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脾胃病证候263例临床辨证标准的调查研究
1湖北医科大学附二医院
2湖北中医学院附院中医脏腑证候研究组 湖北省武汉市 430071
殷新猷,男,1936年生. 现任中医科副主任、中医教研组副主任,中西结合主任医师. 省中西医结合妇科学会委员、秘书. 参加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研究的浓当归课题、获卫生部乙级成果奖. 现任中南地区脏俯证候临床辨证
标准研究的负责人之一. 发表论文20篇.
收稿日期 1993-03-18 修回日期 1993-06-17
摘 要本文通过综合传统辨证,专家咨询与流行病学调查相结合,制定出中南六省统一的脏腑证候临床的辨证标准,按照协作计划的分工,对湖北省内的省、地、市、县级11所医院,进行了辨中医脏腑证候临床流行病学的调查. 将2000例住院患者中有关脾胃病证候的调查结果,进行了综合分析. 调查结果表明:脾胃病的17个证型的辨证标准是符合客观实际的,为脾胃病的基础理论及辨证,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 http://www.100md.com
主题词 脾胃病/诊断;脾虚;胃热;辨证分型
Subjects spleen stomach diseases/diagnosis; spleen deficiency; stomach heat; syndrome differ classification
殷新猷,梁延熙,陈友香,顾云英,陆定波.中医脾胃病证候263例临床辨证标准的调查研究.新消化病学杂志,1993;1(3):151-153
0 引言
中南地区脏象学术研究会通过综合传统辨证及专家咨询与流行病学调查相结合,制定了中南六省统一的中医脏腑证候临床的辨证标准[1],于1990-05/1991-04,在湖北省11所省、地市、县级医院2000例住院患者进行了临床流行病学调查.其中脾胃病证候263例,综合分析如下.
, http://www.100md.com
1 材料和方法
按流行病学调查及随机抽样的方法,调查了湖北省内、地市、县级医院共11所,其中综合医院8所,中医院3所,病例总数2000例. 由2名医师为一组,按科室顺床号,按中南地区脏象研究学术会拟定的中医脏腑证候临床辨证标准及症状程度分级的内容及要求,认真填写脏腑证候四诊调查表,使被调查率占非手术住院患者人数的95%以上.在初步拟定的辨证标准的基础上,采取中医辨证、西医辨病、以证带病的方法,在调查当时,先初步辨证,回到本单位后复查辨证,疑难病例就集中讨论后确定.
2 辨证标准
2.1 脾气虚 主症:舌质淡或胖嫩有齿痕,苔白润;脉缓弱或沉细弱或虚大;③神疲或体倦乏力;④食欲减退;⑤食后饱胀或腹胀;⑥大便稀溏或先硬后烂或时溏时结. 次症:消瘦或虚肿;气短;面唇色淡;排便无力;腹痛绵绵、喜按;⑥肠呜;⑦口淡不渴;⑧白带清稀. 凡具有1,舌象必备,主症 中具备1项加其他1项者. 2,舌象及主症 项中具备1项加次症2项.
, http://www.100md.com
2.2 脾阳虚证 脾气虚证加畏寒,肢冷或口吐清涎,喜温喜按,大便清冷具见者.
2.3 肝胃不和 主症:上腹胀痛;痛串双胁;口苦;④脉弦. 次症:胸闷不舒;善太息;眩晕;吐酸;多梦;舌质红;苔黄. 凡具有3个主症或2个主症兼2个次症者.
2.4 脾气下陷证 脾虚证加内脏下垂或下腹坠胀感或眼睑下垂或重症肌无力者.
2.5 脾不统血证 脾气虚证加慢性出血者.
2.6 脾阴虚证 脾气虚证加舌嫩红、剥苔、少苔或无苔,脉细数,口干少饮.
2.7 心脾两虚证 脾气虚证加失眠、心悸者.
2.8 寒湿困脾 主症:舌淡、苔白腻;口淡纳呆;③胸闷欲呕;④大便溏泄或清稀. 次症:脉象濡缓;身重怯寒;腹满或腹痛肠鸣;④面目肌肤黄色晦暗. 舌象必备具有主症1项加次症2项或主症3项者.
, http://www.100md.com
2.9 湿热困脾 主症:苔黄腻;口渴纳呆;大便溏烂或带粘液;④面目肌肤黄色鲜明而无胁痛者. 次症:脉濡数或滑数;身重肢倦而不怯寒;③腹胀满;④尿少而赤. 舌象必备另具有主症1项加次症2项或主症3项者.
