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理伦探讨 > 信息
编号:10508235
炎黄子孙说《内经》
http://www.100md.com 2004年12月2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253期
     据史籍记载:黄帝轩辕氏、炎帝神农氏、伏羲氏(教民畜牧、庖厨、画八卦)、燧人氏(教民取火烹食物)、有巢氏(教民从野居到建宇室)等古代贤圣,使上古民众不仅要防洪水、猛兽等灾害,还要在衣、食、住、行各方面都有所改善。衣着方面,人们原来披树叶、兽皮“能覆前而不能覆后”,黄帝之妻氏教民养蚕、植麻到织衣;食物方面,炎帝神农氏从“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到教民播种五谷,“一日而遇七十毒”乃有医药。在远古历史最惨烈的涿鹿之战中,黄帝战胜了蚩尤,中华民族第一次实现了统一。历代的广大民众感到所以能得到太平、兴旺,都和我们以炎帝、黄帝为代表的上古贤圣所建功业分不开。因此,我们自豪地称自己为炎黄子孙。基于上述历史背景,炎黄子孙这一概念即与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中华民族文化的继承发扬,有着不可分离、不可割断的关系。

    黄帝战胜了蚩尤,在统一中华大地之后,思考最多的就是民众的生存和健康。因为这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兴衰与存亡。黄帝经常和他的助手岐伯、雷公等人探讨如何使民众得到医药、健康等事宜。后人对于这些谈论、探讨的内容,开始通过“口耳相传”、“识识相因”变为医药经验,加之收集记录了各地、各民族人民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片段资料,加以整理、综合,渐渐总结出了学术思想,编辑成书简,这就是《内经》,即《黄帝内经》。根据现存的《黄帝内经》内容,除了主要方面在很大程度上还保存着古代的本来面目之外,其中有很多部分可能是后人增补的。这是因为在《内经》成书之后,历经多次战乱、社会动荡,书简多有散失、残缺,后人加以充实是意中之事。由此可见这一伟大著作,绝不是出自一人之手,也不是一个时代、一个地方、一个民族的医学成就,而是不同历史时期的、各地方的医疗实践汇集,是可靠的、来源于在人体实践的总结性巨著。
, http://www.100md.com
    笔者作为炎黄子孙、从事中医工作将近70年的老中医,深知《黄帝内经》对中国医学的巨大贡献。《内经》的基本内容大体上归结为“阴阳五行学说”、“藏象学说”、“经络针刺学说”、“精气神学说”、“病因学说”、“摄生学说”、“运气学说”以及一些与医学相关的边缘学科。它内容博大、旨意精深,是一部具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特色的医学宝典。综观其学术思想,主要有:人体生命观、天人相应观、互动观。正如王太仆所说:“其文简、其意博、其理奥、其趣深”。近代专家亦誉之为“东方传统生命科学。”因此,几千年来,它一直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其价值至今不衰。笔者之体会既多且深,举例说:我辈老中医治疗各种疾病,都要考虑患病之人当时所处环境、季节等,即患者与自然的全面关系。“必先岁气,毋伐天和”是治一切外感病必须首先掌握的。比如麻疹,治宜宣透,但疾病在四时不同气候下,由于春温、夏暑、秋湿(或秋燥)、冬寒之不同,宣透之中还当区分之,给予不同的投药,方有显效。比如,1956年石家庄市流行乙型脑炎,用白虎汤甚效;次年,北京市流行此病,用白虎汤不但无效,反而恶化。究其原由,虽均发于暑季,而石家庄久晴无雨偏热,辨证属暑温范畴,投白虎汤清热透邪,正中病机。而次年北京久雨,湿热交蒸,辨证属湿温范畴,应该用化湿热之三仁汤化裁,顿时转危为安。这是《内经》中,人与自然整体观的具体体现,否则不可能有此治效。又比如,人与疾病的关系,《内经》说“正气内存,邪不可干”,使医生明确人身正气存内,就不致患病,一旦正气虚了,就会因病邪侵入而病。同时,“虚者补之”、“损者益之”,的中医补法,也是由此而生。“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虚有气虚、血虚、阴虚、阳虚之异,补法就有补气、补血滋阴、助阳之区分。再如“补上治上制以缓;补下治下制以急。急则气味厚,缓则气味薄。”等等,指出了补的原则和方法,使中医有丸、散、膏、丹等丰富多彩的补益方法以适应各种虚证。根据“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的理论,笔者在治疗肿瘤方面,制定了“不断扶正,适时祛邪,随症治之”的“十二字原则”,治疗了很多肿瘤病人。这是由于,笔者在临床上,对《内经》的病机和治则,既多熟习还常应用。笔者对“治未病”,思想上更是重视,决不能浅薄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至于“三因制宜”、“标本缓急”等原则,在辨证方法上,分清阴、阳、盛、衰,方能施治。《内经》的阴阳学说、脏腑学说,指导临床的例子不胜枚举。就脏腑而论,比如“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据此,临床上,笔者常以淡渗性味之药,先上升而后下降,以治肾病,得到膀胱气化,则小便通利,治得显效。笔者还以脏腑学说,探治各种疑难病证,虽不直接对其病证,然则合乎“先其所因,伏其所主”的原则。我辈老中医对脏腑十二官理论,即十二官不得相失的理解是深刻的;对“心主神明”、“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更是十分重视。从而,对于养生、析病、救治大病重证,乃至防治难治的老年病,都有举足重轻的作用。我辈老中医这样的实例甚多,说不尽言。
, 百拇医药
    《黄帝内经》这一巨著的现实意义极大。它是中国医药从理论到实践的代表。它是中华民族5000年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回顾中医药在整个20世纪的沧桑变化,有许多令人回味,发人深思的地方。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过拨乱反正,中医政策逐步得到贯彻落实,全国中医事业得到较快的恢复和发展,并正在走向世界、造福人类。199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重申了“中西医并重,发展中医药”的一贯方针。抚今思昔,感觉到我国的中医药事业走到这一步,来之不易。今天,我国的中医事业虽面临新的前景,但依然是机遇与挑战同在,成功与困难并存。

    中医应该走自身发展的道路,中医机构应该突出中医特色。如果形形色色削弱中医的做法不改变,或是在漂亮的口号下使中医很快西医化,那就重复了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后消灭汉医的悲剧。为了在不同认识的比较中,使人们分辨出一条比较清晰的路子。作为值得自豪的炎黄子孙,在尊重中华民族文化,继承发扬中医药学的前提下,重温中医的经典巨著,了解它的理论与认识,探讨和发扬它的实质内容,就是今天说《内经》的理由所在。, 百拇医药( 何 任 浙江省中医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