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激素与中医脾胃病
第一军医大学南方医院消化内科 广东省广州市 510515
张万岱教授,1930-03-22出生于辽宁省沈阳市. 1952年毕业于长春军医大学(现白求恩医科大学). 现任全军消化医学中心、第 一军医大学 南方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内访问学者导师. 中华消化系病学会委员、胃肠激素学组委员,国际肝病研究协作交流中心学术委员,全军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专家组成员,广东消化系病学会副主任委员,广东中西医结合学会常务理事兼脾胃专业委员会委员;新消化病学杂志中西医结合部主任、医学与哲学、胃肠病学和肝病学等专家杂志编委. 长期从事胃肠病学和脾胃学说的医教研工作,中西医结合研究脾虚本质和防治慢性胃病经验丰富造诣颇深,研制新药《三九胃泰》享誉中外,获全军科技成果奖8项、校科技重奖特等奖、立功受嘉奖16项,被评为全军优秀教师,国务院颁发有突出贡献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
项目负责人:张万岱,510515,第一军医大学南方医院消化内科,广州市同和.
, 百拇医药
Tel: 0086-7705577
收稿日期 1993-05-07 修回日期 1993-06-12
主题词 脾胃病;脾胃学说;胃肠激素类
Subject headings spleen stomach diseases; spleen stomachtheory; gastrointestinal hormones
张万岱,宋于刚.胃肠激素与中医脾胃病.新消化病学杂志,1993;1(3):165-166
脾胃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精华之一,有效地指导着中医临床实践[1,2]. 中医的“脾”具有多方面功能,如主运化、化生气血、统血、主肌肉四肢、主思、为之卫、主涎、开窍于口等. 已知,胃肠道是全身最大的内分泌器官,其内分泌细胞,散在地分布于非内分泌细胞之间,种类繁多,功能各异,它们与神经系统和外分泌腺互相配合,共同控制和调节消化、吸收和体内一些其他生理过程. 综上可以看出,中医的脾胃功能与胃肠内分泌活动-胃肠激素有着重要的密切联系. 近20a来,发现许多胃肠激素也在脑组织中存在,而存在于脑组织中的肽类也在胃肠道中发现(脑 肠肽),显示了神经系统和胃肠系统之间存在着某种内在的联系[3,4]. 无疑,这为经典的“皮层内脏相关学说”提供了另一个重要的理论根据. 业已证明,胃肠激素与胃肠疾病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联系;在消化性溃疡的发病机制中,促胃液素(Gas)、胰多肽(PP)、蛙皮素、胃动素(Mot)等对胃酸的分泌有促进作用,当这些激素分泌增加时,可导致溃疡的发生;而生长抑素(SST)、促胰液素(Sec)、抑胃肽(GIP)、神经降压素(NT)、血管活性肠肽(VIP)等对胃酸的分泌具有抑制作用,当这些抑制性激素分泌不足时也可引起溃疡的发生,我们研究的结果与上述报道一致. 在萎缩性胃炎时,胃粘膜的萎缩程度与胃窦促胃液素浓度密切相关,但二者的因果关系尚待进一步研究. 食管贲门失驰缓症的研究已取得突破性进展,研究表明,病变食管内VIP神经胞体大量丧失和VIP神经纤维减少,是该病发生的根本原因. 在倾倒综合征的患者,餐后NT显著升高引起血压下降,GIP过度升高后促使大量胰岛素释放继而发生低血糖表现,这从胃肠内分泌学的角度提出了新的解释. 许多原因不明的功能性肠病如痉挛性结肠综合征、特发性便秘、胃肠神经官能症等其背景也可能是胃肠激素的调节异常. 业已证明,胃肠激素与胃肠道肿瘤关系密切,Gas,CCK等对胃及结肠癌的生长有促进作用,SST,VIP对胰腺癌有抑制作用,CCK、蛙皮素对胆管癌有抑制作用,使用CCK,Gas受体拮抗剂丙谷胺可显著抑制胃、结肠癌的生长及其DNA的合成. 在治疗方面,Gas用于治疗萎缩性胃炎的效果明显,生长抑素用于治疗消化性溃疡、胰腺炎、上消化道出血等均取得了肯定效果. 