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理伦探讨 > 临证心法
编号:10508233
对“辨病”与“辨证”的认识
http://www.100md.com 2004年12月2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253期
     病证结合是建国五十多年来广大中西医结合医务工作者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大胆提出的中西医结合新理念、新模式。其核心内容为“辨病”与“辨证”的结合。我们究竟如何来“辨病”与“辨证”呢?

    “证”是中医学特有的概念,是疾病发生和演变过程中其阶段本质的反映,是疾病某一阶段的病因、病位、病性、病机、病势及邪正虚实的病理概括。对于“病”,中医认为,每一种病都有其自身的临床特征,有各自的发生、发展变化和转归的过程,有病因、病机、辨证分型、治疗原则、方药、预后调摄等一整套诊治理论。西医的“病”,是以研究人体的组织器官、细胞分子的结构功能的病理变化为特征,且大多有国内、国际通用标准。

    “辨病”是认识疾病的过程,是把具备有相同病因、病理解剖、病理生理、临床表现相同或相似的病归结在一起。中医“辨病”是以中医“整体观念,天人相应”等理论为指导,对疾病不同发展阶段均以“证”分型,进而总结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机、病性等。但在临床实践中,中医证型过于抽象、过于复杂,往往取决于医生的临床经验。西医“辨病”较中医更为深入精细。它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将病的病理信息(症状、体征、检验、病理、特殊仪器检查结查)进行详细的收集和分类,并且将可以量化的信息用一定的微观指标反映出来(如用痰结核菌培养确诊结核病等),并借助其作出对“病”的明确诊断。

    “辨证”是认识疾病本质,确定治则和方法的过程。“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理论的精髓,是通过对疾病证型分类来确定具体的治疗原则及用法方药,且中医“辨证”较重视疾病发展阶段的变化。那么究竟如何来“辨证”呢?目前,中医的“辨证”是根据病人临床表现(如发热、恶心、头痛、咳嗽等),来确定病因是什么?病位在何经何脏?其病程发展及病理因素又是什么?以此为手段,得出临床诊断结论。然而中医“辨证”在重视了疾病发展阶段变化的同时,却又忽视了“证”只是某一阶段的表现,并不能确定本质“病”。这就需要在必要时依靠西医实验室和影像学等诊断手段,使中医辨证更客观化,更趋于标准化。西医中也存在“辨证”如大叶性肺炎、扁桃体炎、梅毒等,治疗方案通常是以青霉素为主,配合其它抗生素。西医将其归结为“青霉素证”的“辨证”范围,类似的还有洋地黄证、高压氧证、能量合剂证等。西医“辨证”,其不足之处为对很多病辨证后所确定的治疗方案基本一尘不变,造成对某些疾病的辨治不准确或不对证治疗。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中西医结合临床时,应正确掌握“辨病”与“辨证”的思路,采取“辨病”与“辨证”结合的方法,指导研究与治疗。通过现代医学的先进手段认识疾病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全过程,提出病中“证”的确切分布,克服目前分证的随意性,探索病与证之间的内在规律,促进中西医结合医学新发展。( 郑访江 甘肃中医学院中医骨伤本科02级),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