通过学术讨论的激烈碰撞,探寻新知。要重视发挥老一代学术带头人的学术指导作用,积极培养年轻的后备学术带头人,注意多学科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正确对待超常人才的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稳定方向,靠自身培养优秀的高层次复合型的学术带头人
, 百拇医药
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郑守曾从三个方面谈了他对中医教育教学模式发展趋势的展望:
1.基础化趋势
中医学既有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从中医学的观点看,中医学的临床实践根源于中医学对生命和疾病的理性认识,中医学的应用知识是中医学基础理论在实践中的直接延伸与运用。对中医教育而言,其首要任务是使学生深刻理解中医学基础理论的科学内涵,努力继承它的精华,确保学生能运用中医理论和方法指导其未来的临床实践。
展望未来,加强基础理论教学将成为不同层次中医教育教学模式发展的一个共同趋势。同时,又要以新的要求与标准改革基础理论的教学内容,沟通基础与应用、理论与实践的联系。
2.文化化趋势
中医学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生命力根植于民族文化。这为中医教育率先采用文化化的教学模式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条件。通过增加各门课程的文化信息量,按中医学术发展沿革重新组合教学内容,形成新的课程体系;通过讲授丰富的中医学术发展历史,阐明中医学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这种教学模式不但有利于从科学发展的角度学习掌握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及其相互联系,而且还将提供形成中医学概念、方法、原理的多元背景,有利于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 http://www.100md.com
3.学术化趋势
中医学通过整体状态观察、审证求因等方法的运用,中国古代科学阴阳平衡、五行生克、天人合一等三大原理向医学的渗透,把人体放在自然界和社会的整体运动和广阔的动态平衡中进行认识,具有明显的以学术为中心的特征。
未来的中医教育,将会更加重视围绕中医学术进行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这一改革有利于突出中医教育的主体特征,加强科学精神和学术能力的培养。
上海中医药大学校长严世芸就“中医药教育国际化的重要任务”发表看法。他说:为保证中医药国际化发展的内在质量,有必要建立起全球中医药教育基本标准。这将直接决定中医药医疗实践的整体水平和在世界各地的平衡发展,同时也是中医药向世界传播过程中保持自身理论体系完整性和独特性的重要保证。中医药教育国际标准应包含教育宗旨及目标、教育计划及方式、学生考核、教学人员、教育评估、教学资源及教育管理等多个方位,并立足于中医药教育的共同核心。中医药教育国际标准的制订必须基于对中医药人才发展性的认识上,既要根据目前中医药在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客观实际,也需对今后中医药的国际化发展有前瞻性的考虑。为此内地中医药院校必须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取得更多的共识,发挥主导作用。
, 百拇医药
广州中医药大学校长冯新送谈了“抓住机遇,努力实现学校跨越式发展”的问题。他说:根据广东省关于发展中医药事业,建设中医中药强省以及加快广东高等教育发展速度的战略决策和要求,从广州中医药大学自身实际出发,提出实现学校跨越式发展的主要思路为:继续加大教学基本建设,提升学校整体办学实力;进一步扩大招生规模,培养高素质的实用人才;力争学科建设水平再上新台阶;创新科技体制,加快成果转化,推动中医药产业发展;加快对外合作步伐,努力促进中医药走向世界。借此全面提升学校的整体办学实力,力争滚动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高校行列,努力实现“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中医药大学”的建设目标,为广东建设中医药强省多做贡献。
山东中医药大学校长王新陆谈了名老中医成长因素分析及对中医人才培养的启示。他说:中医医理精奥,除了勤思苦学之外,还必须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与学习规律。建国之初,我们拥有一大批中医名家,无论是在临床实践还是在理论研究上,均为中医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的学习方法和成长经历也给我们这些后学者以极大的启迪。分析这些中医前辈成长的经历,探讨他们成长过程中一些具有规律性的因素,增加我们中医教育的科学性和持续性,将院校教育再延伸到实践教育、终生教育的更广泛领域中去,可诱掖新一代中医名家的成长。
, http://www.100md.com
中国中医研究院副院长兼研究生部主任高思华认为:中医现代化是一个过程。就是与时俱进,与同时代的其他科学同步发展并吸收同时代其他学科的知识和技术来不断丰富和发展自身理论体系的过程。中医学是以生命科学为核心,以东方哲学为指导,与人文科学相融合,与其他自然科学相渗透的自成体系的独特的医学体系。数千年来,一直是与时俱进,在不断吸收同时代的科学技术的过程中不断发展的。但自十九世纪中叶西医传入中国以来,中医学的发展似乎相对滞后了。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无论如何,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实现中医的现代化是历史的必然,而其关键是培养能推动实现中医现代化的合格人才。人才是决定中医药现代化成功与否的决定性因素。
