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柞水实施林药结合模式 培育现代中药产业
作者:柯长春 来源:《陕西日报》2004-12-3消息
陕西省柞水县是一个人均耕地不足0.7亩的山区林业县,随着国家退耕还林工程和重点建设项目的深入实施,农民赖以生存的可耕土地越来越少,传统农业发展空间受到很大限制。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开发山地资源,拓展发展现代中药产业的空间,探索建设GAP药源基地的有效模式,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林与药互动发展、“被子”与“票子”的有机统一,柞水经过一年多的实践,摸索出了一条药、林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路。
即林业+公司+基地+农户或林场模式。通过一年多的努力,全县累计发展中药材15.8万亩,药农达2.19万户,药材年产值1.5亿元,上缴税金1000余万元,农民人均增收200多元。初步形成了政府扶持引导、龙头企业带动、农民规范种植、协会组织销售的产业经营格局。
实行政策链接,推动林药“双赢”。在国家政策许可范围内,用足用活退耕还林、天保工程等扶持政策,借助林业部门人才、技术、资金、管理等优势,按照与退耕地80%建以生态林为主的要求,实行“政策链接,政府补贴”和“谁种植、谁管理、谁收益”的办法,对按规定品种在退耕地上种植非根和非根茎类中药材的农户,以国家退耕还林补助标准扶持;对按SOP标准进行野生药材抚育的农户,从天保管护费中拿出一定资金,给予适当补贴,并由国营林场与村组签订合同,产品收入7:3分成。引导农民自觉投工投劳,在自留山、责任山和集体荒山荒坡上进行野生抚育、连片栽植、林药间作、疏林补植、林下套种、“四旁”种植等,大力发展非根和非根茎类中药材。全县已累计发展非根和非根茎类中药材12.6万亩,其中野生五味子抚育2.1万亩。通过林药结合推动了林业发展,全县新增林地面积7.1万亩,实现了国家有“被子”和农民有“票子”的“双赢”。
, 百拇医药
培育龙头企业,搭建生产载体。产品销售问题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产业能否持续健康发展的决定性环节和要素,让贫困的山区农民来承担市场的风险,既不利于农民收入的增长,也不利于产业的长远发展。为了切实解决中药材销售难的问题,增加产品附加值,延长产业链条,柞水县采取市场化运作的方式,把发展龙头带动作为推进中药现代化的重要环节。一方面,由政府引导、扶持,吸纳200名林业下岗职工,组建了由国有林场投资参股的秦岭中药材有限责任公司,依托陕西省GAP工程技术中心,承担3万亩野生五味子抚育和1万亩二花GAP基地建设和购销任务,使林业、企业和农户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另一方面,按照“用地集中、开发集约、产业集聚、能量集合”的原则,启动了盘龙生态医药项目区建设,投资1.41亿元,引进和扶持发展了6个带动能力较强、经营机制灵活、有市场竞争力的医药加工企业,其中陕西盘龙集团公司投资5200万元新建的原料药、软胶囊、滴丸和中药前提取4条生产线和欧珂制药公司,10月底同时通过国家GMP认证,与江苏天江药业、陕西银矿合资3000万元兴建的陕西第一条中药配方颗粒生产线建设项目也已全面开工。围绕中药材加工和下游产品开发,引进陕西有色金属集团等企业投资8300万元兴建的中药饮片加工、礼品包装、药浴、药膳、旅游观光等10个项目,也已全面启动建设。通过这些项目的实施,目前县境内自产中药材加工转化率达到50%以上,实现了由小生产向集约化经营,由出售原始产品向出售初加工、深加工、精加工产品的两个根本转变。经初步预测,项目区建成后,年消化当地药材能力将达到2万吨,2010年可实现产值10-15亿元,利税2-3亿元。
, 百拇医药
强化技术服务,建设药源基地。柞水组建了以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的医药产业开发领导小组,成立了医药产业发展办公室,负责全县医药产业发展工作。发挥林业、农业、药业三条线技术干部的作用,建立了以林业部门为主,以药办、农技部门为辅的中药材技术综合服务网络和县、乡两级中药材综合信息服务体系、技术培训中心,采取分片包干、年终考核的办法,夯实各级人员责任,大力开展实用技术推广应用,启动了五味子、二花、连翘、杜仲等道地中药材操作规范的研究工作,预计两年内可望达到国家GAP、GMP认证要求,获得2-3个中药材批号。通过强有力的技术服务措施,药农的规范操作技能明显增强,GAP基地建设水平不断提高。目前,已建成五味子、二花等5个品种的高标准、规范化种植基地9个、专业村50个,全县规范化种植中药材面积达到13.7万亩。同时,按照“互惠互利、自由自愿”的原则,成立了中药材发展协会,协会与制药企业签订协议,农户按“订单”规范种植,企业按“订单”保护价收购,化解了农民的市场风险,提高了农民发展中药材种植的积极性。通过这种模式的运作,为山多地少的柞水构筑了一个强县富民的主导产业。, http://www.100md.com
