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气健脾、清热解毒治疗溃疡病糜烂性胃炎的临床及实验研究
沈阳军区总医院 辽宁省沈阳市 170015
王长洪,男,1944年生. 中医科主任、副主任医师. 全军中医学会理事,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病专业委员会委员.
1979年考取北京中医学院董建华教授研究生,硕士学位. 近些年来,从内镜、病理等多方面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表论文30篇,获军队科技进步奖7项.
项目负责人: 王长洪,170015,辽宁省沈阳市沈河区文化路83号,沈阳军区总医院.
收稿日期 1992-08-12 修回日期 1992-11-05
摘 要以益气健脾,清热解毒法,治疗消化性溃疡、糜烂性胃炎274例,并与西咪替丁治疗的186例对照. 中药组溃疡及糜烂的4wk治愈率分别为81%和80%;西咪替丁组分别为79%和61%. 中药对糜烂的疗效优于西咪替丁(P均<0.01). 实验证实中药能提高胃粘膜免疫球蛋白的含均量,对幽门螺杆菌有清除作用,对应激,幽门结扎,利血平,消炎痛、醋酸五种大鼠实验性胃溃疡,均有明显保护作用(P均<0.01).
, 百拇医药
主题词 胃炎/治疗;胃溃疡/治疗;中医药疗法
Subject headings gastritis/therapy; stomach ulcer/therapy;TCD drug therapy
王长洪,周莹,王艳红,樊新亚,刘际清,林春静,刘苏燕.益气健脾、清热解毒治疗溃疡病糜烂性胃炎的临床及实验研究.
新消化病学杂志.1993;1(1):18-19
0 引言
消化性溃疡,糜烂性胃炎均有粘膜上皮的破损. 具有“红、肿、热、痛”的特点. 我们从1986/1990,采用益气健脾、清热解毒法,治疗消化性溃疡、糜烂性胃炎274例,并进行了胃粘膜免疫球蛋白、幽门螺杆菌及大鼠实验性溃疡等观察,以探讨其作用机制. 现将临床及实验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 百拇医药
1 临床研究
1.1 研究对象 460例经内镜及病理确诊的消化性溃疡及糜烂性胃炎患者. 男415例,女45例. 平均年龄37.5岁(17岁~70岁),平均病程8.5a,其中糜烂性胃炎124例,胃溃疡65例,十二指肠溃疡258例,复合性溃疡13例,均有近期胃脘痛的病史,其中空腹痛308例,胀痛152例,舌质淡红241例,舌质红219例,白苔90例,黄苔370例. 各例均无大量出血、幽门梗阻、急性穿孔等并发症,无慢性肾功能不全或严重创伤等应激情况,无服用皮质激素、水扬酸制剂等药物史.
1.1.1 治疗分组 中药组274例,西咪替丁组186例. 两组性别、年龄、病程、便潜血、溃疡糜烂面积等基本相同,有较好的可比性见表1.
1.1.2 治疗方案 全部患者在内镜及病理明确诊断后1wk内入院治疗. 疗程4wk. 疗程结束1wk内,复查内镜及病理. 中药基本方:黄芪100g,甘草10g,蒲公英70g,地丁20g,白芍30g,丹参20g,百合20g,乌药10g. 加减:空腹痛加肉桂10g,胀痛加代赭石20g,舌苔黄加黄连5g,半枝莲20g,大便干燥加酒精5g. 停用治疗胃肠病的西药. 西咪替丁组:口服国产西咪替丁,0.2g/次,3次/d,0.4g睡前一次.
, 百拇医药
1.1.3 疗效观察 中药和西咪替丁组均在治疗4wk后6d内,由同一内镜医师进行内镜检查,前后以同一活检钳测量溃疡或糜烂大小,治愈标准是内镜下溃疡或糜烂消失. 凡溃疡,糜烂缩小或部分愈合者,按未愈合计.