2.10 胃热证 主症:舌红苔黄;口臭或苦;牙齿肿痛或唇口溃疡;④消谷善饥. 次症:脉滑数;渴喜冷饮;胃脘灼热痛;大便秘结;⑤吞酸嘈杂. 舌象必备另具主症2个或主症1个加次症2个.
2.11 胃阴不足 主症:舌红少津;口燥咽干;饥不欲食. 次症:脉细数;干呕或呃逆;胃脘隐痛或嘈杂或灼热痛;大便干结. 舌象必备另具主症1个加次症2个或主症2个.
2.12 胃肠寒实证 主症:舌苔白浊;胃脘暴痛或腹中冷痛;③大便秘结或大便难. 次症:四肢不温;泛吐清水;喜热怕冷;脉沉迟或弦紧,凡具有主症3项加次症1项以上者.
2.13 胃肠实热证 主症:舌红苔黄;大便干结或秘结;③腹胀、腹痛或腹胀痛下利. 次症:面红或身热;口臭、口干;嘈杂或反酸;④尿短赤;⑤脉数或滑实或弦. 凡具有主症3个加次症1个或主症加次症2个者.
, 百拇医药
2.14 食滞胃脘证 主症:舌苔厚腻或腻或黄厚;纳呆或食少;③嗳腐酸臭或呕吐;④大便秽臭或便秘. 次症:脉弦滑;脘腹痞满或脘腹疼痛. 纳呆或食少必备,另具主症2个或主症1个加次症2个者.
2.15 寒饮停胃证 主症:舌苔白或白腻;痞满或心下冷痛;③呕吐或干呕吐涎沫或吐酸水. 次症:头痛或头目眩晕;面唇色苍白;形寒肢冷. 凡具有主症3个或主症2个加次症2个者.
2.16 风寒犯胃证 主症:恶寒;鼻塞流涕或头痛或肢体疼痛;③脘闷或腹胀;④腹痛或腹胀. 次症:肠鸣或腹泻;食少;呕吐,凡具有主症3个或主症 加次症2个者.
2.17 肝脾不和证 主症:腹部胀满;痛串两胁或乳房、小腹疼痛;③大便不正常;④脉弦缓. 次症:胸闷不舒;善太息;矢气多;胃纳不振. 凡具有主症4个或主症3个加次症3个者.
3 结果
, http://www.100md.com
3.1 脾胃病证型与病种 所调查的2000例中,脾胃病证263例,占1315%,其中干部113人,工人95人,农民22人,其他33人. 年龄31岁~50岁最多,共110人,占4186%,病程3mo以内者174人,占66.16%. 较集中的病种有11个,详见表1.
表1 脾胃病证263例各证型与病种的分布
, http://www.100md.com
注:①其他有23个病症;气虚下陷及肝脾不和两证未发现患者.
3.2 证型的症状出现率 脾气虚证:53例,6个主症出现率85.0%~98.1%. 8个次症30%~64%. 脾阳虚证:4例,6个主症除食后饱胀或腹胀,加之畏寒肢冷或口吐清涎为75.0%,其余5个及喜按喜温均为100%. 次症25.0%~75.0%. 肝胃不和证26例,4个主症73.1%~88.5%. 7个次症23.1%~88.5%. 脾气下陷证:未发现. 脾不统血症:55例,6个主症70.0%~98.2%,慢性出血为100%. 次症21.8%~69.1%. 脾阴虚证:12例,6个主证70.0%~100%,舌嫩红,口干少饮为75.0%. 次症41.7%~58.3%. 心脾两虚证:2例,6个主症仅大便稀溏为68.4%,余90.5%~100%;心悸、失眠均为95.2%. 次症42.1%~84.2%. 寒湿困脾证:9例,4个主症77.8%~100%,4个次症44.4%~100%. 湿热困脾证:34例,4个主症76.5%~88.2%,4个次症66.7%~94.2%. 胃热证:8例,4个主症及5个次症均为37.5%~87.5%. B11胃阴不足证:15例,3个主症80%~93.3%,4个次症73.3%~86.7%. B12胃肠寒实证:1例,3个主症及4个次症全部出现. B13胃肠实热症:15例,3个主症80%~93.3%,4个次症73.3%~86.7%. B14食滞胃脘证:5例,4个主症80.0%~100%,2个次症均为80%. B15寒饮停胃证:4例,3个主症75.0%~100%,3个次症25.0%~75.0%. B16风寒犯胃证:9例,4个主症78.0%~100%,3个次症55.6%~100%. B17肝脾不和证:未发现.
