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6例大肠息肉的组织学类型与中医分型初探①
中国人民解放军211医院 1中医科 2病理科 150080
陈治水,男,40岁. 现任中医科主任、副主任医师. 兼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病专业委员会委员,解放军中医学会理事,本刊编委. 主要学术专著《结肠炎与大肠癌》,论文100篇. 获军内外科技进步奖10项.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第四届全国消化系病学术大会上获优秀论文二等奖.
项目负责人:陈治水,150080,哈尔滨市南岗区学府路45号,中国人民解放军211医院中医科.
Tel.0086-66491
收稿日期 1992-08-18 修回日期 1992-11-13
, 百拇医药
摘 要本文分析156例大肠息肉的组织学类型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发现炎症性息肉以脾胃虚弱型为主(44.9%),腺瘤性息肉以脾虚湿热型为主(65.7%),增生性息肉以肝郁脾虚型为主(61.5%). 在39例不典型增生和5例癌变病例中,以脾虚温热型和脾胃虚弱型为多,提示中医的脾虚与息肉不典型增生和癌变密切相关.
主题词 结肠息肉/病理学;结肠息肉/诊断;增生;辩证分型
Subject headings colonic polyps/pathology; colonic polyps/diagnosis; hyperplasia; syndrome differ classification
陈治水,聂志伟,孙旗立,孙九杰,黄泰安.156例大肠息肉的组织学类型与中医分型初探①.新消化病学杂志,1993;1(1):28-29
, 百拇医药
1 材料和方法
1.1 病例来源、诊断与分型标准 本组病例系1984年以来,本科在诊治慢性炎症性肠病中,经纤维结肠镜和病理组织学检查所检出的病例. 标本用10%福尔马林液固定,石蜡包埋制片,HE染色,病理组织学诊断及不典型增生分级参照全国大肠癌病理研究统一规范[1]和石氏等所制定的标准[2]执行. 中医分型参照《实用中医内科学》中有关内容进行辨证.
1.2 临床资料 男111例,女45例,男女之比为2.47∶1. 年龄16岁~48岁,平均41.8岁. 主要临床症状:慢性腹泻148例,粘液便132例、便血47例、腹痛102例. 息肉部位分布:直肠102例、乙状结肠29例,降结肠5例、横结肠2例、升结肠7例、2个以上部位11例.
, 百拇医药
2 结果与分析
2.1 息肉的组织学类型与中医分型 见表1.
表1 156例大肠息肉的组织学类型与中医分型情况
从表1看出,本组病例以炎症性息肉为最多(68.6%),其次为腺瘤性息肉(22.4%). 炎症性息肉所占比例大,与本科主要诊治炎症性肠道疾病有关. 在炎症性息肉中,以脾胃虚弱型为多(44.9%),有脾虚表现占80.4%,有湿热表现者占37.4%,单纯湿热型仅17.8%. 在腺瘤性息肉中,以脾虚湿热型为多(65.7%),增生性息肉以肝郁脾虚型为主(61.5%).
2.2 息肉不典型增生,癌变与中医分型 见表2.
表2 44例息肉不典型增生,癌变与中医分型
在156例大肠息肉患者中,有44例出现不典型增生和癌变,其中炎症性息肉12例(增生Ⅰ级11例、Ⅱ级1例),腺癌性息肉31例(增生Ⅰ级7例,Ⅱ级8例,Ⅲ级11例,癌变5例),增生息肉1例(增生Ⅰ级). 它们提示腺癌性息肉容易发生不典型增生,并易恶变. 在各级不典型增生和癌变病例中,以脾虚湿热型和脾胃虚弱型为多,提示脾虚与不典型增生和癌变有密切关系.