1.1.4 治疗结果 ①腹痛缓解情况中药组:2wk腹痛缓解177例(64.6%),4wk缓解240例(87.0%).西咪替丁组:2wk腹痛缓解132例(70.9%),4wk缓解164例(88.0%),两组对疼痛的缓解时间差异无显著意义(P均>0.1). ②治愈情况中药组:溃疡治愈165例(81.0%),糜烂治愈56例(80.0%).西咪替丁组:溃疡治愈104例(79.0%),糜烂治愈33例(61.0%),中药组糜烂性胃炎的治愈率明显高于西咪替丁(P均<0.01). 两组溃疡的治愈率无明显差异(P均>0.9).
2 实验研究
2.1 中药对胃粘膜免疫球蛋白的作用 对65例患者进行了中药治疗前后的胃粘膜组织免疫球蛋白含量测定. 将内镜活检组织2块以生理盐水漂洗二次,用滤纸将水吸干,分析天平精确称重,加生理盐水匀浆,2500rpm离心5min,使用Beckman免疫化学系统(ICS)微机控制反应测定仪进行检测,计算方法参照文献[1]. 测定结果:治疗前IgG,IgA,SIgA分别为3.10±1.44,0.66±0.38,51.23±21.29治疗后分别为3.90±1.70,0.86±0.48,58.34±20.12ug/mg(组织). 中药治疗后胃粘膜免疫球蛋白明显提高(P 均<0.05).
, http://www.100md.com
2.2 中药对幽门螺杆菌(Hp)的作用 对228例患者进行了Hp检测. 胃溃疡在溃疡周围粘膜取材,糜烂性胃炎在糜烂面取材,十二脂肠溃疡在胃窦距幽门口5cm处取材,每例活检后均以1.5‰的洗必泰消毒后冲洗干净,采用直接涂片革兰氏染色、尿素酶试验及细菌培养三种方法. 其中胃溃疡51例,阳性46例(90.2%),糜烂性胃炎98例,阳性90例(91.8%),十二指肠溃疡79例,阳性73例(92.4%).对其中109例Hp阳性患者进行了中药治疗后的Hp检测,结果见 表2.
2.3 对大鼠5种实验性溃疡的作用 采用大鼠幽门结扎、应激、消炎痛、利血平、醋酸5种实验性溃疡模型[2],观察益气健脾、清热解毒法的抗溃疡作用并与西咪替丁、硫糖铝对照,结果见 表3.
表1 两组资料比较
NS无显著差异,a为x-±SD.
表2 中药对Hp阳性溃疡病,糜烂性胃炎的疗效
表3 中药对大鼠五种实验性溃疡的作用 (溃疡指数x-±SD)
, http://www.100md.com
与吐温混悬液比较:△P<0.05;△△P<0.01;△△△P<0.001.
