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传统文化也应该有严肃的态度--读杨振宁教授“《易经》与中国文化”一文的思考
中国文化缺少推演
杨振宁教授在去年北京文化高峰论坛上,作了“《易经》与中国文化”的演讲,演讲一出,引来不少关心《易经》和中国文化的各界人士的关注,纷纷在报上、网上发表意见,我也在此谈一点看法。杨振宁教授是理论物理学界的一位贡献卓著的科学家,也是一位对中国传统文化十分关注的学者。1999年12月3日他在新亚书院作“中国文化与科学”的演讲时就已经提到中国文化缺少推演的这个问题,我想他这次谈“《易经》与中国文化”应该是这个观点的进一步深入与具体化。我与杨教授一样,也不是研究《易经》的专家,只是因为研究中医的关系,在许多方面受到了《易经》思想的启发。诚如杨教授所说,《易经》对整个中华文化的影响是勿庸置疑的。当然,这类影响与其说是对易学专家的那种影响,不如说更多地是对非易学专家的思想、文化、观念方面的影响。若从这个角度来谈《易经》与中国文化,那么有三个方面是必须要注重的。
第一,《易经》所涉及到的四个方面,即象、数、理、占。象即是阴阳二象,由它构成整个易系统的六十四卦。那么“象”是一门什么样的学问呢?象其实就是一门归纳的学问。在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有这样一段话:“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从这段话中,我们应该可以感受到“象”这门学问的高度归纳特质。亦正是因为这个特质,所以易这门学问可以包罗万象,作为百科典祖。那么数呢?数指的是中国古代特有的数学,这门数学最重要和最原始的两个模型就是河图、洛书。孔子在《系辞》中提到:“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说明除象以外,数是构筑易系统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既然构筑易系统的象具有归纳的特质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284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