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对胃的论述
项目负责人:原先德, 100050, 北京天坛医院中医科
主题词 黄帝内经;素问;灵枢;胃
原先德, 林启攵光.黄帝内经对胃的论述.新消化病学杂志,1994;2(3)169-170
1 胃的生理解剖
内经《灵枢·肠胃第31》“胃纡曲屈,伸之,长二尺六寸,大一尺五寸,径五寸,大容三斗五升。”内经《灵枢·平人绝谷第32》“胃大一尺五寸,径五寸,长二尺六寸,横屈,受水谷三斗五升,其中之谷常留二斗,水一斗五升而满”这种对胃的解剖,与现代医学的解剖己相似。这在距今几千年有此发现,是相当难能可贵的。
2 胃的生理功能
, http://www.100md.com
《灵枢·动输第62》“胃为五脏六腑之海,其清气上注于肺,肺气从太阴而行之,其行也,以息往来,故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不己,故动而不止。”这里阐述了胃是五脏六腑的营养来源,还说明了胃中所产生的水谷之清气,在人体的呼吸和脉搏跳动上,起着重要的作用。《灵枢·营卫生会第18》“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这里叙述了胃中所生的清气,精粹的部分叫“营”,悍的部分叫“卫’,营行脉中,卫行脉外,维持着人体的阴阳平衡。《灵枢·本输2》“胃者,五谷之府。”《灵枢·五味篇56》胃者五脏六腑之海也,水谷皆入于胃,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素问·五脏别论Ⅱ》“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故曰实而不满,满而不实。”这几条经文,说明了胃是受纳,腐熟水谷的,五脏六腑,所以能够进行正常的生理功能,其来源都是由于胃所供应的水谷精微所产生的动力。水谷入胃,胃实肠虚,肠实胃虚的生理功能。
3 胃的病理现象
, http://www.100md.com
3.1 胃寒《灵枢·举痛论篇第39》“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痛,按之则血气散,故按之痛止。”《灵枢·举痛论篇第39》“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呕也。”《灵枢·口问第28》“寒气客于胃,厥逆从上下散,复出于胃,故为噫。”《素问·风论篇第42》“胃风之状,颈多汗恶风,食饮不下,隔寒不通,腹善满,欠衣则腹胀,食寒则泄,形瘦而腹大。”《灵枢·口问篇第28》“谷入于胃,胃气上注于肺,今有故寒气与新谷气,俱迂入于胃,新故相乱,真邪相及,气并相逆,复出于胃,故为哕。”这几条经文,说明了寒邪袭胃,造成胃痛,呃逆,呕吐,腹泄的病理现象。这为后世运用小建中汤,丁香柿蒂汤, 附子理中汤,等温中被祛寒的方剂,提供了理论根据。
3.2 胃热《灵枢·五癃津液别第36》“中热则胃中消谷,消谷则虫上下作,肠胃充郭,故胃缓,胃缓则气逆,故唾出。”《灵枢·师传第29》“夫中热消瘅,则便寒,寒中之属则便热,胃中热则消谷,令人悬心善饥,脐以上皮热,肠中热,则出黄如糜,脐以下皮寒,胃中寒则腹胀, 肠中寒则肠鸣餮泄,胃中寒肠中热则胀而且泄,胃中热肠中寒,则疾饥,小腹痛胀。”《素问·调经论第62》帝曰:“阴虚生内热奈何?岐伯曰: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素问·厥论第37》“大肠移热于胃,善食而瘦入,谓之食亦,胃移热于胆,亦曰食亦。”《素问·瘘论篇第44》“脾气热,则胃干而渴,肌肉不仁,发为肉瘘。”《素问·病能论篇第46》“黄帝问曰:“人病胃脘痛者,诊当如何岐伯对曰:诊此者当候胃脉,其脉当沉细,沉细者气逆,逆者人迎甚盛,甚盛则热,人迎者,胃脉也,逆而盛,则热聚于胃口而不行,故胃脘为痛也。”《素问·平人气象论第18》“己食如饥者,胃疸。”这几条经文,说明胃热可消谷善饥,可发为肉瘘,胃痛。便胃弛缓,多唾液,腹中寄生虫,上下蠕动。这为后世张仲景所创厥阴症用乌梅丸,开拓了理论根据。胃热可消谷善饥,其症类消渴病,后世多用益胃汤,滋阴清热。或白虎汤,清泄胃热,止渴除烦。阴虚生内热,阳虚生外寒。后世多用青蒿鳖甲汤方来滋阴清热,黄芪桂枝五物汤等方来助阳祛寒。
, http://www.100md.com