, 百拇医药
4 讨论
从263例脾与胃的证候来看,脾气虚证等15个证型的症状,证实了脾具有主运化、统血,胃有受纳和腐熟水谷的生理功能. 脾胃病证较多的出现在干部及工人中,并以30岁~50岁这组年龄的较多,这可能与工作环境、饮食失调等因素有关.脾胃病的17个证型的辨证标准,来自于文献中出现较多的症状,经专家反复讨论修改,并由中南地区脏象研究学术会初步拟定. 此次调查证实症状出现率,绝大多数在70%以上,最高可达100%,说明此标准符合客观实际.在17个证型中,脾气下陷与肝脾不和证虽然在本省调查中未发现,但本调查是整个中南地区总体调查中的一部分,为了保持其完整性,为其他各省提供调查资料,所以本文仍把这两个证型统计在内.本课题采用流行病学的调查方法,了解到脾胃病17个证型在调查患者中的百分比,为脾胃病的基础理论研究提供了方法,为辨证依据提供了参考., 百拇医药
2湖北中医学院附院中医脏腑证候研究组 湖北省武汉市 430071
殷新猷,男,1936年生. 现任中医科副主任、中医教研组副主任,中西结合主任医师. 省中西医结合妇科学会委员、秘书. 参加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研究的浓当归课题、获卫生部乙级成果奖. 现任中南地区脏俯证候临床辨证
标准研究的负责人之一. 发表论文20篇.
收稿日期 1993-03-18 修回日期 1993-06-17
摘 要本文通过综合传统辨证,专家咨询与流行病学调查相结合,制定出中南六省统一的脏腑证候临床的辨证标准,按照协作计划的分工,对湖北省内的省、地、市、县级11所医院,进行了辨中医脏腑证候临床流行病学的调查. 将2000例住院患者中有关脾胃病证候的调查结果,进行了综合分析. 调查结果表明:脾胃病的17个证型的辨证标准是符合客观实际的,为脾胃病的基础理论及辨证,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 http://www.100md.com
主题词 脾胃病/诊断;脾虚;胃热;辨证分型
Subjects spleen stomach diseases/diagnosis; spleen deficiency; stomach heat; syndrome differ classification
殷新猷,梁延熙,陈友香,顾云英,陆定波.中医脾胃病证候263例临床辨证标准的调查研究.新消化病学杂志,1993;1(3):151-153
0 引言
中南地区脏象学术研究会通过综合传统辨证及专家咨询与流行病学调查相结合,制定了中南六省统一的中医脏腑证候临床的辨证标准[1],于1990-05/1991-04,在湖北省11所省、地市、县级医院2000例住院患者进行了临床流行病学调查.其中脾胃病证候263例,综合分析如下.
, http://www.100md.com
1 材料和方法
按流行病学调查及随机抽样的方法,调查了湖北省内、地市、县级医院共11所,其中综合医院8所,中医院3所,病例总数2000例. 由2名医师为一组,按科室顺床号,按中南地区脏象研究学术会拟定的中医脏腑证候临床辨证标准及症状程度分级的内容及要求,认真填写脏腑证候四诊调查表,使被调查率占非手术住院患者人数的95%以上.在初步拟定的辨证标准的基础上,采取中医辨证、西医辨病、以证带病的方法,在调查当时,先初步辨证,回到本单位后复查辨证,疑难病例就集中讨论后确定.
2 辨证标准
2.1 脾气虚 主症:舌质淡或胖嫩有齿痕,苔白润;脉缓弱或沉细弱或虚大;③神疲或体倦乏力;④食欲减退;⑤食后饱胀或腹胀;⑥大便稀溏或先硬后烂或时溏时结. 次症:消瘦或虚肿;气短;面唇色淡;排便无力;腹痛绵绵、喜按;⑥肠呜;⑦口淡不渴;⑧白带清稀. 凡具有1,舌象必备,主症 中具备1项加其他1项者. 2,舌象及主症 项中具备1项加次症2项.
, http://www.100md.com
2.2 脾阳虚证 脾气虚证加畏寒,肢冷或口吐清涎,喜温喜按,大便清冷具见者.