3 讨论溃疡及糜烂性胃炎,均以上腹部疼痛为主症,属于祖国医学胃脘痛的范畴. 胃脘痛的病机,中医历来多从脾胃虚寒论述,以温补为基本治法[3],但胃脘痛郁而化热的观点,古代医家早有论述[4]. 溃疡病及糜烂性胃炎的共同的特点,是均有粘膜上皮的破损,有充血、糜烂、溃疡的改变,病灶周围粘膜红肿. 按中医的传统辨证方法,其局部亦有热症表现,有如乳痈疖肿表面有红肿热痛时、辨证有热毒蕴结一样. 本文观察,溃疡病及糜烂性胃炎患者,黄苔占80%. 中医认为“苔之黄者,胃热也”. 我们观察黄苔有较多的炎细胞浸润. 本文观察结果表明,溃疡及糜烂性胃炎患者,Hp检出率在90%以上. 国内外大量研究资料证实,Hp与活动性胃炎及溃疡病关系密切[5]. 因此我们认为,溃疡病及糜烂性胃炎虽然病程缠绵,有虚寒的一面,同时也有热毒蕴结的一面,所以益气健脾,清热解毒并用,不仅使疼痛等症状较快缓解,而且溃疡及糜烂的4wk治愈率达80%,疗效不比西咪替丁逊色,对糜烂的疗效还优于西咪替丁. 方以黄芪、甘草益气健脾,蒲公英、地丁清热解毒,白芍配甘草,缓急止痛,乌药降气,配百合润降而不躁,丹参活血,配白芍祛瘀通络. 全方虚实并顾,寒热并调,气血同治,体现了中医治病求本的精神.现已证实,胃肠道是人体重要的免疫器官,SIGA在粘膜表面形成免疫屏障,是胃肠道的第一道防线,是一种抗细菌和病毒的局部免疫反应物质,能阻止细菌和病毒的附着,中和其毒素[6]. 中药对胃粘膜免疫球蛋白的作用,文献鲜有报道. 本文观察表明,益气健脾,清热解毒法,能提高胃粘膜组织内的免疫球蛋白. 特别是SIGA的含量,提示中药的作用机制与改善胃粘膜的免疫状态有关. Hp有损伤胃粘膜的致病作用. 用可杀死Hp的抗菌药物,治疗有Hp感染的溃疡病及慢性胃炎,已取得肯定的疗效. 本文观察益气健脾、清热解毒法,对Hp有一定的清除作用,与文献报告一致[7]. 但其清除作用尚不如抗菌素,有待于深入研究. 本文研究证实:益气健脾、清热解毒,对大鼠5种实验性胃溃疡,均有保护作用. 不同方法诱发大鼠胃溃疡模型的机制有所不同[2],幽门结扎性胃溃疡与胃液的消化作用有关,利血平性溃疡病是通过兴奋迷走神经而引起,消炎痛则是抑制前列腺素的生成和分泌减少. 益气健脾、清热解毒法,对上述溃疡模型均有明显的保护作用,不仅能抑制胃酸分泌和胃蛋白酶活性,而且增加胃粘膜的粘液,说明益气健脾、清热解毒法有增强胃粘膜的保护因子、抑制攻击因子的双重作用.
, 百拇医药
4 参考文献1 王崇文等.胃粘膜组织中IgG,IgA含量与胃癌的关系.中华消化杂志,1984;4:231
2 王长洪,等.平胃冲剂抗大鼠胃溃疡的实验研究.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90;13:19
3 陈贤.中医药治疗溃疡病概述.新中医,1981:38
4 朱丹溪.丹溪心法.第1版.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59:261
5 张振华,等.全国幽门弯曲菌专题学术讨论会记要.中华消化杂志,1990;10:291
6 SmithCB,etal.Protective effect of antibody to parainfluenza type Ivirus.NEnglJMed,1966;275:145
7 房静远,等.扶正祛邪法治疗幽门弯曲菌感染.慢性胃病的临床与病理探讨.中西医结合杂志,1991;11:150, 百拇医药(王长洪,周莹,王艳红,樊新亚,刘际清,林春静,刘苏燕)
王长洪,男,1944年生. 中医科主任、副主任医师. 全军中医学会理事,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病专业委员会委员.
1979年考取北京中医学院董建华教授研究生,硕士学位. 近些年来,从内镜、病理等多方面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表论文30篇,获军队科技进步奖7项.
项目负责人: 王长洪,170015,辽宁省沈阳市沈河区文化路83号,沈阳军区总医院.
收稿日期 1992-08-12 修回日期 1992-11-05
摘 要以益气健脾,清热解毒法,治疗消化性溃疡、糜烂性胃炎274例,并与西咪替丁治疗的186例对照. 中药组溃疡及糜烂的4wk治愈率分别为81%和80%;西咪替丁组分别为79%和61%. 中药对糜烂的疗效优于西咪替丁(P均<0.01). 实验证实中药能提高胃粘膜免疫球蛋白的含均量,对幽门螺杆菌有清除作用,对应激,幽门结扎,利血平,消炎痛、醋酸五种大鼠实验性胃溃疡,均有明显保护作用(P均<0.01).
