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药教育 > 研讨
编号:10511595
有关中医教育的思考
http://www.100md.com 2004年12月17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262期
     在高科技与现代化的挑战面前,要使中医药的千古业基不动摇,中医药教育和人才培养是关键。笔者从事中医工作已二十年,有一些有关中医教育的思考,愿在此抛砖引玉。

    一、院校教育之思考

    中医药的院校教育是中医主体教育,建国以来完备的教育体系,培养了大批的中医药人才,提高了中医药人才的理论素养,保证了我国卫生医疗体系中医队伍的持续和稳定,为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然而,院校教育侧重在系统理论学习,怎样使学生毕业后尽快适应临床,将所学的理论应用于临床,是应重视的现实问题。

    1.课程设置

    为有利学生对中医药基本知识的系统掌握,打好专业基础,中医药的相关课程在中医院校所开设的全部课程中应占到70%至80%的比重。中医院校的学生应以中医为主,人的精力有限,五年或七年的在校学习要求中西医俱通皆精,则勉为其难了,最终导致中西皆半。为提升中医院校毕业学生的综合能力,多出应用型人才,可以设想将师承教育纳入整个中医教育体系,将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连成一贯制教育,全面推广八年制的中医院校教育,调整现行课程设置,增加师承教育内容,即第一年学习中国文、史、哲等传统文化和医古文。第二、三年学习中医基础理论及相关经典医著。第四年学习西医基础知识,第五、六年进入临床课程学习,同时开展师承教育、临床医术的承授,以培养临床综合能力为主。第七、八年可以进入研究生教育阶段,在继续跟师学习的基础上,以学习科技发展的新知识、新方法和未来所需要的学科知识为主,提高科研能力,深化专题研究,将临床与科研、实验相结合,将毕业后专业专科方向与定向师承相结合,这是一个出成果的阶段。
, http://www.100md.com
    中医基础课中,应加强医古文与经典医籍的学习,并重视经典条文及中药、方剂的背记,练好服务于临床的基本功。同时也要加强综合的文化素养,让学生更多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背景。

    临床课程要与临床实际相结合,也要与中医医理相联系,使学生能在实践中运用和体会医理医道。引入视听教材,结合古今案例,临床经验,这样可增强直观教学,强化学生对中医药及有关治疗手段技术对疾病治疗的感性认识,提高教学质量,拓宽学生的思路。

    西医临床课的开设应晚于中医临床课,这样有利于学生专业思想的稳定。若先开设西医课或西医课程偏重,将会造成学生用西医的眼光来审视中医,质疑中医,最终怀疑中医。要对学生灌输和强调,学习现代医学及现代科技成果,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中医发展。中医的传人,要为继承发扬中医而去探索,去求新知。

    2.打造大内科人才

    中医临床人才的多元化培养,应是在大内科基础上的分化,所以临床课的重头戏应该是内科。要加强病机分析、证候学研究的基本功。要训练中医特有的发散性思维,要针对临床实际,学会引经据典,结合现代医学病理,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模拟临床,找出立法处方的入口与途径,为学生今后应对不同体质、不同群体、不同病种及复杂多变的现代疾病谱打下良好的基础,练好内功,从而能开启学生思维发展的最大空间。
, 百拇医药
    防止过早分科,束缚和局限学生的思维和知识面。专科专病也只有在大内科的基础上才能扎扎实实的得到发展和深化。

    3.注重学生能力培养

    中医院校在后期教育中,可根据学生对志向的选择而开设不同的选修课,或根据社会要求的热点来开设选修课,为学生毕业后适应社会、拓宽求职之路打下基础,同时也为中医事业培养多元化、复合型人才奠定基础。

    注重学生能力培养可以从提前跟师学业着手。中医院校教育可以普及七年制教育并试行八年制教育,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形成一贯制教学体系,有助于缩短中医人才成熟的培养周期,有助于学生毕业后即可为临床所用,或投入文献理论研究,并能拓宽继承和发展中医前贤之路,提高中医药理论创新的概率,从教育着手改变多年来中医药理论发展创新滞缓的局面。可以根据学生学习的侧重,有选择的安排学生跟师学习,在学习理论同时,有更多的实践学习机会,无论从科研到临床都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将在校学习与工作实际有机地衔接起来。
, 百拇医药
    4.研究生培养