3.3 胃虚《灵枢·海论第33》“水谷之海不足,则饥不受谷食。”《灵枢·口问篇第28》“耳者,宗脉之所聚也,故胃中空则宗脉虚,虚则下,溜脉有所竭者,故耳鸣。”《素问·脉要精微论第17》“食廪不藏者,是门户不要也。”这3条经文,都是胃阳虚所表现的症状;“水谷之海不足,则饥不受谷食。”是中阳不足的表现,后世多用香砂六君子汤,健运中州。”“耳者宗脉之所聚也,故胃中空则宗脉虚,虚则下,溜脉有所竭者,故耳鸣。”这是胃阳不足,清气不能上承所表现的耳鸣。后世多用益气聪明汤,升阳复 聪。”食廪不藏者,是门户不要也。”是中州虚弱,泻利不禁的表现。后世多用真人养脏汤芽方,固涩止泻。
3.4 胃实《素问·痹证篇第43》“饮食自倍,肠胃乃伤。”《素问·逆调论第34》“胃者六腑之海,其气亦下行,阳明逆不得从其道,故不得卧也《下经》曰:胃不和则卧不安,此之谓也。”“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是说饮食过量,肠胃就会受到损伤。是胃实的病变。后世多用保和丸等消导方剂治疗。“胃不和则卧不安”也是一种胃实所引起的不寐症,后世多用温胆汤等方治疗。
, 百拇医药
4 足阳明胃经脉的生理病理现象
4.1 胃经的生理现象 《素问·经脉别论篇第21》“阳明脏何象?岐伯曰:象大浮也。”《灵枢·阴阳系日月第41》“三月主左足之阳明,已者,四月主右是之阳明,此两阳合于前,故曰阳明。”《素问·瘘论篇第44》“岐伯曰: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这3条经文说明了阳明经的命名、脉象及其在人体的重要性。
4.2 足阳明胃经的病理现象
4.2.1 足阳明胃经虚证《素问瘘论篇第44》“阳明虚则宗筋纵,带脉不引故足瘘不用也。”《素问·厥论篇第45》“酒入于胃,则络脉满而经脉虚,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阴气虚则阳气入,阳气入则胃不和,胃不和则精气竭,精气竭则不营其四肢也。《素问·厥论篇第34》“何气使然;愿闻其道,岐伯曰:阳并于阴,则阴实而阳虚,阳明虚则寒票鼓颌也。”这几条经文,说明了阳明虚则宗筋纵,造成足瘘的原因。过度嗜酒可以损伤阳明胃经,使人体四肢软弱无力。阳明虚可以造成寒柰鼓颌的阳气不振的症状。后世多用沙参麦门冬汤,益胃汤等方治疗胃阴虚,理中汤等方治疗胃阳虚。
, http://www.100md.com
4.2.2 足阳明胃经的实证《素问·阳明脉解篇第30》“黄帝问曰:足阳明之脉病……病甚则弃衣而走,登高而歌或至不食数日逾垣上屋,所上之处,皆非其素所能也,病反能者何也?”岐伯曰:四肢者诸阳之本也。阳盛则四肢实,实则能登高也。帝曰:其弃衣而走者何也?岐伯曰:热盛于身,故弃衣欲走也。帝曰:其妄言骂,不避亲疏而歌者,何也?岐伯曰:阳盛则使人妄言骂,不避亲疏,而不欲食,不欲食,故妄走也。”《灵枢·胀论篇第35》“六腑胀:胃胀者,腹满,胃脘痛,鼻闻焦臭,妨于食,大便难。”《素问·阴阳别论篇第7》“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稳曲,女子不月。”这3条经文,第1条是狂证,后世多用生铁落饮加减治疗。第2条是阳明腑实证,后世多用大承气汤治疗。第3条是肝郁气滞,伤及胃经,处世多用消遥散来治疗。
4.2.3 足阳明胃经的寒证《素问·脉解篇第49》“阳明所谓洒洒振寒者,阳明者午也。五月盛阳之阴也,阴盛而阳气加之,故洒洒振寒也。”说明:阳明经所谓洒洒振寒的症状,是因为阳明旺于五月,月建在午,五月是阳极而阴胜的时候,人体也是一样,阴气加于盛阳之上,故今人洒洒然寒栗。
, http://www.100md.com
4.2.4 阳明经的热证《素问·热论篇第31》“伤寒一日,巨阳受之……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侠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疼而鼻干,不得卧也。”说明:试以六经受病言之,如伤寒一日,通体之巨阳受之。阳明之脉,则以二日受之,阳明者土也,故阳明主肉。其脉起于鼻交安页中,傍约太阳之脉,故挟鼻络于目。主肉,故身热。络于目,故目疼。挟鼻,故鼻干。阳明胃不和,故不得卧也。《素问·风论篇第42》“风气与阳明之胃,循脉而上至目内眦,其人肥,则风气不得外泄,则为热中而目黄。”说明:风邪侵袭人体,成为热中的,是由于风邪和阳明的经脉入于胃,然后循阳明胃脉而上,依傍着太阳的经脉到目内眦。如果此人很胖,使风气不得外泄,成为热中,表现为眼珠发黄。《素问·厥论篇第45》“阳明之厥,则癫疾欲走呼,腹满不得卧,面赤而热,妄见而妄言。”说明:阳明经所发厥证,由于阳盛则发为癫病,而欲狂走呼叫,腹部胀满,不得安卧,面赤而热,神明被阳热所扰,则出现妄见怪异或妄言讠占语的症状。《素问·厥论篇第45》“阳明厥逆,喘咳身热,善惊血刃呕血,说明阳阴经厥气逆,由于阳明燥热之气伤于肺则喘咳,阳明主肌肉,阳明热盛故身热,热扰肝经故惊,热扰肺经则血刃,热伤胃络则呕血。
