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林改错》对《黄帝内经》的继承与发挥
《医林改错》是我国清代著名医家王清任的心得之作,也是他的心血之作,书中既有他从事解剖实践和医事活动的笔记式记录,又有他临证实践和诊疗经验的病案式总结,还有他谈医论道和评古说今的书评式叙述,凝结了作者一生从事医学研究临床的心得,在一些领域里把祖国医学的理论和实践推向了一个新阶段。此书成于1830年(清朝道光十年),最初的版本由位于京都(北京)隆福寺胡同的三槐堂书舖刻制完成,世称“三槐堂本”。
历史的发展是螺旋式前进的。祖国医学的发展史也完全遵循着这一规律,从有完整文字记载的理论推断,大抵是循《黄帝内经》这个根展开的。那么,王清任及其学说与《黄帝内经》是否存在着这种血统关系呢?按理说是不应该有什么异义的。但由于王氏在其著作《医林改错》中多处对《黄帝内经》中的一些问题提出不同看法,甚至有一些被后世认为是“出言不逊”的过激言词,所以后人往往不愿提及这一敏感的话题。其实,唯物主义者的观点是面对现实,面对表象之外的现实。对任何事物的评价,不仅要听其言,更要观其行;不仅要看其表,更要察其里。综观王清任本人的修为和学说之代表作《医林改错》,不难发现,其为医之道与学术思想同《黄帝内经》有着干丝万缕的渊源关系,可以说是《黄帝内经》学术思想的继承与发挥。
, http://www.100md.com
遵古训 大医精诚
《黄帝内经》中十分注重医生的道德修养,认为“医乃精光之道,大圣之业”(《灵兰秘典论》),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为医的。作为一个合格的医生,要“上知天文,中知人事”(《气交变大论》),“览观杂学,及于此类,通合道理”(《示从容论》)。要勇于实践,“善言人者,必有厌于己”(《举痛论》);要善于思索,“目明心开而志先慧然独悟”(《八正神明论》);要师古而不泥古,“法于往古,验于来今”(《官能篇》);要有精湛的医术,“见微得过,用之不殆”(《阴阳应象大论》);要务实谦虚,决不能“谬言为道,更名自功”(《徵四失论》)。王清任遵《黄帝内经》治学之道,对疾病必“亲治其证,屡验方法,万无一失,方可传于后人”,“凡遇是证,必细心研究,审气血之荣枯,辨经络之通滞”。论小儿抽风非中风一证,“查出二十种气虚之形症,平素细心,不问可知”;对于半身不遂之证,“审出未病前的四十种气虚之形症,非细心何能止此”(《医林改错》叙)!王氏反对空谈乏术之人,感慨“空有活人之心,而无活人之手”,又有何用?“倘病不知源,方不对症,是以活人之心,遗做杀人之事,可不畏欤”!他还痛斥那些欺世盗名者“利己不过虚名,损人却属实祸。窃财犹为之盗,偷名岂不为贼”!可以看出,王清任的医德,与《黄帝内经》的要求完全符合;《医林改错》对医德的要求,与《黄帝内经》如出一辙。这难道只是巧合而不是王氏效法《黄帝内经》的结果?大量事实证明,王清任受到《黄帝内经》的影响和熏陶是很深的。他对《黄帝内经》提出的不同看法,是建立在熟读、深究的基础之上的。
, 百拇医药
明脏腑 辨证辨病
脏腑是人体之根本,藏象学说,是祖国医学理论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对于这一点王清任感慨颇深。他大声疾呼:“业医诊病,当先明脏腑”。“著书不明脏腑,岂不是痴人说梦;治病不明脏腑,何异于盲子夜行!”《医林改错》中宣扬的重脏腑和辨证辨病的观点与《黄帝内经》中的论述是一脉相承的,只是存在表述上的不同和深度上的差异。《黄帝内经》在前,重宏观,重理论,面面俱到,为画龙点晴之作;《医林改错》在后,重微观,重操作,在继承的基础上有重要的发挥。这些观点,源于《黄帝内经》,包揽万象,流见于《医林改错》,得以显山露水。
重气血 治病求本
