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药快讯 > 新书评介
编号:10513964
书海潮音 为大型电视纪录片《黄帝内经》再版序
http://www.100md.com 2005年1月8日 中国中药材GAP网
     作者:邓铁涛

    一、《黄帝内经》是托名黄帝之作。古人为了希望自己的学术能为世用,托名黄帝以便推行,但其学术之渊源可以说是植根于黄帝时代。根据清代与民国时期考据学家的考证,认为此书始于春秋战国时代,非一时一人之作,成书于汉代。

    查《汉书艺文志》载医经七家:《黄帝内经》、《黄帝外经》、《扁鹊内经》、《扁鹊外经》、《白氏内经》、《白氏外经》及《旁篇》。可惜只有《黄帝内经》留存下来,其余六家散佚不存。其所以只此一家,也许经过历史的筛选把好的传下来了。由于只此一家,故《黄帝内经》又简称《内经》。《黄帝内经》共18卷,由《素问》9卷、《灵枢》9卷组成。《内经》传至唐代已残缺不全,讹误不少,原《素问》9卷仅存8卷。著名医家王冰多方搜集各种版本,潜心研究、重新编排、校正,加以注疏,并于其“先生郭子斋堂,受得先师张公秘本”,找回已散佚《素问》第七卷,恢复了原书的基本面貌。王冰历时12年的艰辛努力,于公元762年编辑注解完成《黄帝内经素问注》,使杂乱无章的《素问》成为完整可读的版本。到了宋代,政府组织点校医书,《黄帝内经》又经历一次点校工程。这才是我们今天看到的《黄帝内经》。《黄帝内经》是历经两千多年无数医家心血的结晶,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 百拇医药
    《黄帝内经》是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首,中医理论体系均源于此书,是古代多学科相结合的生命科学,是中华民族智慧的伟大之作。

    二、21世纪提倡读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是不是倒退?不!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我们从开拓创新的角度回顾中医发展的几位代表人物与《黄帝内经》的关系。

    汉代张仲景,后人尊称为医圣。他创造了中医辨证论治理论体系,使中医的临床水平突变式的提高。他的名著《伤寒杂病论》以六经论伤寒,以脏腑论杂病,其理法方药今天仍可重复。1956年石家庄“乙脑”流行就是用仲景法取得超世界水平疗效的。仲景的理论哪里来?仲景《伤寒论》序说:“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取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可见张仲景的创新来源于《黄帝内经》。《九卷》即《灵枢经》,《八十一难》原名《八十一难经》,是一本阐明《内经》的作品。

    金元时代,是中医学又一个争鸣与创新十分突出的时代,产生了著名的金元四大家,即刘河间、张元素、李东垣、朱丹溪。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儒之门户分于宋,医之门户分于金元。”对这一段中华文化史作了一个很好的概括。宋代哲学上有唯心与唯物学派之争及理学派派内之争,引发了金元医学上的争鸣。张元素说:“时运不齐,古今异轨,古方新病,不相能也。”从此开了创立新方与新理论的潮流。但查刘、张、李、朱的历史,无一不是熟习《黄帝内经》的。例如刘河间,史载25岁时喜读《内经·素问》,朝夕披玩,手不释卷,历时35年,废寝忘餐,精研覃思,近60岁方触类旁通,领悟洞达,疗疾祛病,百无一失。他的独创在于——“六气皆从火化”的理论。即在风、寒、暑、湿、燥、火这些致人发病的六气,最后都会成为火热之疾。他这一理论为后世温病学说的创立起到启蒙的作用。朱丹溪30岁学医于罗知悌之前,已经钻研《黄帝内经》十年了。金元四大家的创新学说,都是在《内经》的基础上,根据时代发展,与时俱进而产生不同的流派,从而丰富并发扬了《内经》的精义,而不是推翻《内经》理论。
, 百拇医药
    清代温病学派的诞生,是中医理论与实践开拓创新的又一重大发展。2003年SARS之战,中医就是运用温病学说取得硕果的。温病学说的代表人物为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而吴鞠通《温病条辨》和王孟英的《温热经纬》可说是温病派的代表作。《温病条辨》卷首《原病篇》引用《内经》经文19条,作为温病病因病机的理论基础,然后在《内经》理论上加以发展创新。提出发热性、流行性、传染性等疾病的发病机制,不仅注意致病的物质(细菌、病毒),还要重视天时地理环境与人身的正气。在理论上看比只重视细菌、病毒的西医学说高明。当然,微生物学说不愧为伟大的发现。

    王孟英著《温热经纬》,是以《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为经,以叶天士、薛生白等诸家之论为纬,故名“经纬”。充分显示温病学派与《黄帝内经》的学术渊源关系。

    从中医学的发展史来看,《黄帝内经》仍未过时,还将为中医学之创新开拓发挥潜力。这就是中华文化之所以被称为博大精深的道理所在吧。
, http://www.100md.com
    三、把《黄帝内经》放在21世纪科学突飞猛进的平台上来衡量它的存在价值和发展前途会如何呢?