, 百拇医药
主题词 胃炎/治疗;胃溃疡/治疗;中医药疗法
Subject headings gastritis/therapy; stomach ulcer/therapy;TCD drug therapy
王长洪,周莹,王艳红,樊新亚,刘际清,林春静,刘苏燕.益气健脾、清热解毒治疗溃疡病糜烂性胃炎的临床及实验研究.
新消化病学杂志.1993;1(1):18-19
0 引言
消化性溃疡,糜烂性胃炎均有粘膜上皮的破损. 具有“红、肿、热、痛”的特点. 我们从1986/1990,采用益气健脾、清热解毒法,治疗消化性溃疡、糜烂性胃炎274例,并进行了胃粘膜免疫球蛋白、幽门螺杆菌及大鼠实验性溃疡等观察,以探讨其作用机制. 现将临床及实验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 百拇医药
1 临床研究
1.1 研究对象 460例经内镜及病理确诊的消化性溃疡及糜烂性胃炎患者. 男415例,女45例. 平均年龄37.5岁(17岁~70岁),平均病程8.5a,其中糜烂性胃炎124例,胃溃疡65例,十二指肠溃疡258例,复合性溃疡13例,均有近期胃脘痛的病史,其中空腹痛308例,胀痛152例,舌质淡红241例,舌质红219例,白苔90例,黄苔370例. 各例均无大量出血、幽门梗阻、急性穿孔等并发症,无慢性肾功能不全或严重创伤等应激情况,无服用皮质激素、水扬酸制剂等药物史.
1.1.1 治疗分组 中药组274例,西咪替丁组186例. 两组性别、年龄、病程、便潜血、溃疡糜烂面积等基本相同,有较好的可比性见表1.
1.1.2 治疗方案 全部患者在内镜及病理明确诊断后1wk内入院治疗. 疗程4wk. 疗程结束1wk内,复查内镜及病理. 中药基本方:黄芪100g,甘草10g,蒲公英70g,地丁20g,白芍30g,丹参20g,百合20g,乌药10g. 加减:空腹痛加肉桂10g,胀痛加代赭石20g,舌苔黄加黄连5g,半枝莲20g,大便干燥加酒精5g. 停用治疗胃肠病的西药. 西咪替丁组:口服国产西咪替丁,0.2g/次,3次/d,0.4g睡前一次.
, 百拇医药
1.1.3 疗效观察 中药和西咪替丁组均在治疗4wk后6d内,由同一内镜医师进行内镜检查,前后以同一活检钳测量溃疡或糜烂大小,治愈标准是内镜下溃疡或糜烂消失. 凡溃疡,糜烂缩小或部分愈合者,按未愈合计.
1.1.4 治疗结果 ①腹痛缓解情况中药组:2wk腹痛缓解177例(64.6%),4wk缓解240例(87.0%).西咪替丁组:2wk腹痛缓解132例(70.9%),4wk缓解164例(88.0%),两组对疼痛的缓解时间差异无显著意义(P均>0.1). ②治愈情况中药组:溃疡治愈165例(81.0%),糜烂治愈56例(80.0%).西咪替丁组:溃疡治愈104例(79.0%),糜烂治愈33例(61.0%),中药组糜烂性胃炎的治愈率明显高于西咪替丁(P均<0.01). 两组溃疡的治愈率无明显差异(P均>0.9).