中医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体现在医疗、科研、教育等不同方面。需要不同层次、不同专业领域的各类人才来共同完成。需要既具有系统而坚实的中医基本理论知识和较强的临床技能,又能够将现代科技所创造的诊疗技术作为中医辨证论治的手段之一的中医临床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需要既真正掌握中医理念,又或掌握信息学和现代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手段、或掌握系统的西医学的基本知识及多学科的相关知识的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中医科研工作者;需要既精通中医和东方文化,又精通外语、能够无障碍地用外语进行中医学术交流的外向型人才;更需要具备以上综合能力的学科带头人。
人才的培养要分不同的层次。如本科教育阶段应重在专业知识的培养,包括中医药学专业知识、西医学专业知识、与医学相关的其他学科的基本知识、哲学知识、计算机运用方面的知识等。硕士研究生阶段应重在培养运用各种手段自己猎取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学科间的渗透、交叉,在培养能力的同时,进一步奠定广博的知识基础。博士研究生阶段则重在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意识。在深入钻研中医药学某一领域的基础上,探索促进中医药学发展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
要转变陈旧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科学的教育方法,提倡开放、创造、科学、民主、多样的教育理念,设置适应现代化发展的知识结构和课程体系,真正培养出高素质的现代化中医药学专门人才。, http://www.100md.com(韩晓英)
全国人大常委、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研究院名誉院长、大会学术委员会主任王永炎首先发言,就中医学学科建设的目标发表了自己的五点看法:
1.对中医学学科属性的认识:中医学是以生物学为基础,与理化数学交叉渗透,与人文哲学相互融合,具有丰厚中国文化底蕴的古代医学科学。中医学的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形神统一是自身学科的特色与优势,也是具备属性特征的科学内涵。
2.学科优势的凸显与时代赋予的使命:当今人们最关心的是生存质量的提高,渴望绿色医药。新世纪医学科学面对两大主题,一个是亚健康,另一个是难治病。面对新形势,我们要勇于承担时代赋予的使命。首先是加强人才梯队建设,重视培养一代名中医,创造与推广临床鲜活的经验,造福群众。其二是抓住学科建设的核心,提高多学科综合研究的能力,培植稳定的研究方向,防止飘移,突出重点,提高疗效水平。其三要注重资源,加强中药材质量及相关临床疗效标准的研究,维护环境生态,保持药材的道地性,制定与完善饮片炮制规范,培植与扩大可持续产业化利用的药物资源。
, http://www.100md.com
3.创新是学科建设的动力:中医学的基础理论、应用基础与临床研究都需要创新,而继承是创新的基础,需要正确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我期望源头创新,也在寻求源头创新的领域、理念和方法学。显然,从实际出发对中医理论与临床诊疗通过现代研究,做内涵诠释也是创新。创新首先要从继承做起,对中医学的关键科学问题进行认真的梳理。在继承的基础上,学习复杂性科学,树立非线性复杂适应系统理念,制定个体化的诊疗方案。
4.学科建设目标的定位与实施:学科的发展要适应国家经济建设与社会进步的重大需求,建设目标的定位要与时俱进,应是有限的目标,学科领域不宜过宽,凝集出的科学问题不宜太多。我建议中医学一级学科建设的目标应是继承与发展中医学优势特色,为全面提高人类健康素质和防治常见病、多发病与现代难治病服务。中医基础学科要联系临床实践,中医临床学科要结合基础理论与应用基础研究。实施学科建设目标亟需引进现代科学的方法手段。
5.加强学科建设需要良好的学术环境:创新是实现学科建设目标的动力,稳定的研究方向是实施学科建设的核心内容,而人才梯队是落实学科建设任务的根本保障。因此,需要营造良好宽松的学术环境,要拓宽空间,鼓励自由探索;要发扬学术民主,通过学术讨论的激烈碰撞,探寻新知。要重视发挥老一代学术带头人的学术指导作用,积极培养年轻的后备学术带头人,注意多学科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正确对待超常人才的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稳定方向,靠自身培养优秀的高层次复合型的学术带头人
, 百拇医药
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郑守曾从三个方面谈了他对中医教育教学模式发展趋势的展望:
1.基础化趋势
中医学既有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从中医学的观点看,中医学的临床实践根源于中医学对生命和疾病的理性认识,中医学的应用知识是中医学基础理论在实践中的直接延伸与运用。对中医教育而言,其首要任务是使学生深刻理解中医学基础理论的科学内涵,努力继承它的精华,确保学生能运用中医理论和方法指导其未来的临床实践。
展望未来,加强基础理论教学将成为不同层次中医教育教学模式发展的一个共同趋势。同时,又要以新的要求与标准改革基础理论的教学内容,沟通基础与应用、理论与实践的联系。
2.文化化趋势
中医学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生命力根植于民族文化。这为中医教育率先采用文化化的教学模式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条件。通过增加各门课程的文化信息量,按中医学术发展沿革重新组合教学内容,形成新的课程体系;通过讲授丰富的中医学术发展历史,阐明中医学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这种教学模式不但有利于从科学发展的角度学习掌握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及其相互联系,而且还将提供形成中医学概念、方法、原理的多元背景,有利于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 http://www.100md.com