, http://www.100md.com
3 讨论起自大肠粘膜上皮的息肉,有肿瘤性与非肿瘤性. 肿瘤性主要指腺瘤性息肉,是恶性潜能较强的癌前病变;非肿瘤性包括炎症性、幼年性、增生性和淋巴性息肉等. 对于肠息肉,《内经》中就有此病名. 《灵枢,水胀篇》称之为“肠覃”,认为是:寒气客于肠外,与卫气相搏,气不得乘;因有所系,癖而内着,恶气乃起,息肉乃生. 后人认为“息肉”是一种恶肉,如叶氏[3]指出:“由于肠中有赘生的息肉,加上粪便的刺激,肠胃之络伤,则血溢于肠外,故大便粘液带血、便次增多. ”本组患者临床以慢性腹泻、排粘液稀便、粘液血便、鲜血便、腹部隐痛等为主要表现,因此广义的肠息肉可见于中医之泄泻、痢疾、便血、腹痛等疾病. 根据脉症分析,本病可分为大肠湿热、脾胃虚弱(包括脾肾阳虚)、脾虚湿热、肝郁脾虚、气滞血瘀等五型. 其中,炎症性息肉以脾胃虚弱型为最多,腺瘤性息肉以脾虚湿热型为多,增生性息肉以肝郁脾虚型为多. 在不典型增生和癌变病例中,均以脾虚湿热和脾胃虚弱型为多. 以上表明,不论何种息肉,其产生多与中医的脾虚、湿浊、热毒和瘀血有关. 由于脾胃虚弱,湿浊内生,湿郁化热. 热蕴成毒;或饮食不节,恣食肥腻,醇酒厚味,损伤脾胃,运化失司,湿毒内结,壅塞肠络,息肉乃生.肠病日久,正气越虚,脾病及肾,可出现脾肾阳虚;脾土虚弱,肝木克之,可出现脾虚肝郁. 因此肠息肉之产生其本质为脾虚,其标有湿浊、热毒、气滞、或血瘀等差别. 肠息肉的治疗,根据其部位,形态,大小病理组织学类型等不同,现代医学有肠镜下套圈电灼切除、电烙去除和开腹手术切除等方法. 对于炎症性息肉,主要治疗炎症性肠病. 我们在用健脾益气中药为主治疗炎症性肠病中,发现炎症性肠病治愈后,炎性息肉可明显缩小,部分可完全消失. 坚持长期服药病例对部分腺瘤性息肉,也可阻止其发展. 邱氏et al[4]认为,健脾方药可阻止胃癌的发生,它可作用于胃癌形成的起始和启动两个阶段. 结合本组病例分析,我们认为:对属于癌前期病变的大肠腺瘤性息肉,宜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疗. 适合电灼切除或手术治疗者,可进行电灼切除或手术. 对于切除不净或不适合手术者,可内服健脾益气方药,并配合化湿解毒、活血软坚方药保留灌肠. 对于防止息肉复发或阻滞息肉恶变,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
4 参考文献1 全国大肠癌病理研究协作组.全国大肠癌病理研究统一规范.杭州:1982:12
2 石秋念,等.大肠腺癌上皮不典型增生和癌变的发展过程及分级.中华病理学杂志,1983;12:182
3 叶郎清,等.中药治疗大肠多发性腺瘤病.上海中医药,1981;(4):28
4 《江苏中医》编辑部.健脾方药可阻止胃癌的发生.江苏中医,1990:44, 百拇医药
陈治水,男,40岁. 现任中医科主任、副主任医师. 兼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病专业委员会委员,解放军中医学会理事,本刊编委. 主要学术专著《结肠炎与大肠癌》,论文100篇. 获军内外科技进步奖10项.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第四届全国消化系病学术大会上获优秀论文二等奖.
项目负责人:陈治水,150080,哈尔滨市南岗区学府路45号,中国人民解放军211医院中医科.
Tel.0086-66491
收稿日期 1992-08-18 修回日期 1992-11-13
, 百拇医药
摘 要本文分析156例大肠息肉的组织学类型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发现炎症性息肉以脾胃虚弱型为主(44.9%),腺瘤性息肉以脾虚湿热型为主(65.7%),增生性息肉以肝郁脾虚型为主(61.5%). 在39例不典型增生和5例癌变病例中,以脾虚温热型和脾胃虚弱型为多,提示中医的脾虚与息肉不典型增生和癌变密切相关.
主题词 结肠息肉/病理学;结肠息肉/诊断;增生;辩证分型
Subject headings colonic polyps/pathology; colonic polyps/diagnosis; hyperplasia; syndrome differ classification
陈治水,聂志伟,孙旗立,孙九杰,黄泰安.156例大肠息肉的组织学类型与中医分型初探①.新消化病学杂志,1993;1(1):28-29
, 百拇医药
1 材料和方法
1.1 病例来源、诊断与分型标准 本组病例系1984年以来,本科在诊治慢性炎症性肠病中,经纤维结肠镜和病理组织学检查所检出的病例. 标本用10%福尔马林液固定,石蜡包埋制片,HE染色,病理组织学诊断及不典型增生分级参照全国大肠癌病理研究统一规范[1]和石氏等所制定的标准[2]执行. 中医分型参照《实用中医内科学》中有关内容进行辨证.
1.2 临床资料 男111例,女45例,男女之比为2.47∶1. 年龄16岁~48岁,平均41.8岁. 主要临床症状:慢性腹泻148例,粘液便132例、便血47例、腹痛102例. 息肉部位分布:直肠102例、乙状结肠29例,降结肠5例、横结肠2例、升结肠7例、2个以上部位11例.
, 百拇医药
2 结果与分析
2.1 息肉的组织学类型与中医分型 见表1.
表1 156例大肠息肉的组织学类型与中医分型情况
组织学类型 | 中医分型 | |||||
n | 大肠湿热 | 脾胃虚弱 | , 百拇医药 脾虚湿热 | 肝郁脾虚 | 气滞血瘀 | |
炎症性息肉 | 107 | 19 | 48 | 21 | 17 | 2 |
腺瘤性息肉 | 35 | , http://www.100md.com 4 | 5 | 23 | 2 | 1 |
增生性息肉 | 13 | 1 | 2 | 2 | 8 | … |
淋巴性息肉 | , 百拇医药 1 | … | … | … | 1 | … |
从表1看出,本组病例以炎症性息肉为最多(68.6%),其次为腺瘤性息肉(22.4%). 炎症性息肉所占比例大,与本科主要诊治炎症性肠道疾病有关. 在炎症性息肉中,以脾胃虚弱型为多(44.9%),有脾虚表现占80.4%,有湿热表现者占37.4%,单纯湿热型仅17.8%. 在腺瘤性息肉中,以脾虚湿热型为多(65.7%),增生性息肉以肝郁脾虚型为主(61.5%).