2 实验研究
2.1 中药对胃粘膜免疫球蛋白的作用 对65例患者进行了中药治疗前后的胃粘膜组织免疫球蛋白含量测定. 将内镜活检组织2块以生理盐水漂洗二次,用滤纸将水吸干,分析天平精确称重,加生理盐水匀浆,2500rpm离心5min,使用Beckman免疫化学系统(ICS)微机控制反应测定仪进行检测,计算方法参照文献[1]. 测定结果:治疗前IgG,IgA,SIgA分别为3.10±1.44,0.66±0.38,51.23±21.29治疗后分别为3.90±1.70,0.86±0.48,58.34±20.12ug/mg(组织). 中药治疗后胃粘膜免疫球蛋白明显提高(P 均<0.05).
, http://www.100md.com
2.2 中药对幽门螺杆菌(Hp)的作用 对228例患者进行了Hp检测. 胃溃疡在溃疡周围粘膜取材,糜烂性胃炎在糜烂面取材,十二脂肠溃疡在胃窦距幽门口5cm处取材,每例活检后均以1.5‰的洗必泰消毒后冲洗干净,采用直接涂片革兰氏染色、尿素酶试验及细菌培养三种方法. 其中胃溃疡51例,阳性46例(90.2%),糜烂性胃炎98例,阳性90例(91.8%),十二指肠溃疡79例,阳性73例(92.4%).对其中109例Hp阳性患者进行了中药治疗后的Hp检测,结果见 表2.
2.3 对大鼠5种实验性溃疡的作用 采用大鼠幽门结扎、应激、消炎痛、利血平、醋酸5种实验性溃疡模型[2],观察益气健脾、清热解毒法的抗溃疡作用并与西咪替丁、硫糖铝对照,结果见 表3.
表1 两组资料比较
, 百拇医药 中药组(n=274) | 西咪替丁组(n=186) | P值 | |
性别(男:女) | 9.2∶1 | 8.3∶1 | NS |
年龄(岁)a | 37.28±11.45 | 37.65±9.80 | , 百拇医药 NS |
病程(a)a | 8.79±7.30 | 8.46±6.50 | NS |
便潜血(阴∶阳) | 18∶1 | 21∶1 | NS |
溃疡糜烂大小(mm2)a | , 百拇医药 78.82±63.23 | 76.53±59.48 | NS |
NS无显著差异,a为x-±SD.
表2 中药对Hp阳性溃疡病,糜烂性胃炎的疗效
病变 | 治愈 | Hp转阴 | , 百拇医药 Hp减少 | 黄苔消失 | ||||||
溃疡 糜烂 | n | % | n | % | n | % | n | % | ||
中药组(n=61) | , 百拇医药 26 | 35 | 46 | 75.4 | 24 | 39.3 | 28 | 45.9 | 39 | 63.9 |
西咪替丁(n=48) | 30 | , 百拇医药 18 | 34 | 70.8 | 6 | 12.5 | 7 | 14.5 | 12 | 25.0 |
P | >0.5 | <0.01 | , http://www.100md.com <0.01 | <0.01 |
表3 中药对大鼠五种实验性溃疡的作用 (溃疡指数x-±SD)
结扎法 | 应激法 | 利血平法 | 消炎痛法 | 醋酸法 | |
, http://www.100md.com 吐温混悬液 | 3.8±0.8 | 3.2±0.4 | 2.1±0.6 | 3.0±0.8 | 2.7±1.4 |
中药 | 0.3±0.1 | 0.8±0.4 | 0.5±0.3 | 0.6±0.2 | , 百拇医药 1.1±0.9 |
西咪替丁 | … | 1.5±1.2 | … | 1.2±1.1 | 1.9±1.5 |
硫糖铝 | 2.7±2.1 | 2.0±1.3 | 2.2±0.8 | 0.9±0.7 | … |
, http://www.100md.com
与吐温混悬液比较:△P<0.05;△△P<0.01;△△△P<0.001.