2.3 肝胃不和 主症:上腹胀痛;痛串双胁;口苦;④脉弦. 次症:胸闷不舒;善太息;眩晕;吐酸;多梦;舌质红;苔黄. 凡具有3个主症或2个主症兼2个次症者.
2.4 脾气下陷证 脾虚证加内脏下垂或下腹坠胀感或眼睑下垂或重症肌无力者.
2.5 脾不统血证 脾气虚证加慢性出血者.
2.6 脾阴虚证 脾气虚证加舌嫩红、剥苔、少苔或无苔,脉细数,口干少饮.
2.7 心脾两虚证 脾气虚证加失眠、心悸者.
2.8 寒湿困脾 主症:舌淡、苔白腻;口淡纳呆;③胸闷欲呕;④大便溏泄或清稀. 次症:脉象濡缓;身重怯寒;腹满或腹痛肠鸣;④面目肌肤黄色晦暗. 舌象必备具有主症1项加次症2项或主症3项者.
, http://www.100md.com
2.9 湿热困脾 主症:苔黄腻;口渴纳呆;大便溏烂或带粘液;④面目肌肤黄色鲜明而无胁痛者. 次症:脉濡数或滑数;身重肢倦而不怯寒;③腹胀满;④尿少而赤. 舌象必备另具有主症1项加次症2项或主症3项者.
2.10 胃热证 主症:舌红苔黄;口臭或苦;牙齿肿痛或唇口溃疡;④消谷善饥. 次症:脉滑数;渴喜冷饮;胃脘灼热痛;大便秘结;⑤吞酸嘈杂. 舌象必备另具主症2个或主症1个加次症2个.
2.11 胃阴不足 主症:舌红少津;口燥咽干;饥不欲食. 次症:脉细数;干呕或呃逆;胃脘隐痛或嘈杂或灼热痛;大便干结. 舌象必备另具主症1个加次症2个或主症2个.
2.12 胃肠寒实证 主症:舌苔白浊;胃脘暴痛或腹中冷痛;③大便秘结或大便难. 次症:四肢不温;泛吐清水;喜热怕冷;脉沉迟或弦紧,凡具有主症3项加次症1项以上者.
2.13 胃肠实热证 主症:舌红苔黄;大便干结或秘结;③腹胀、腹痛或腹胀痛下利. 次症:面红或身热;口臭、口干;嘈杂或反酸;④尿短赤;⑤脉数或滑实或弦. 凡具有主症3个加次症1个或主症加次症2个者.
, 百拇医药
2.14 食滞胃脘证 主症:舌苔厚腻或腻或黄厚;纳呆或食少;③嗳腐酸臭或呕吐;④大便秽臭或便秘. 次症:脉弦滑;脘腹痞满或脘腹疼痛. 纳呆或食少必备,另具主症2个或主症1个加次症2个者.
2.15 寒饮停胃证 主症:舌苔白或白腻;痞满或心下冷痛;③呕吐或干呕吐涎沫或吐酸水. 次症:头痛或头目眩晕;面唇色苍白;形寒肢冷. 凡具有主症3个或主症2个加次症2个者.
2.16 风寒犯胃证 主症:恶寒;鼻塞流涕或头痛或肢体疼痛;③脘闷或腹胀;④腹痛或腹胀. 次症:肠鸣或腹泻;食少;呕吐,凡具有主症3个或主症 加次症2个者.
2.17 肝脾不和证 主症:腹部胀满;痛串两胁或乳房、小腹疼痛;③大便不正常;④脉弦缓. 次症:胸闷不舒;善太息;矢气多;胃纳不振. 凡具有主症4个或主症3个加次症3个者.
3 结果
, http://www.100md.com
3.1 脾胃病证型与病种 所调查的2000例中,脾胃病证263例,占1315%,其中干部113人,工人95人,农民22人,其他33人. 年龄31岁~50岁最多,共110人,占4186%,病程3mo以内者174人,占66.16%. 较集中的病种有11个,详见表1.