业已证明,胃肠激素以多种方式影响和调节着胃肠道的分泌、运动等全部功能,它们不仅能在各种生理刺激下释放而以内分泌方式影响胃肠运动,而且还作为肠道肽能神经纤维的神经递质对胃肠运动进行调节. 新近,Pearse认为,胃肠内分泌细胞作为比神经系统的其他两个分支(躯体神经和植物神经)起动慢,作用时间长的第三线因素而起作用.脾胃学说理论认为,胃主受纳,这与现代医学的胃功能相一致,G细胞的生理作用很可能反映出中医胃活动的特征. Gas有刺激胃酸分泌,促进胃蛋白酶、胰液及其重碳酸盐的分泌、促进胰岛素释放等作用,这可能是胃主腐熟水谷的解释;它增加食管下括约肌张力,松驰幽门、胆道和回盲部括约肌,促进胃、小肠、结肠及胆囊的收缩和动力,有助于胃内容物排空和胃排空时间缩短,可能是胃主降的原因[6]. 营养物质主要在小肠吸收,从而完成消化过程,这与中医脾主运化的概念相一 致. 在肠道内分泌细胞中,分泌Sec的S细胞、分泌CCK的Ⅰ细胞、分泌抑胃肽的K细胞都选择性主要分布在小肠(尤其是十二指肠和空肠),提示中医脾的活动特征很可能与这三种激素的生理作用有关. 将这三种激素与Gas相对照不难发现在生理功能上,它们之间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密切关系,这与中医理论甚为吻合. 此外,中医“脾”与胰腺的关系,早已受到一些学者的注意.“肠-胰岛轴”的概念的提出,胰腺作为胃肠内分泌系统重要器官,其活动必然受到胃肠激素的调节,在这方面,GIP促胰岛素分泌作用,Sec,CCK对胰腺外分泌的作用已引起许多学者们的极大兴趣,也支持它们的生理活动很可能代表了中医脾的功能的设想.近年来,一些学者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从胃肠激素角度去探讨中医“脾虚”的本质.结果表明,脾虚证患者血清和胃窦Gas,NT,SST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危北海et al[7]报道,脾气虚患者血清中Gas均值全部低于正常值,提示促胃液素可作为脾气虚的诊断指标;北京中医研究所报告脾虚患者的血清Gas值也低于正常人,但也有的报道却得出与此相反的结果. 夏天等用RIA方法测定了利血平致脾虚的动物模型和脾虚泄泻患者血浆及肠粘膜中Mot含量,表明,不论是脾虚动物模型或脾虚泄泻患者,其十二指肠降段粘膜Mot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且脾虚动物血浆Mot水平也显著下降(P<0.01),而非脾虚泄泻血浆及十二指肠Mot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已知Mot的生理作用主要是影响胃肠道的运动功能,并且促使胰液,胃蛋白酶和胆汁的分泌. 急性或部分慢性腹泻患者的肠道动力学变化可能与血浆Mot水平升高有关,而Mot水平降低与腹胀、消化不良,自发性胃排空迟缓症等有关. 由此提示,脾虚时所表现的纳差、腹胀、消化不良及腹泻等症状与脾虚时Mot水平下降有关. 因此,将Mot含量下降作为判断脾失健运的客观定量指标具有重要价值. 有人通过免疫组化和定量分析法观察了胃十二指肠病脾虚患者胃窦G细胞(Gas产生细胞)密度及空腹血清Gas含量,发现两者呈正相关,并发现其密度和含量在脾虚气滞型均高于脾虚气虚型组;另一组研究表明,脾虚证患者的G细胞和D细胞(SST产生细胞)数均较实证患者明显减少,但G/D比值增高[8,9]. 由于SST明显减少,对胃平滑肌内胆碱能神经传递抑制作用减弱,产生副交感神经相对占优势的表现. 首都医学院以大黄造型脾虚模型的雄性大鼠实验,也提示生长抑素显著下降. 国内学者用放免技术对脾虚泄泻患者的回肠末端和乙状结肠粘膜中P物质(SP)和VIP进行测定,结果发现均较非脾虚泄泻组显著增加. SP和VIP都是非循环激素,广泛分布于中枢神经和胃肠道,前者增加胃肠蠕动,后者以结肠含量最多,可使结肠平滑肌松驰,粪便停留时间短,水不能充分吸收,加上刺激肠道电解质和水分分泌致大便频数溏稀. 北京师范大学造型的雄性叙利亚金黄地鼠脾虚模型实验,发现结肠VIP含量高于对照组. 总结上述实验结果尽管是初步的,但却给于我们一个重要的启示,这就是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进一步研究胃肠激素与脾胃病证的内在关系,探讨“脾”的本质,前景广阔,大有可为.