气血是构成人体的物质基础,也是祖国医学的立论基础。王清任对此是心领神会的,他指出,“治病之要诀,在明白气血。无论外感内伤……所伤者无非气血”。“气有虚实,血有亏瘀”。“亏损元气,是其本源”,“血尽气散,故死之速”。“气通血活,何患病之不除”?他的这些精彩论述,正是对《黄帝内经》“定其血气,各守其乡;血实者宜决之,气虚者宜掣引之”(《阴阳应象大论》)原则的发挥。有人对《医林改错》中用25首化瘀方治疗50种血瘀症的情况进行了综合分析,认为它包含了行气化瘀、补气活血、温阳化瘀、养阴化瘀、通下逐瘀、觧毒活血、通窍活血、蠲痹逐瘀等8种治法(《医林改错》发挥),可见王氏对气虚、血瘀理论研究之精深,运用之得法。与《黄帝内经》相比,王氏的继承发挥可谓淋漓尽致了。
, http://www.100md.com
巧立方 用药考究 祖国医学认为“用药如用兵”。医和药的有机结合,构成了完整的中医学体系。而气虚血瘀学说和一系列活血化瘀处方的创造,是王清任一生中最有意义的贡献。王氏除了通过从古籍中学理论、从祖先手中继承经验外,更注重从临床实践中积累、摸索、总结、创新,最终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学说。对全身不同部位瘀血症进行分部治疗,是王清任的重要创造之一。他创通窍活血汤,以治疗头面四肢、周身血管血瘀之证;创血府逐瘀汤,以治疗胸中血府血瘀之证;创膈下逐瘀汤,以治疗肚腹血瘀之证;创少腹逐瘀汤,以治妇科血瘀之证;创补阳还五汤,开创了用益气活血法治疗中风类疾病的新途径。经过百余年临床的再验证,这些方法确实有屡用屡效之功。王清任重用黄芪补气,以气帅血的经验,不仅发展了中医的传统理论,而且得到了现代研究的肯定,成为王清任气虚学说的核心内容。能创造出这样为数众多的高质量方剂,如果没有精深的理论基础、扎实的临床功底、长期的临证实践、正确的思维方法、严谨的治学态度和丰厚的文化底蕴,是不可能做到的,也断然做不好。《医林改错》中记载的王氏所治之疾病,大抵包括半身不遂及其兼证、瘫痿、瘟毒吐泻转筋、小儿抽风、痘疮、胎孕、痹证……范围涉及内、外、妇、儿、五官、骨伤,传染病、急救诸科。王清任所从事的,实际上是一个全科医生的工作,临床经历之广、接触病材之多是显而易见的。
, 百拇医药
王清任勤于学习、善于读书,对于前贤的经验不会一味排斥,这在他的《医林改错》中也可以窥见一二。他说,凡治病,“查证有王肯堂《证治准绳》,查方有周定王朱棣《普济方》,查药有李时珍《本草纲目》,三书可谓医学之源泉。可读可记有国朝之《医宗金鉴》,理足方效有吴又可《温疫论》”。“张仲景论《伤寒》,吴又可论《温疫》,皆独出心裁”。论中风,“张景岳有高人之见”;论“妇科,以《济阴纲目》为最”。在历代医家中,“攻伐补泻之方,效者不少”。头痛“有积热,必舌干口渴,用承气可愈;有气虚,必似痛不痛,用参茋可愈”,“胸痛在前,用木金散可愈;后通背亦痛,用栝楼薤白白酒汤可愈;在伤寒,用栝楼、陷胸、柴胡等可愈”。他还为古人、古方运用时出现的时效时不效的情况找到了原因,“其方效者,必是亲验其证;其不效者,多半病由议论,方从揣度”。至于他根据个人的认识,对不少书目中的一些观点持不肯定或否定态度,作为学术争鸣,应当说,这也是正常的。读书的基本方法之一,就是要善于发现问题和解答问题,哪怕是个人的一管之见,说出来对别人也是有益的启示。因此,不应把王清任对包括《黄帝内经》在内的一些中医古籍提出不同看法或批评,看成是不正常的、不可理解的事,并因此把他的学说说成是与中医理论完全相悖的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相反地,我们应当看到王清任善于学习,善于实践,善于探索,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的精神,这也是正确认识和评价王清任及其《医林改错》应有的着眼点和立足点。
王清任作为我国清代的一位敢于创新的科学家、一位有作为的医学大家,对人类健康事业和中医学发展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他的名字和著作《医林改错》在中国医学史上树起了一道不朽的丰碑。B14.3