表1 脾胃病证263例各证型与病种的分布
证型 | n | 男 | 女 | 胃炎 | 上消化道出血 | 肠炎 | 消化 道癌 | 肝胆 炎症 | 妇科 疾病 | 痢疾 | 心脑血管病 | 药物过敏 | 其他 |
脾气虚 | 53 | 36 | 17 | 20 | 1 | 11 | 5 | 2 | 4 | 4 | 6 | ||
脾阳虚 | 4 | 3 | 1 | 2 | 1 | 1 | |||||||
肝胃不和 | 26 | 17 | 9 | 14 | 2 | 2 | 1 | 2 | 7 | 2 | 1 | 2 | |
脾不统血 | 55 | 40 | 15 | 2 | 38 | 2 | 1 | 1 | 1 | 2 | 2 | ||
脾阴虚 | 12 | 5 | 7 | 4 | 3 | 1 | 1 | 1 | 2 | ||||
心脾两虚 | 21 | 13 | 8 | 6 | 3 | 3 | 1 | 4 | 3 | ||||
寒湿困脾 | 9 | 3 | 6 | 2 | 1 | 2 | 1 | 3 | |||||
湿热困脾 | 34 | 26 | 8 | 4 | 9 | 5 | 6 | 10 | |||||
胃 热 | 8 | 2 | 6 | 1 | 2 | 5 | |||||||
胃阴不足 | 15 | 7 | 8 | 4 | 3 | 3 | 1 | 1 | 1 | 2 | |||
胃肠寒实 | 1 | 1 | 1 | ||||||||||
胃肠实热 | 7 | 4 | 3 | 3 | 1 | 1 | 1 | 1 | |||||
食滞胃脘 | 5 | 4 | 1 | 3 | 2 | ||||||||
寒饮停胃 | 4 | 2 | 2 | 1 | 1 | 2 | |||||||
风寒犯胃 | 9 | 4 | 5 | 3 | 1 | 2 | 1 | 1 | 1 | ||||
合计 | 263 | 167 | 96 | 65 | 51 | 31 | 19 | 14 | 14 | 10 | 12 | 8 | 39 |
, http://www.100md.com
注:①其他有23个病症;气虚下陷及肝脾不和两证未发现患者.
3.2 证型的症状出现率 脾气虚证:53例,6个主症出现率85.0%~98.1%. 8个次症30%~64%. 脾阳虚证:4例,6个主症除食后饱胀或腹胀,加之畏寒肢冷或口吐清涎为75.0%,其余5个及喜按喜温均为100%. 次症25.0%~75.0%. 肝胃不和证26例,4个主症73.1%~88.5%. 7个次症23.1%~88.5%. 脾气下陷证:未发现. 脾不统血症:55例,6个主症70.0%~98.2%,慢性出血为100%. 次症21.8%~69.1%. 脾阴虚证:12例,6个主证70.0%~100%,舌嫩红,口干少饮为75.0%. 次症41.7%~58.3%. 心脾两虚证:2例,6个主症仅大便稀溏为68.4%,余90.5%~100%;心悸、失眠均为95.2%. 次症42.1%~84.2%. 寒湿困脾证:9例,4个主症77.8%~100%,4个次症44.4%~100%. 湿热困脾证:34例,4个主症76.5%~88.2%,4个次症66.7%~94.2%. 胃热证:8例,4个主症及5个次症均为37.5%~87.5%. B11胃阴不足证:15例,3个主症80%~93.3%,4个次症73.3%~86.7%. B12胃肠寒实证:1例,3个主症及4个次症全部出现. B13胃肠实热症:15例,3个主症80%~93.3%,4个次症73.3%~86.7%. B14食滞胃脘证:5例,4个主症80.0%~100%,2个次症均为80%. B15寒饮停胃证:4例,3个主症75.0%~100%,3个次症25.0%~75.0%. B16风寒犯胃证:9例,4个主症78.0%~100%,3个次症55.6%~100%. B17肝脾不和证:未发现.
, 百拇医药
4 讨论
从263例脾与胃的证候来看,脾气虚证等15个证型的症状,证实了脾具有主运化、统血,胃有受纳和腐熟水谷的生理功能. 脾胃病证较多的出现在干部及工人中,并以30岁~50岁这组年龄的较多,这可能与工作环境、饮食失调等因素有关.脾胃病的17个证型的辨证标准,来自于文献中出现较多的症状,经专家反复讨论修改,并由中南地区脏象研究学术会初步拟定. 此次调查证实症状出现率,绝大多数在70%以上,最高可达100%,说明此标准符合客观实际.在17个证型中,脾气下陷与肝脾不和证虽然在本省调查中未发现,但本调查是整个中南地区总体调查中的一部分,为了保持其完整性,为其他各省提供调查资料,所以本文仍把这两个证型统计在内.本课题采用流行病学的调查方法,了解到脾胃病17个证型在调查患者中的百分比,为脾胃病的基础理论研究提供了方法,为辨证依据提供了参考.,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