, 百拇医药
4 参考文献1 郭教礼,马多巧.“脾主运化”实质新假设. 中医药学报,1988:8-9
2 沈洪,刘沈林. 脾胃病脾虚证病理基础研究进展. 江苏中医,1988;4:43-46
3 Dockray GJ,et al.Relation between neuropeptides and gut hormones.ProcR Sec Lond B,1980;210:151-152
4 Bloom SR. Gut andn brain endocrine connections. J Royal Coll physiciansLond, 1980;14:51-52
5 Walsh JH. Gastrointestinal peptide hormones. In, Slaisenger MH, etal(eds): Gasstrointestinal disease.
, http://www.100md.com
Pathiogy, diagnosis, mangemant. 3rd ed.philiadelphia: Saunders,1983:54-96
6 高贤钧.中医脾胃学说与胃-肠-胰内分泌系统关系初探.中西医结合杂志,1984;4:186-189
7 危北海. 中药脾气虚证与“吸收不良综合征”关系的探讨. 天津中医,1987:12-14
8 张桂珍,王纪芳,于红等.脾虚证患者胃窦G细胞体视学定量分析.中西医结合杂志,1989;9:711
9 郑樨年,黄玉芳,丁金芳,等.脾虚证胃痛与胃窦粘膜G和D细胞的关系.中西医结合杂志,1990;10:23, 百拇医药
张万岱教授,1930-03-22出生于辽宁省沈阳市. 1952年毕业于长春军医大学(现白求恩医科大学). 现任全军消化医学中心、第 一军医大学 南方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内访问学者导师. 中华消化系病学会委员、胃肠激素学组委员,国际肝病研究协作交流中心学术委员,全军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专家组成员,广东消化系病学会副主任委员,广东中西医结合学会常务理事兼脾胃专业委员会委员;新消化病学杂志中西医结合部主任、医学与哲学、胃肠病学和肝病学等专家杂志编委. 长期从事胃肠病学和脾胃学说的医教研工作,中西医结合研究脾虚本质和防治慢性胃病经验丰富造诣颇深,研制新药《三九胃泰》享誉中外,获全军科技成果奖8项、校科技重奖特等奖、立功受嘉奖16项,被评为全军优秀教师,国务院颁发有突出贡献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
项目负责人:张万岱,510515,第一军医大学南方医院消化内科,广州市同和.
