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北京市消化疾病中心 张澍田 于中麟
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出血是门脉高压的主要并发症之一,病死率很高。其治疗应考虑以下几种不同的临床情况:急性曲张静脉出血的治疗;防止曲张静脉首次出血(一级预防);防止曲张静脉再次出血(二级预防)。
急性静脉曲张出血的治疗
首先应进行复苏治疗,即确保呼吸通畅和稳定血液循环。药物治疗如奥曲肽、特利加压素对近80%静脉曲张出血病人有止血效果,至少暂时有效。
进入20世纪90年代,内镜下食管静脉曲张结扎(EVL)作为内镜下食管静脉曲张硬化EIS的替代疗法,其疗效和安全性逐渐为学术界所认可。Gimson等报道,EVL与EIS相比,前者的再出血率为30%,后者为53%;两组曲张静脉消失率无差别,但EVL组曲张静脉闭塞较快39天,EIS组为72天P<0.004;达到上述效果,EVL组平均实施3.4次治疗,EIS组平均实施4.9次治疗P<0.006 另外,EVL组并发症较EIS组少。Binmoekker和Soehendra等认为,EVL是治疗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首选方法,除非该患者曾接受过EIS,使食管壁僵硬不易行EVL。
EVL与EIS可有效控制90%以上病人的出血,两者一样有效,但EVL不良反应较少。在严重的急性出血病人,应用EVL可能比EIS更困难。
食管-胃底静脉分为三区,即胃底区Ⅰ区、胃食管连接部及其上方2.5 cm的贲门食管区Ⅱ区和食管上区Ⅲ区,其中Ⅱ区的黏膜固有层深静脉特别丰富,故无论采取何种内镜下治疗方法,皆应尽可能使Ⅱ区的深静脉闭塞。我们所采用的密集结扎(DEVL)自胃-食管黏膜连接处齿状线开始行结扎治疗,即为了有效消除Ⅱ区的深静脉。每根曲张静脉的相邻结扎点距离约3 cm左右,首次平均每例患者结扎11.328~21个点,每根曲张静脉结扎2.832~6个点,第1次DEVL后静脉曲张消失率4周为50%11/22例,术后再出血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较低,效果较好。
胃底静脉曲张(GV)破裂出血的治疗及再出血的预防,除药物治疗外,其他方法的选择仍存争议,目前倾向于,无论其是否合并EV,首选治疗方法为EIS和(或)静脉内注射Histoacryk,近年有报道胃底静脉曲张结扎术也取得了较好疗效。
Shiha等应用EVL治疗27例GV患者,急诊止血率为88.8%,全部患者接受择期结扎治疗,静脉曲张均完全消失,无严重并发症。随访期间,再出血率为18.5%,病死率为22.2%(其中11.1%死于出血)。研究者认为,EVL是治疗GV的安全有效方法,特别是对单纯胃静脉曲张。我们进行的临床研究结果显示,EVL治疗GV 6个月的有效率为100%,静脉曲张消失率为25%~33.33%。
预防首次曲张静脉出血(一级预防)
1. 至少应为中度食管静脉曲张和(或)具有红色征的患者。
2. 心脏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普萘洛尔或纳多洛尔)应从小剂量开始应用,如果有必要,应逐步增加剂量,直到静息心率减少为基础值的25%,但不能低于55次/分。
3. 在食管静脉曲张出血的一级预防上,EIS引起的不良反应抵消了其有益作用,而EVL可以被病人良好耐受,并且是有效的。故对于不能耐受β受体阻滞剂或应用有禁忌的患者,可采用EVL。
防止曲张静脉再次出血(二级预防)
初次出血后,内镜下治疗可非常有效地减少再出血的发生,出血的年发生率由大约80%降为20%~30%。
上面已经提到,与EIS相比,EVL的效果-不良反应比更好,是一种可选择的清除食管曲张静脉的内镜治疗方法。应该强调的是,EVL需要几次治疗操作(每7~14天结扎1次,直到清除干净,通常大约3次),曲张静脉可能再发(与EIS相比,EVL后曲张静脉再发的可能性较高),因此,每3~6月进行1次内镜监测(长期监测),发现曲张静脉后,再行EVL,对预防再出血是必需的。
图:内镜下食管静脉曲张结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