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学版 > 期刊论文 > 内科学 >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 2005年
编号:10522979
失血性休克复苏温度和体温调节方法
http://www.100md.com 2005年1月17日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5年1月第17卷第1期
     尹利华 王建荣(综述) 王立祥(审校)

    【关键词】休克,失血性; 复苏; 体温调节

    在意外事故、战争等创伤的院前急救中,未能及时止血是导致死亡的最常见原因。医务人员必须利用有效的现场资源维持患者的脉搏,为院内进一步救治争取黄金时间。但对已经处于低温状态的创伤性休克患者是积极复温还是保持低温一直存在争议。

    现将有关问题综述如下。

    1 复苏温度

    1.1 低温:低温是指机体中心温度(指肛温)低于35 ℃。轻度低温为中心温度为32~35 ℃,中度低温为28~32 ℃,重度低温为28 ℃以下。失血性休克时,血液发生再分布以保护心、脑等重要脏器的血供而使得内脏长期处于缺血状态,这已被认为是全身炎症反应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而引起死亡的主要原因。低温可保护内脏功能,延长有效代偿时间1~3 h,延长生存时间,提高生存率(1-9)。有报道,在失血性休克动物模型中,中心温度降至34 ℃可提高生存时间及生存率(3-5)。中度低温还可以保护重要脏器,特别是在脑保护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①减少氧耗,体温每降低1 ℃,耗氧率降低7%;②减少能量消耗,抑制氧自由基形成及炎症反应,减轻缺血及再灌注损伤(2);③提高平均动脉压(MAP),降低心率,减少心肌需氧量,保护心脏功能(3-6)。与常温(37.0~37.5 ℃)组相比,全身冷控制使中心温度保持在(33.0±1.0)℃时,维持MAP所需液体明显少于常温组,更方便临救治(4)。传统观念认为,创伤性休克患者由于反复暴露、输入冷液体及麻醉等原因而无法保持正常体温。低温可引起外周血管收缩及诱发心律失常、心脏抑制、寒战,增加氧耗和血液黏稠度,影响微循环灌注,加重脏器缺血,增加病死率。但临床资料显示,除非体温低于34 ℃,否则凝血机制不会出现明显改变(10)。低于30 ℃才可能引起心律失常及导致高凝状态。体温33~36 ℃较为安全,且中度低温比重度低温在复苏方面更有效,更易于临床实施(5)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7613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