, 百拇医药
Tel: 0086-7705577
收稿日期 1993-05-07 修回日期 1993-06-12
主题词 脾胃病;脾胃学说;胃肠激素类
Subject headings spleen stomach diseases; spleen stomachtheory; gastrointestinal hormones
张万岱,宋于刚.胃肠激素与中医脾胃病.新消化病学杂志,1993;1(3):165-166
脾胃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精华之一,有效地指导着中医临床实践[1,2]. 中医的“脾”具有多方面功能,如主运化、化生气血、统血、主肌肉四肢、主思、为之卫、主涎、开窍于口等. 已知,胃肠道是全身最大的内分泌器官,其内分泌细胞,散在地分布于非内分泌细胞之间,种类繁多,功能各异,它们与神经系统和外分泌腺互相配合,共同控制和调节消化、吸收和体内一些其他生理过程. 综上可以看出,中医的脾胃功能与胃肠内分泌活动-胃肠激素有着重要的密切联系. 近20a来,发现许多胃肠激素也在脑组织中存在,而存在于脑组织中的肽类也在胃肠道中发现(脑 肠肽),显示了神经系统和胃肠系统之间存在着某种内在的联系[3,4]. 无疑,这为经典的“皮层内脏相关学说”提供了另一个重要的理论根据. 业已证明,胃肠激素与胃肠疾病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联系;在消化性溃疡的发病机制中,促胃液素(Gas)、胰多肽(PP)、蛙皮素、胃动素(Mot)等对胃酸的分泌有促进作用,当这些激素分泌增加时,可导致溃疡的发生;而生长抑素(SST)、促胰液素(Sec)、抑胃肽(GIP)、神经降压素(NT)、血管活性肠肽(VIP)等对胃酸的分泌具有抑制作用,当这些抑制性激素分泌不足时也可引起溃疡的发生,我们研究的结果与上述报道一致. 在萎缩性胃炎时,胃粘膜的萎缩程度与胃窦促胃液素浓度密切相关,但二者的因果关系尚待进一步研究. 食管贲门失驰缓症的研究已取得突破性进展,研究表明,病变食管内VIP神经胞体大量丧失和VIP神经纤维减少,是该病发生的根本原因. 在倾倒综合征的患者,餐后NT显著升高引起血压下降,GIP过度升高后促使大量胰岛素释放继而发生低血糖表现,这从胃肠内分泌学的角度提出了新的解释. 许多原因不明的功能性肠病如痉挛性结肠综合征、特发性便秘、胃肠神经官能症等其背景也可能是胃肠激素的调节异常. 业已证明,胃肠激素与胃肠道肿瘤关系密切,Gas,CCK等对胃及结肠癌的生长有促进作用,SST,VIP对胰腺癌有抑制作用,CCK、蛙皮素对胆管癌有抑制作用,使用CCK,Gas受体拮抗剂丙谷胺可显著抑制胃、结肠癌的生长及其DNA的合成. 在治疗方面,Gas用于治疗萎缩性胃炎的效果明显,生长抑素用于治疗消化性溃疡、胰腺炎、上消化道出血等均取得了肯定效果. 业已证明,胃肠激素以多种方式影响和调节着胃肠道的分泌、运动等全部功能,它们不仅能在各种生理刺激下释放而以内分泌方式影响胃肠运动,而且还作为肠道肽能神经纤维的神经递质对胃肠运动进行调节. 新近,Pearse认为,胃肠内分泌细胞作为比神经系统的其他两个分支(躯体神经和植物神经)起动慢,作用时间长的第三线因素而起作用.脾胃学说理论认为,胃主受纳,这与现代医学的胃功能相一致,G细胞的生理作用很可能反映出中医胃活动的特征. Gas有刺激胃酸分泌,促进胃蛋白酶、胰液及其重碳酸盐的分泌、促进胰岛素释放等作用,这可能是胃主腐熟水谷的解释;它增加食管下括约肌张力,松驰幽门、胆道和回盲部括约肌,促进胃、小肠、结肠及胆囊的收缩和动力,有助于胃内容物排空和胃排空时间缩短,可能是胃主降的原因[6]. 营养物质主要在小肠吸收,从而完成消化过程,这与中医脾主运化的概念相一 致. 在肠道内分泌细胞中,分泌Sec的S细胞、分泌CCK的Ⅰ细胞、分泌抑胃肽的K细胞都选择性主要分布在小肠(尤其是十二指肠和空肠),提示中医脾的活动特征很可能与这三种激素的生理作用有关. 将这三种激素与Gas相对照不难发现在生理功能上,它们之间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密切关系,这与中医理论甚为吻合. 此外,中医“脾”与胰腺的关系,早已受到一些学者的注意.“肠-胰岛轴”的概念的提出,胰腺作为胃肠内分泌系统重要器官,其活动必然受到胃肠激素的调节,在这方面,GIP促胰岛素分泌作用,Sec,CCK对胰腺外分泌的作用已引起许多学者们的极大兴趣,也支持它们的生理活动很可能代表了中医脾的功能的设想.