2.2 息肉不典型增生,癌变与中医分型 见表2.
表2 44例息肉不典型增生,癌变与中医分型
, 百拇医药 病理变化 | 中医分型 | |||||
n | 大肠湿热 | 脾胃虚弱 | 脾虚湿热 | 肝郁脾虚 | 气滞血瘀 | |
增生Ⅰ级 | 19 | 4 | , 百拇医药 6 | 6 | 3 | … |
增生Ⅱ级 | 9 | 2 | 2 | 3 | 1 | 1 |
增生Ⅲ级 | 11 | , http://www.100md.com 1 | 3 | 6 | 1 | … |
癌变 | 5 | 1 | 1 | 3 | … | … |
在156例大肠息肉患者中,有44例出现不典型增生和癌变,其中炎症性息肉12例(增生Ⅰ级11例、Ⅱ级1例),腺癌性息肉31例(增生Ⅰ级7例,Ⅱ级8例,Ⅲ级11例,癌变5例),增生息肉1例(增生Ⅰ级). 它们提示腺癌性息肉容易发生不典型增生,并易恶变. 在各级不典型增生和癌变病例中,以脾虚湿热型和脾胃虚弱型为多,提示脾虚与不典型增生和癌变有密切关系.
, http://www.100md.com
3 讨论起自大肠粘膜上皮的息肉,有肿瘤性与非肿瘤性. 肿瘤性主要指腺瘤性息肉,是恶性潜能较强的癌前病变;非肿瘤性包括炎症性、幼年性、增生性和淋巴性息肉等. 对于肠息肉,《内经》中就有此病名. 《灵枢,水胀篇》称之为“肠覃”,认为是:寒气客于肠外,与卫气相搏,气不得乘;因有所系,癖而内着,恶气乃起,息肉乃生. 后人认为“息肉”是一种恶肉,如叶氏[3]指出:“由于肠中有赘生的息肉,加上粪便的刺激,肠胃之络伤,则血溢于肠外,故大便粘液带血、便次增多. ”本组患者临床以慢性腹泻、排粘液稀便、粘液血便、鲜血便、腹部隐痛等为主要表现,因此广义的肠息肉可见于中医之泄泻、痢疾、便血、腹痛等疾病. 根据脉症分析,本病可分为大肠湿热、脾胃虚弱(包括脾肾阳虚)、脾虚湿热、肝郁脾虚、气滞血瘀等五型. 其中,炎症性息肉以脾胃虚弱型为最多,腺瘤性息肉以脾虚湿热型为多,增生性息肉以肝郁脾虚型为多. 在不典型增生和癌变病例中,均以脾虚湿热和脾胃虚弱型为多. 以上表明,不论何种息肉,其产生多与中医的脾虚、湿浊、热毒和瘀血有关. 由于脾胃虚弱,湿浊内生,湿郁化热. 热蕴成毒;或饮食不节,恣食肥腻,醇酒厚味,损伤脾胃,运化失司,湿毒内结,壅塞肠络,息肉乃生.肠病日久,正气越虚,脾病及肾,可出现脾肾阳虚;脾土虚弱,肝木克之,可出现脾虚肝郁. 因此肠息肉之产生其本质为脾虚,其标有湿浊、热毒、气滞、或血瘀等差别. 肠息肉的治疗,根据其部位,形态,大小病理组织学类型等不同,现代医学有肠镜下套圈电灼切除、电烙去除和开腹手术切除等方法. 对于炎症性息肉,主要治疗炎症性肠病. 我们在用健脾益气中药为主治疗炎症性肠病中,发现炎症性肠病治愈后,炎性息肉可明显缩小,部分可完全消失. 坚持长期服药病例对部分腺瘤性息肉,也可阻止其发展. 邱氏et al[4]认为,健脾方药可阻止胃癌的发生,它可作用于胃癌形成的起始和启动两个阶段. 结合本组病例分析,我们认为:对属于癌前期病变的大肠腺瘤性息肉,宜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疗. 适合电灼切除或手术治疗者,可进行电灼切除或手术. 对于切除不净或不适合手术者,可内服健脾益气方药,并配合化湿解毒、活血软坚方药保留灌肠. 对于防止息肉复发或阻滞息肉恶变,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
4 参考文献1 全国大肠癌病理研究协作组.全国大肠癌病理研究统一规范.杭州:1982:12
2 石秋念,等.大肠腺癌上皮不典型增生和癌变的发展过程及分级.中华病理学杂志,1983;12:182
3 叶郎清,等.中药治疗大肠多发性腺瘤病.上海中医药,1981;(4):28
4 《江苏中医》编辑部.健脾方药可阻止胃癌的发生.江苏中医,1990:44,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