陕西省柞水县是一个人均耕地不足0.7亩的山区林业县,随着国家退耕还林工程和重点建设项目的深入实施,农民赖以生存的可耕土地越来越少,传统农业发展空间受到很大限制。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开发山地资源,拓展发展现代中药产业的空间,探索建设GAP药源基地的有效模式,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林与药互动发展、“被子”与“票子”的有机统一,柞水经过一年多的实践,摸索出了一条药、林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路。
即林业+公司+基地+农户或林场模式。通过一年多的努力,全县累计发展中药材15.8万亩,药农达2.19万户,药材年产值1.5亿元,上缴税金1000余万元,农民人均增收200多元。初步形成了政府扶持引导、龙头企业带动、农民规范种植、协会组织销售的产业经营格局。
实行政策链接,推动林药“双赢”。在国家政策许可范围内,用足用活退耕还林、天保工程等扶持政策,借助林业部门人才、技术、资金、管理等优势,按照与退耕地80%建以生态林为主的要求,实行“政策链接,政府补贴”和“谁种植、谁管理、谁收益”的办法,对按规定品种在退耕地上种植非根和非根茎类中药材的农户,以国家退耕还林补助标准扶持;对按SOP标准进行野生药材抚育的农户,从天保管护费中拿出一定资金,给予适当补贴,并由国营林场与村组签订合同,产品收入7:3分成。引导农民自觉投工投劳,在自留山、责任山和集体荒山荒坡上进行野生抚育、连片栽植、林药间作、疏林补植、林下套种、“四旁”种植等,大力发展非根和非根茎类中药材。全县已累计发展非根和非根茎类中药材12.6万亩,其中野生五味子抚育2.1万亩。通过林药结合推动了林业发展,全县新增林地面积7.1万亩,实现了国家有“被子”和农民有“票子”的“双赢”。
, 百拇医药
培育龙头企业,搭建生产载体。产品销售问题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产业能否持续健康发展的决定性环节和要素,让贫困的山区农民来承担市场的风险,既不利于农民收入的增长,也不利于产业的长远发展。为了切实解决中药材销售难的问题,增加产品附加值,延长产业链条,柞水县采取市场化运作的方式,把发展龙头带动作为推进中药现代化的重要环节。一方面,由政府引导、扶持,吸纳200名林业下岗职工,组建了由国有林场投资参股的秦岭中药材有限责任公司,依托陕西省GAP工程技术中心,承担3万亩野生五味子抚育和1万亩二花GAP基地建设和购销任务,使林业、企业和农户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另一方面,按照“用地集中、开发集约、产业集聚、能量集合”的原则,启动了盘龙生态医药项目区建设,投资1.41亿元,引进和扶持发展了6个带动能力较强、经营机制灵活、有市场竞争力的医药加工企业,其中陕西盘龙集团公司投资5200万元新建的原料药、软胶囊、滴丸和中药前提取4条生产线和欧珂制药公司,10月底同时通过国家GMP认证,与江苏天江药业、陕西银矿合资3000万元兴建的陕西第一条中药配方颗粒生产线建设项目也已全面开工。围绕中药材加工和下游产品开发,引进陕西有色金属集团等企业投资8300万元兴建的中药饮片加工、礼品包装、药浴、药膳、旅游观光等10个项目,也已全面启动建设。通过这些项目的实施,目前县境内自产中药材加工转化率达到50%以上,实现了由小生产向集约化经营,由出售原始产品向出售初加工、深加工、精加工产品的两个根本转变。经初步预测,项目区建成后,年消化当地药材能力将达到2万吨,2010年可实现产值10-15亿元,利税2-3亿元。
, 百拇医药
强化技术服务,建设药源基地。柞水组建了以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的医药产业开发领导小组,成立了医药产业发展办公室,负责全县医药产业发展工作。发挥林业、农业、药业三条线技术干部的作用,建立了以林业部门为主,以药办、农技部门为辅的中药材技术综合服务网络和县、乡两级中药材综合信息服务体系、技术培训中心,采取分片包干、年终考核的办法,夯实各级人员责任,大力开展实用技术推广应用,启动了五味子、二花、连翘、杜仲等道地中药材操作规范的研究工作,预计两年内可望达到国家GAP、GMP认证要求,获得2-3个中药材批号。通过强有力的技术服务措施,药农的规范操作技能明显增强,GAP基地建设水平不断提高。目前,已建成五味子、二花等5个品种的高标准、规范化种植基地9个、专业村50个,全县规范化种植中药材面积达到13.7万亩。同时,按照“互惠互利、自由自愿”的原则,成立了中药材发展协会,协会与制药企业签订协议,农户按“订单”规范种植,企业按“订单”保护价收购,化解了农民的市场风险,提高了农民发展中药材种植的积极性。通过这种模式的运作,为山多地少的柞水构筑了一个强县富民的主导产业。,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