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药学版 > 生命科学 > 专家综述
编号:10523097
生命科学领域的小科学与大科学
http://www.100md.com 科学杂志
     当科学家温伯格(Alvin Weinberg)在1950年代发明“大科学”(big science)一词时,他指的是大型火箭和高能加速器等大科学装置。显然,在那个时代,只有高能物理学被科学界公认为是大科学。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施和后基因组时代的来临,大科学也成为了生命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说,笔者在《科学》上的“后基因组时代的思考”专栏就是围绕着“大科学”展开的。最近,笔者有机会读到蒲慕明教授为英国《自然》周刊撰写的一篇评论——“大科学,小科学”,感到该文提出了许多值得讨论的观点和问题。因此,笔者借此专栏提出一些个人的看法,供蒲慕明教授以及其他关心此事的人参考。

    划分大小科学的标准

    何为小科学,何为大科学?我们首先需要对它们进行界定。在蒲慕明教授看来,这二者的不同主要是研究规模的不一样:小科学是指由一个或若干个科学家和实验室所从事的、花费不多的研究项目;而大科学则是指有许多科学家和实验室共同参与的、投入巨大的研究项目。此外,这二者的差异还体现在决策方式的不同,小科学项目是研究者个人自下而上(bottom-up)提出来,经过同行评议(peer-review)和相互竞争得到的;而大科学项目则是由政府官员或科学界领导自上而下(top-down)提出来,有组织有计划的给予落实。因此,前者好象“市场经济”,后者如同“计划经济”[1]。根据这些标准,蒲慕明教授把“人类基因组计划”、中国的“973”和“863”项目称为大科学项目,而把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项目称为小科学[1]。

    一般而言,这些判别标准是目前人们经常采用的。但是,如果仔细推敲一下,就会发现事情并非如此简单。首先从研究规模来看,经费和人力的多少并不总是能够代表大小科学之间的差别。基因组学被公认为是生命科学领域内大科学的代表。过去,世界各国的确为基因组研究投入了大量的经费和人力。但是,随着技术的改进,测序能力已从1980年代一天测1000个碱基发展到2000年一秒钟测1000个碱基,费用也从1个碱基10美金降到0.05美金。有人预测过,在不远的将来,一个人的基因组全序列可能在一天内就被测出,而费用将不会超过1万美元。是不是基因组学从此就变成了小科学?反之,在经典的小科学领域——神经科学和认知科学,由于采用了功能核磁共振仪(fNMR)直接观察神经活动,人们取得了不小的进步。但一台这样的仪器价值高达2500万人民币,相当于一个国内大科学项目的费用。是不是我们据此可以把使用这种仪器的研究项目称为大科学?在当前的生命科学领域,随着研究的问题越来越复杂,参与项目合作研究的科学家也越来越多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0734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