人物链接:王清任,又名全任,字勋臣,是我国清代一位有影响的医家,他于公元1768年6月30日(清朝乾隆三十三年五月十六)出生于直隶玉田(今河北省玉田县)鸦鸿桥河东村。1831年,也就是《医林改错》成书的次年在京病故,其妻扶柩而归,将他葬于故里。, 百拇医药(温长路)
历史的发展是螺旋式前进的。祖国医学的发展史也完全遵循着这一规律,从有完整文字记载的理论推断,大抵是循《黄帝内经》这个根展开的。那么,王清任及其学说与《黄帝内经》是否存在着这种血统关系呢?按理说是不应该有什么异义的。但由于王氏在其著作《医林改错》中多处对《黄帝内经》中的一些问题提出不同看法,甚至有一些被后世认为是“出言不逊”的过激言词,所以后人往往不愿提及这一敏感的话题。其实,唯物主义者的观点是面对现实,面对表象之外的现实。对任何事物的评价,不仅要听其言,更要观其行;不仅要看其表,更要察其里。综观王清任本人的修为和学说之代表作《医林改错》,不难发现,其为医之道与学术思想同《黄帝内经》有着干丝万缕的渊源关系,可以说是《黄帝内经》学术思想的继承与发挥。
, http://www.100md.com
遵古训 大医精诚
《黄帝内经》中十分注重医生的道德修养,认为“医乃精光之道,大圣之业”(《灵兰秘典论》),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为医的。作为一个合格的医生,要“上知天文,中知人事”(《气交变大论》),“览观杂学,及于此类,通合道理”(《示从容论》)。要勇于实践,“善言人者,必有厌于己”(《举痛论》);要善于思索,“目明心开而志先慧然独悟”(《八正神明论》);要师古而不泥古,“法于往古,验于来今”(《官能篇》);要有精湛的医术,“见微得过,用之不殆”(《阴阳应象大论》);要务实谦虚,决不能“谬言为道,更名自功”(《徵四失论》)。王清任遵《黄帝内经》治学之道,对疾病必“亲治其证,屡验方法,万无一失,方可传于后人”,“凡遇是证,必细心研究,审气血之荣枯,辨经络之通滞”。论小儿抽风非中风一证,“查出二十种气虚之形症,平素细心,不问可知”;对于半身不遂之证,“审出未病前的四十种气虚之形症,非细心何能止此”(《医林改错》叙)!王氏反对空谈乏术之人,感慨“空有活人之心,而无活人之手”,又有何用?“倘病不知源,方不对症,是以活人之心,遗做杀人之事,可不畏欤”!他还痛斥那些欺世盗名者“利己不过虚名,损人却属实祸。窃财犹为之盗,偷名岂不为贼”!可以看出,王清任的医德,与《黄帝内经》的要求完全符合;《医林改错》对医德的要求,与《黄帝内经》如出一辙。这难道只是巧合而不是王氏效法《黄帝内经》的结果?大量事实证明,王清任受到《黄帝内经》的影响和熏陶是很深的。他对《黄帝内经》提出的不同看法,是建立在熟读、深究的基础之上的。
, 百拇医药
明脏腑 辨证辨病
脏腑是人体之根本,藏象学说,是祖国医学理论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对于这一点王清任感慨颇深。他大声疾呼:“业医诊病,当先明脏腑”。“著书不明脏腑,岂不是痴人说梦;治病不明脏腑,何异于盲子夜行!”《医林改错》中宣扬的重脏腑和辨证辨病的观点与《黄帝内经》中的论述是一脉相承的,只是存在表述上的不同和深度上的差异。《黄帝内经》在前,重宏观,重理论,面面俱到,为画龙点晴之作;《医林改错》在后,重微观,重操作,在继承的基础上有重要的发挥。这些观点,源于《黄帝内经》,包揽万象,流见于《医林改错》,得以显山露水。
重气血 治病求本
气血是构成人体的物质基础,也是祖国医学的立论基础。王清任对此是心领神会的,他指出,“治病之要诀,在明白气血。无论外感内伤……所伤者无非气血”。“气有虚实,血有亏瘀”。“亏损元气,是其本源”,“血尽气散,故死之速”。“气通血活,何患病之不除”?他的这些精彩论述,正是对《黄帝内经》“定其血气,各守其乡;血实者宜决之,气虚者宜掣引之”(《阴阳应象大论》)原则的发挥。有人对《医林改错》中用25首化瘀方治疗50种血瘀症的情况进行了综合分析,认为它包含了行气化瘀、补气活血、温阳化瘀、养阴化瘀、通下逐瘀、觧毒活血、通窍活血、蠲痹逐瘀等8种治法(《医林改错》发挥),可见王氏对气虚、血瘀理论研究之精深,运用之得法。与《黄帝内经》相比,王氏的继承发挥可谓淋漓尽致了。