    西医是世界医学的主流,中医学是世界上惟一有五千年历史、从来未中断过的独立于世界医学之林的中国医学。中西医学的主要区分:西医学是线性的微观医学,中医学是辨证的宏观医学,未来医学的发展,必然是在辩证唯物主义指导下的微观与宏观相结合的医学。杨振宁博士认为现代物理学将由微观物理学与宏观物理学相结合向“介观物理学”发展。医学应当也一样。如果承认这一论断的话,将来的研究,在宏观方面就要在中医的系统理论指导下多学科相结合,与新技术相结合进行开拓创新。中医系统理论的发掘与提高,必然离不开《黄帝内经》。一般人可能难以理解和接受,怎么两千多年前的著作到21世纪还有用?本来前文已有例证,兹再举例以证明之。

    西医的“时间医学”是一门很年轻的学科,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教授哈尔贝格,被推崇为“时间医学之父”。在他读了成都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教研室一位年轻教师用英文介绍《内经》有关时间医学的内容后,十分吃惊,于上世纪80年代来中国访问有关中医的时间医学问题。直到今天中医的时间医学内容之丰富,可说举世无匹。
, 百拇医药
    又如《内经》的经络理论指导中医诊断、治疗、预防,而且是针灸学的灵魂。直到今天,尽管西医学拥有几十万倍电子显微镜。但仍然只知有神经系统,而不承认有“经络”系统的存在。为什么从形态学上找不到“经络”呢?这就好比只掌握有线电话的人,认为无线电话没有电线可寻“不科学”一样的道理。其实早在20世纪80年代,上海物理学家顾涵森(女),用光学远红外线仪测得上海气功师林厚省从掌上“劳宫”穴能发出低频远红外线。曾经在广东作过表演。据顾氏说,另有一位气功师在“印堂”穴发出生物磁。北京的祝总骧教授用声纳的方法证明经络的走向和《内经》的描述一模一样。当“经络”学说得到新技术进一步验证之后,世界医学基础理论将会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可见宏观得来的东西,也会有找到电子显微镜也看不见的情况,但这的确是存在的东西。

    此外,《内经》提倡人体是个整体,比俄罗斯巴浦洛夫早几千年,中医之整体观、中医的阴阳观、中医的“五行”学说(即五脏相关学说)、中医的“正与邪”的辩证观、中医对传染病的病因学说、中医的“辨证论治”理论都是现代西方医学所未有的,或有也是较简单的,这些都出自《内经》。如果从哲学的高度审视中医与西医最高的理论,则中医可以说是唯物辩证法的医学,而西医更多的则是机械唯物论。中医学的这些特色,将成为未来医学的主要核心理论。这些特色的根源都来源于《黄帝内经》。作为炎黄子孙,在21世纪应该花大力气发扬中华文化,发扬中医以造福于全人类,这是炎黄子孙的神圣职责。

    感谢花城出版社于江泓、王黎亚以及《黄帝内经》大型电视纪录片的全体编审制作人员花费7年艰辛的岁月,完成60集《黄帝内经》的制作,为发扬中华文化,为宣扬中医学,做出巨大的贡献。他们不是中医专家,却制作出使中医药专家佩服甚至吃惊的作品来。我为此肃然起敬,所以在2004年12月3日应邀参加在广州电视台举办的座谈会上,我在发言之前首先向他们鞠躬行礼。因为他们做了一件大好事。现在创作出一部60集的大型电视记录片,紧紧抓住中医的巨著——《黄帝内经》,如灌琼浆般给读者一次中华优秀文化的大灌输,太痛快了!太棒了!

    大型电视纪录片《黄帝内经》的制作是成功的,面世短短时间,即已售罄,命我为再版作序。闻此喜讯,欣然命笔,乐为之序。,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