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临床医学进展回顾 血液保护
邓 硕 曾
曾任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麻醉科副主任、主任医师和教授,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麻醉科主任、教授等职。现任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客座教授。兼任中国麻醉与镇痛杂志常务编委、中华麻醉学杂志特邀审稿专家、临床麻醉学杂志荣誉编委及中国输血杂志编委等。
邓硕曾教授于1995年在国内率先提出血液保护,是卫生部起草的《临床输血规范》专家组成员,在全国范围内呼吁开展节约用血,防止输血传播性疾病。1995-1997年与刘进教授一道,推动阜外医院血液保护工作,3年使心脏手术同种输血量减少86万mk,获阜外医院临床成就二等奖。还曾分别获卫生部和深圳市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自1998年实施献血法以来,我国无偿献血率已从22%上升至88%,血液安全性明显提高,血液保护和节约用血工作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其主要表现在:(1)输血风险意识逐渐深入人心,旧的输血观念正在转变;(2)各种节约用血措施广泛开展,节约用血取得明显成效。但是由于外科手术范围扩大,器官移植和老年肿瘤手术病人增多,用血量仍大幅度上升,而血源仍面临短缺和传播疾病的威胁;另外,由于“窗口期”和漏检率的存在(如丙肝的允许漏检率为3%),绝对安全的血液只占所有输血量的40%左右,血液保护工作任重而道远,因此必须加强下列五大措施:
一、严格执行输血指征
2000年卫生部制定的《临床输血规范》是我国输血指征的第一部法规,该规范指出:Hb>100 g/L不必输血;Hb<70 g/L应考虑输入浓缩红细胞;Hb<70~100 g/L,则根据病人代偿能力、一般情况和病变决定,出血量>30%可输入全血。1989年7月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制订的指南更加严格,该指南认为Hb≤70 g/L也具有足够的携氧能力。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1996年制定的成分输血指南,将Hb<60 g/L作为输血指征。如果全国各医院都能严格执行卫生部的输血指征,估计可减少25%~50%的不必要输血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7452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