3.学术化趋势
中医学通过整体状态观察、审证求因等方法的运用,中国古代科学阴阳平衡、五行生克、天人合一等三大原理向医学的渗透,把人体放在自然界和社会的整体运动和广阔的动态平衡中进行认识,具有明显的以学术为中心的特征。
未来的中医教育,将会更加重视围绕中医学术进行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这一改革有利于突出中医教育的主体特征,加强科学精神和学术能力的培养。
上海中医药大学校长严世芸就“中医药教育国际化的重要任务”发表看法。他说:为保证中医药国际化发展的内在质量,有必要建立起全球中医药教育基本标准。这将直接决定中医药医疗实践的整体水平和在世界各地的平衡发展,同时也是中医药向世界传播过程中保持自身理论体系完整性和独特性的重要保证。中医药教育国际标准应包含教育宗旨及目标、教育计划及方式、学生考核、教学人员、教育评估、教学资源及教育管理等多个方位,并立足于中医药教育的共同核心。中医药教育国际标准的制订必须基于对中医药人才发展性的认识上,既要根据目前中医药在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客观实际,也需对今后中医药的国际化发展有前瞻性的考虑。为此内地中医药院校必须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取得更多的共识,发挥主导作用。
, 百拇医药
广州中医药大学校长冯新送谈了“抓住机遇,努力实现学校跨越式发展”的问题。他说:根据广东省关于发展中医药事业,建设中医中药强省以及加快广东高等教育发展速度的战略决策和要求,从广州中医药大学自身实际出发,提出实现学校跨越式发展的主要思路为:继续加大教学基本建设,提升学校整体办学实力;进一步扩大招生规模,培养高素质的实用人才;力争学科建设水平再上新台阶;创新科技体制,加快成果转化,推动中医药产业发展;加快对外合作步伐,努力促进中医药走向世界。借此全面提升学校的整体办学实力,力争滚动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高校行列,努力实现“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中医药大学”的建设目标,为广东建设中医药强省多做贡献。
山东中医药大学校长王新陆谈了名老中医成长因素分析及对中医人才培养的启示。他说:中医医理精奥,除了勤思苦学之外,还必须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与学习规律。建国之初,我们拥有一大批中医名家,无论是在临床实践还是在理论研究上,均为中医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的学习方法和成长经历也给我们这些后学者以极大的启迪。分析这些中医前辈成长的经历,探讨他们成长过程中一些具有规律性的因素,增加我们中医教育的科学性和持续性,将院校教育再延伸到实践教育、终生教育的更广泛领域中去,可诱掖新一代中医名家的成长。
, http://www.100md.com
中国中医研究院副院长兼研究生部主任高思华认为:中医现代化是一个过程。就是与时俱进,与同时代的其他科学同步发展并吸收同时代其他学科的知识和技术来不断丰富和发展自身理论体系的过程。中医学是以生命科学为核心,以东方哲学为指导,与人文科学相融合,与其他自然科学相渗透的自成体系的独特的医学体系。数千年来,一直是与时俱进,在不断吸收同时代的科学技术的过程中不断发展的。但自十九世纪中叶西医传入中国以来,中医学的发展似乎相对滞后了。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无论如何,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实现中医的现代化是历史的必然,而其关键是培养能推动实现中医现代化的合格人才。人才是决定中医药现代化成功与否的决定性因素。
中医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体现在医疗、科研、教育等不同方面。需要不同层次、不同专业领域的各类人才来共同完成。需要既具有系统而坚实的中医基本理论知识和较强的临床技能,又能够将现代科技所创造的诊疗技术作为中医辨证论治的手段之一的中医临床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需要既真正掌握中医理念,又或掌握信息学和现代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手段、或掌握系统的西医学的基本知识及多学科的相关知识的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中医科研工作者;需要既精通中医和东方文化,又精通外语、能够无障碍地用外语进行中医学术交流的外向型人才;更需要具备以上综合能力的学科带头人。
人才的培养要分不同的层次。如本科教育阶段应重在专业知识的培养,包括中医药学专业知识、西医学专业知识、与医学相关的其他学科的基本知识、哲学知识、计算机运用方面的知识等。硕士研究生阶段应重在培养运用各种手段自己猎取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学科间的渗透、交叉,在培养能力的同时,进一步奠定广博的知识基础。博士研究生阶段则重在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意识。在深入钻研中医药学某一领域的基础上,探索促进中医药学发展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
要转变陈旧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科学的教育方法,提倡开放、创造、科学、民主、多样的教育理念,设置适应现代化发展的知识结构和课程体系,真正培养出高素质的现代化中医药学专门人才。, http://www.100md.com(韩晓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