3 讨论溃疡及糜烂性胃炎,均以上腹部疼痛为主症,属于祖国医学胃脘痛的范畴. 胃脘痛的病机,中医历来多从脾胃虚寒论述,以温补为基本治法[3],但胃脘痛郁而化热的观点,古代医家早有论述[4]. 溃疡病及糜烂性胃炎的共同的特点,是均有粘膜上皮的破损,有充血、糜烂、溃疡的改变,病灶周围粘膜红肿. 按中医的传统辨证方法,其局部亦有热症表现,有如乳痈疖肿表面有红肿热痛时、辨证有热毒蕴结一样. 本文观察,溃疡病及糜烂性胃炎患者,黄苔占80%. 中医认为“苔之黄者,胃热也”. 我们观察黄苔有较多的炎细胞浸润. 本文观察结果表明,溃疡及糜烂性胃炎患者,Hp检出率在90%以上. 国内外大量研究资料证实,Hp与活动性胃炎及溃疡病关系密切[5]. 因此我们认为,溃疡病及糜烂性胃炎虽然病程缠绵,有虚寒的一面,同时也有热毒蕴结的一面,所以益气健脾,清热解毒并用,不仅使疼痛等症状较快缓解,而且溃疡及糜烂的4wk治愈率达80%,疗效不比西咪替丁逊色,对糜烂的疗效还优于西咪替丁. 方以黄芪、甘草益气健脾,蒲公英、地丁清热解毒,白芍配甘草,缓急止痛,乌药降气,配百合润降而不躁,丹参活血,配白芍祛瘀通络. 全方虚实并顾,寒热并调,气血同治,体现了中医治病求本的精神.现已证实,胃肠道是人体重要的免疫器官,SIGA在粘膜表面形成免疫屏障,是胃肠道的第一道防线,是一种抗细菌和病毒的局部免疫反应物质,能阻止细菌和病毒的附着,中和其毒素[6]. 中药对胃粘膜免疫球蛋白的作用,文献鲜有报道. 本文观察表明,益气健脾,清热解毒法,能提高胃粘膜组织内的免疫球蛋白. 特别是SIGA的含量,提示中药的作用机制与改善胃粘膜的免疫状态有关. Hp有损伤胃粘膜的致病作用. 用可杀死Hp的抗菌药物,治疗有Hp感染的溃疡病及慢性胃炎,已取得肯定的疗效. 本文观察益气健脾、清热解毒法,对Hp有一定的清除作用,与文献报告一致[7]. 但其清除作用尚不如抗菌素,有待于深入研究. 本文研究证实:益气健脾、清热解毒,对大鼠5种实验性胃溃疡,均有保护作用. 不同方法诱发大鼠胃溃疡模型的机制有所不同[2],幽门结扎性胃溃疡与胃液的消化作用有关,利血平性溃疡病是通过兴奋迷走神经而引起,消炎痛则是抑制前列腺素的生成和分泌减少. 益气健脾、清热解毒法,对上述溃疡模型均有明显的保护作用,不仅能抑制胃酸分泌和胃蛋白酶活性,而且增加胃粘膜的粘液,说明益气健脾、清热解毒法有增强胃粘膜的保护因子、抑制攻击因子的双重作用.
, 百拇医药
4 参考文献1 王崇文等.胃粘膜组织中IgG,IgA含量与胃癌的关系.中华消化杂志,1984;4:231
2 王长洪,等.平胃冲剂抗大鼠胃溃疡的实验研究.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90;13:19
3 陈贤.中医药治疗溃疡病概述.新中医,1981:38
4 朱丹溪.丹溪心法.第1版.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59:261
5 张振华,等.全国幽门弯曲菌专题学术讨论会记要.中华消化杂志,1990;10:291
6 SmithCB,etal.Protective effect of antibody to parainfluenza type Ivirus.NEnglJMed,1966;275:145
7 房静远,等.扶正祛邪法治疗幽门弯曲菌感染.慢性胃病的临床与病理探讨.中西医结合杂志,1991;11:150, 百拇医药(王长洪,周莹,王艳红,樊新亚,刘际清,林春静,刘苏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