, http://www.100md.com
巧立方 用药考究 祖国医学认为“用药如用兵”。医和药的有机结合,构成了完整的中医学体系。而气虚血瘀学说和一系列活血化瘀处方的创造,是王清任一生中最有意义的贡献。王氏除了通过从古籍中学理论、从祖先手中继承经验外,更注重从临床实践中积累、摸索、总结、创新,最终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学说。对全身不同部位瘀血症进行分部治疗,是王清任的重要创造之一。他创通窍活血汤,以治疗头面四肢、周身血管血瘀之证;创血府逐瘀汤,以治疗胸中血府血瘀之证;创膈下逐瘀汤,以治疗肚腹血瘀之证;创少腹逐瘀汤,以治妇科血瘀之证;创补阳还五汤,开创了用益气活血法治疗中风类疾病的新途径。经过百余年临床的再验证,这些方法确实有屡用屡效之功。王清任重用黄芪补气,以气帅血的经验,不仅发展了中医的传统理论,而且得到了现代研究的肯定,成为王清任气虚学说的核心内容。能创造出这样为数众多的高质量方剂,如果没有精深的理论基础、扎实的临床功底、长期的临证实践、正确的思维方法、严谨的治学态度和丰厚的文化底蕴,是不可能做到的,也断然做不好。《医林改错》中记载的王氏所治之疾病,大抵包括半身不遂及其兼证、瘫痿、瘟毒吐泻转筋、小儿抽风、痘疮、胎孕、痹证……范围涉及内、外、妇、儿、五官、骨伤,传染病、急救诸科。王清任所从事的,实际上是一个全科医生的工作,临床经历之广、接触病材之多是显而易见的。
, 百拇医药
王清任勤于学习、善于读书,对于前贤的经验不会一味排斥,这在他的《医林改错》中也可以窥见一二。他说,凡治病,“查证有王肯堂《证治准绳》,查方有周定王朱棣《普济方》,查药有李时珍《本草纲目》,三书可谓医学之源泉。可读可记有国朝之《医宗金鉴》,理足方效有吴又可《温疫论》”。“张仲景论《伤寒》,吴又可论《温疫》,皆独出心裁”。论中风,“张景岳有高人之见”;论“妇科,以《济阴纲目》为最”。在历代医家中,“攻伐补泻之方,效者不少”。头痛“有积热,必舌干口渴,用承气可愈;有气虚,必似痛不痛,用参茋可愈”,“胸痛在前,用木金散可愈;后通背亦痛,用栝楼薤白白酒汤可愈;在伤寒,用栝楼、陷胸、柴胡等可愈”。他还为古人、古方运用时出现的时效时不效的情况找到了原因,“其方效者,必是亲验其证;其不效者,多半病由议论,方从揣度”。至于他根据个人的认识,对不少书目中的一些观点持不肯定或否定态度,作为学术争鸣,应当说,这也是正常的。读书的基本方法之一,就是要善于发现问题和解答问题,哪怕是个人的一管之见,说出来对别人也是有益的启示。因此,不应把王清任对包括《黄帝内经》在内的一些中医古籍提出不同看法或批评,看成是不正常的、不可理解的事,并因此把他的学说说成是与中医理论完全相悖的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相反地,我们应当看到王清任善于学习,善于实践,善于探索,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的精神,这也是正确认识和评价王清任及其《医林改错》应有的着眼点和立足点。
王清任作为我国清代的一位敢于创新的科学家、一位有作为的医学大家,对人类健康事业和中医学发展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他的名字和著作《医林改错》在中国医学史上树起了一道不朽的丰碑。B14.3
人物链接:王清任,又名全任,字勋臣,是我国清代一位有影响的医家,他于公元1768年6月30日(清朝乾隆三十三年五月十六)出生于直隶玉田(今河北省玉田县)鸦鸿桥河东村。1831年,也就是《医林改错》成书的次年在京病故,其妻扶柩而归,将他葬于故里。, 百拇医药(温长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