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临床医学进展回顾 慢性乙型肝炎治疗
斯崇文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疾病科教授、博士生导师。1955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医学系。曾任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分会主任委员。现任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分会名誉主任委员、卫生部病毒性肝炎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华传染病杂志顾问。同时担任中华内科杂志、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临床肝胆病杂志、综合医学杂志等全国性医学杂志编委。曾担任及完成多项国家科技攻关课题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先后主编《基因治疗》、《现代传染病治疗学》、《传染病学》和《感染病学》等专著,并在全国性医学杂志上发表各种论文80多篇。
2004年 随着新的、有效的抗病毒药物的研制、开发和临床研究和应用 慢性乙型肝炎慢乙肝的治疗有了很大的进展。
乙型肝炎病毒(HBV)的持续感染和复制是肝脏炎症、坏死、纤维化病发生和加重,以及发展为肝硬化、肝衰竭和肝细胞癌发生的根本原因,抗病毒治疗是慢乙肝治疗的关键已成共识。因此,慢乙肝治疗的首要目标应是清除HBV或持续抑制HBV复制,并防止病情加重和发展为肝硬化、肝衰竭和肝细胞癌。
药物治疗
1. 聚乙二醇干扰素
聚乙二醇干扰素又称“长效干扰素”,每周治疗1次。目前上市的有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和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两种。香港中文大学Lau等报告了应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单独或联合拉米夫定治疗HBeAg+乙型肝炎的国际多中心研究,共814例病人随机分为3组:A组(271例)单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B组(271例)加用拉米夫定,C组(272例)单用拉米夫定治疗。疗程共48周,停药后随访24周。结果显示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7233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