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将促进中国未来科学的发展——与杨振宁教授商榷
一、中华文化与逻辑问题,二、《易经》并没阻滞科学发展,三、违背《易经》思想正是近代科学未能在中国萌芽的原因,四、《易经》更将促进中国未来科学的发展
龙雨辰 商宏宽 徐钦琦 傅景华 文尔邻 李伯淳尊敬的杨振宁教授,您对物理学的卓越贡献为中华民族赢得荣誉,令人景仰,我们借此机会向您表示崇高的敬意。近一百多年来,从事《易经》研究的学者大多未能涉及自然科学中一些基本问题。因此,长期以来,有关《易经》与科学关系的研究相当薄弱。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有少数学者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出版了一些著作,并在当代科技方面取得较为突出的成就。近几年来,您在思考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萌芽时“对于《易经》发生兴趣”,郑重地提出“《易经》与近代科学”关系这一重要问题,我们十分高兴。但是,去年9月,您在“2004文化高峰论坛”上所作的报告中,提出“《易经》影响中华文化的思维方式,所以这个影响是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萌芽的重要原因之一”等观点,我们有不同看法,因此冒昧地向您请教和商榷。
我们认为您在北京“2004文化高峰论坛”上的报告中所讨论的问题,实际是二十多年来国内学界热烈讨论的“李约瑟难题”和“韦伯之谜”的子问题,故只能举其大要而论之。
一、中华文化与逻辑问题
在您的报告中主要论述了《易经》与中华文化的逻辑,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相关问题。现先就此作一商讨。
(一)中华文化有没有演绎法
您反复论述的要点之一是《易经》和中华文化有归纳而无演绎。我们认为这是不准确的。从逻辑学和方法论上说,演绎是归纳的逆运算或逻辑逆操作,二者的应用是互为表里、相得益彰的,如果人的认识过程只有归纳而无演绎,就只能归纳出一堆离散的概念和命题,不借助演绎的方法,认识不可能前进一步,任何思维健全的人或民族莫不如此。归纳是一种综合收敛性思维,演绎是一种分析发散型思维,笼统地说“中华文化的思维”有归纳无演绎,无异于说人有“吸”而无“呼”,“呼吸”不畅,此人怎么可能长久生存?
惜字如金的司马迁说“文王拘而演周易”,而不说“文王拘而籀周易”,是准确且有深意的。周易象数一派不推演不可能占卜算卦,义理一派不演绎不可能通释天下,说周易无演绎是否不妥?
所以,准确地说,不是《易经》和中华文化没有演绎法,而是没有近代科学意义上的系统化、符号化的,特别是公理化的长程演绎,这种方法肇源于古希腊,中国的墨家、佛教对此也有贡献,只是远不如古希腊那样严整、成熟。中国有的是尚未公理化、符号化,没有理性自觉的短程演绎,中国人称“外籀”之法。
至于演绎法对科学的促进(或促退)作用,也被您误解和简单化了。您认为中国古代没有产生科学是因为没有演绎法,但您是否注意到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0532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