    中医研究生培养,应向社会输送各种侧重不同的人才,如高层临床人才与理论研究、实验研究、文献研究等科研人才,既要搞中医研究,也要研究中医。中医研究,重在对中医理论、临床课题研究,在研究中不断创新、发展,使中医理论体系更丰满充实,更能适应于现代的疾病特点,使中医理论从点或面上有所突破、有所发展。研究中医,侧重是对中医理论实质的探讨,对中医理法方药的论证,从而揭示其奥秘所在。另一方面,也要培养高层次中医临床型的人才,主要是对临床疑难杂证病因病机及治疗、预防的研究,并应该具备较强的实际临诊能力,解决临床问题能力。当然,科研人才培养与临床人才培养并不是截然分开的,科研最终是为临床服务的,而临床又是在探索、积累的基础上为科研提供题材。两者相互关联,相互促进,共同推动中医药的发展。总之,研究生的培养不能单从某一点上来培养,局限于一味药、一个方、一个治法、一种病、一种观点或一种学说而弃中医整体于不顾,这样就会走向偏面,中医的路会越走越窄。

    5.教材选用
, 百拇医药
    中医院校教授的本科阶段,似以使用全国统编教材为好,有利于学生专业思想的稳固和对中医理论的认同与正确理解,有利于打好更扎实的基础。

    研究生阶段,可以开拓学生对中医的认知领域,各院校可以根据本地区、本学院的特色来选用地方教材。

    中医院校应当引进和开发电化教学,利用视听教材,将口授与直观结合起来,缩短教、学时,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6.教师的配备

    在中医院校中,无论是基础课还是临床课的教师,都应该有一定的临床经验,有了临床实践的经历,在授课中才能结合临床举出实例,生动直观,丰富教学内容,即使是基础课,也是要通过临床实例或医案来体现它的指导作用和实用性。

    可以让教师在授课之余参加临床工作,并设定具体的要求和目标,也可以将临床经验丰富有特长的医生请进校门进行授课,把临床实践和教学质量的评估相结合。西医院校的在校任教老师,大多也是临床的医生,而临床医生往往就是被请到院校讲课的教授,这方面的模式我们应该学习。
, http://www.100md.com
    二、继续教育之思考

    继续教育应该是院校教育的继续与补充,应该是整个中医教育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继续教育涵盖的面,应该是工作岗位上的各类中医专业人员,包括临床医务人员,科研开发人员,文献研究人员及从事教育的各级教师任教人员,而不仅仅局限于临床医生。

    由于中医西化的普遍存在,使得相当一部分中医专业人员名份上从事的是中医工作,实际进行的是西医模式、西医思维、西医操作,置中医特有的理论体系与思维方法于临床和科研之外,这必然会影响中医医疗的真实疗效,于是乎怀疑中医的科学性,缺少了对中医事业的那份热情。而继续教育任务之一,就是要通过老中医经验讲座、中医成果展示,树立对中医的信心,唤起中医专业人员对中医事业的热爱与责任心;通过对中医理论的寻根溯源而认识中医理论的独特性,改变观念,确立起中医理论的地位与价值,并与临床工作紧密结合,应用于实践,调整思维方式,巩固专业思想。继续教育任务之二是使专业人员重温中医基础理论,重视中医基础理论的研究,夯实中医理论功底,为临床医疗服务。
, http://www.100md.com
    中医继续教育体现中医终身学习的理念,中医继续教育的目的在于扩大中医药从业人员的知识领域,接受新知识、新技术,加深专业领域的研究,使专业能力和科研能力都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

    中医继续教育的形式可以是多样性的,如传统的拜师学业、集中的讲座培训;可以是全国统一的教育,也可以是各级地方自主和特色的教育。其内容可以涉及到中医药各个领域、各个专业。针对不同层次、不同对象、不同需求来构建多元化、立体式的继续教育体系。

    在开展继续教育过程中,还应关注:

    第一,设置相关机构体系。国家对中医继续教育工作日趋重视,建立了中医药继续教育委员会,但在有些省市还缺乏相应的机构,或者说还不完善,存在着代管、兼管现象,缺乏专职人员。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国家文件精神的及时传达,不能在第一时间贯彻国家政策,以致难与国家保持同步运作。应该从上而下的建立一个统一管理的机构体系,如继续教育中心,从国家到地方都应该设立,这样就能归口明确,职责分明,管理和操作人员到位,工作的效率和质量都可以得到保证。

    第二,管理要体现制度化。在对中医继续教育的管理过程中,应根据不同模式建立相应的制度,如教育制度、考核制度、管理制度、评估制度等,以使继续教育的运作规范化,并能不断总结经验、不断纠偏、不断改进。

    第三,国家政策的支持。为促进和激励更多的、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中医药从业人员积极参与和投入中医的继续教育,国家在政策上应有统一、明确的支持,如师承学员、高层次人才培养能与晋升、工资待遇,甚至认同相应高一层次的学历学位及一定的荣誉鼓励等联系;短期的培训、讲座与一定的奖金、学分挂钩,这样才能调动更多的中医药人员通过中医继续教育而提高业务专业水平的积极性,进而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来提升中医队伍群体的综合素质。, 百拇医药(杨悦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