近年来,一些学者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从胃肠激素角度去探讨中医“脾虚”的本质.结果表明,脾虚证患者血清和胃窦Gas,NT,SST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危北海et al[7]报道,脾气虚患者血清中Gas均值全部低于正常值,提示促胃液素可作为脾气虚的诊断指标;北京中医研究所报告脾虚患者的血清Gas值也低于正常人,但也有的报道却得出与此相反的结果. 夏天等用RIA方法测定了利血平致脾虚的动物模型和脾虚泄泻患者血浆及肠粘膜中Mot含量,表明,不论是脾虚动物模型或脾虚泄泻患者,其十二指肠降段粘膜Mot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且脾虚动物血浆Mot水平也显著下降(P<0.01),而非脾虚泄泻血浆及十二指肠Mot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已知Mot的生理作用主要是影响胃肠道的运动功能,并且促使胰液,胃蛋白酶和胆汁的分泌. 急性或部分慢性腹泻患者的肠道动力学变化可能与血浆Mot水平升高有关,而Mot水平降低与腹胀、消化不良,自发性胃排空迟缓症等有关. 由此提示,脾虚时所表现的纳差、腹胀、消化不良及腹泻等症状与脾虚时Mot水平下降有关. 因此,将Mot含量下降作为判断脾失健运的客观定量指标具有重要价值. 有人通过免疫组化和定量分析法观察了胃十二指肠病脾虚患者胃窦G细胞(Gas产生细胞)密度及空腹血清Gas含量,发现两者呈正相关,并发现其密度和含量在脾虚气滞型均高于脾虚气虚型组;另一组研究表明,脾虚证患者的G细胞和D细胞(SST产生细胞)数均较实证患者明显减少,但G/D比值增高[8,9]. 由于SST明显减少,对胃平滑肌内胆碱能神经传递抑制作用减弱,产生副交感神经相对占优势的表现. 首都医学院以大黄造型脾虚模型的雄性大鼠实验,也提示生长抑素显著下降. 国内学者用放免技术对脾虚泄泻患者的回肠末端和乙状结肠粘膜中P物质(SP)和VIP进行测定,结果发现均较非脾虚泄泻组显著增加. SP和VIP都是非循环激素,广泛分布于中枢神经和胃肠道,前者增加胃肠蠕动,后者以结肠含量最多,可使结肠平滑肌松驰,粪便停留时间短,水不能充分吸收,加上刺激肠道电解质和水分分泌致大便频数溏稀. 北京师范大学造型的雄性叙利亚金黄地鼠脾虚模型实验,发现结肠VIP含量高于对照组. 总结上述实验结果尽管是初步的,但却给于我们一个重要的启示,这就是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进一步研究胃肠激素与脾胃病证的内在关系,探讨“脾”的本质,前景广阔,大有可为.
, 百拇医药
4 参考文献1 郭教礼,马多巧.“脾主运化”实质新假设. 中医药学报,1988:8-9
2 沈洪,刘沈林. 脾胃病脾虚证病理基础研究进展. 江苏中医,1988;4:43-46
3 Dockray GJ,et al.Relation between neuropeptides and gut hormones.ProcR Sec Lond B,1980;210:151-152
4 Bloom SR. Gut andn brain endocrine connections. J Royal Coll physiciansLond, 1980;14:51-52
5 Walsh JH. Gastrointestinal peptide hormones. In, Slaisenger MH, etal(eds): Gasstrointestinal disease.
, http://www.100md.com
Pathiogy, diagnosis, mangemant. 3rd ed.philiadelphia: Saunders,1983:54-96
6 高贤钧.中医脾胃学说与胃-肠-胰内分泌系统关系初探.中西医结合杂志,1984;4:186-189
7 危北海. 中药脾气虚证与“吸收不良综合征”关系的探讨. 天津中医,1987:12-14
8 张桂珍,王纪芳,于红等.脾虚证患者胃窦G细胞体视学定量分析.中西医结合杂志,1989;9:711
9 郑樨年,黄玉芳,丁金芳,等.脾虚证胃痛与胃窦粘膜G和D细胞的关系.中西医结合杂志,1990;10:23,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