, http://www.100md.com
5 胃气在人体的重要性
《素问·平人气象论第18》“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素问·平人气象论第18》“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所谓无胃气者,但得真脏脉不得胃气也。”平肝脉束,累累如连珠,如循琅曰心平,夏以胃气为本。”“平肺脉束,奕弱招招,如揭长竿末梢,曰肝平,春以胃气为本。”“平脾脉束,和柔相离,如鸡践地,曰脾平,长夏以胃气为本。”“平肾脉束,喘喘累累如钩,按之而坚,曰肾平,冬以胃气为本。”《素问》“玉见真脏曰死,何也”岐伯曰: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脏气者,不能自致于手太阴,必因于胃气,乃至于手太阴也。故五脏各以其时,自为而至于手太阴也,故邪气胜者,精气衰也;故病甚者,胃气不能与之俱至于手太阴,故真脏之气独见,独见者,病胜脏也,故曰死。”《素问·玉机真脏论第19》“脉弱以滑,是有胃气,命曰易治,取之以时。”这几条经文,说明了胃气的重要性,即“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并说明五脏的平脉,都应当应春、夏、长夏、秋、冬、五时。应该以有胃气为本。叙述了有胃气的脉是“脉弱以滑”
, 百拇医药
6 胃和胃经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素问·皮部论篇第56》“阳明之阳名曰害蜚,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阳明之络也,其色多者则痛,多黑则痹,黄赤则热,多白则寒,五色皆见,则寒热也。络盛则入客于经,阳主外,阴主内。”《素问·诊要经终论篇第16》“愿闻十二经脉之终奈何……阳明络者,口鼻动作,善惊妄言,色黄,其上下经盛,不仁则终矣。”《素问·脉要精微论篇第17》“诊得胃脉,病形如何?岐伯曰:胃脉实则胀,虚则泻。”《素问·阴阳别论篇第7》《素问·刺腰痛篇第41》“腰痛,上寒不可顾,刺足阳明;上热,刺足太阴。”《素问·热论篇第31》“阳明者,十二经脉之长也。其血气盛,故不知人。三日,其气乃尽,故死矣。”《素问·刺症篇第36》“足阳明之症,令人先寒,洒淅洒淅,寒甚欠乃热,热去汗出,喜见日月火气乃快然,刺足阳明跗上。”《素问·大奇论篇第48》“胃脉沉鼓涩,胃外鼓大,心脉小坚急,皆隔偏枯。”《素问·经脉别论篇第21》“阳明脏独至,是阳气重并也,当泻阳补阴,取之下俞。”《素问·宣明五气篇》“胃为气逆为哕,为恐。”《灵枢·邪气藏府病形第4》“胃病者,腹膜胀,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膈咽不通,食饮不下。”《素问·风论篇第42》“胃风之状,颈多汗恶风,食饮不下,隔寒不通,腹善满,失衣则腹胀,食寒则泄,诊形瘦而腹大。”《素问·刺热篇第32》“热病始于足胫者,刺足阳明而汗出止。”《素问·评热病论篇第33》“小便黄者,少腹中有热也,不能正偃者,胃中不和也,腹中鸣者,病本于胃也,薄脾则烦不能食,食不下者,胃脘隔也。身重难以行者,胃脉在足也。”“胃不和,则卧不安,半夏秫米汤主之。”这些经文,从不同角度,叙述了胃和胃经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如诊断害蜚病,折髀病,食痹病,偏枯病,胃痛病,胃风病等。《黄帝内经》在论述治疗疾病上,运用针刺治疗的较多,运用药物治疗的较少。《黄帝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共162篇,但运用药物治疗只有13方,这可能与“外经”的亡佚有关。尽管如此,《黄帝内经》在胃的解剖、生理、病理、诊断、治疗上,为祖国医学在胃病学说的发展,开拓了先河,是后世胃病学说的鼻祖。, http://www.100md.com(原先德,林启攵光)
主题词 黄帝内经;素问;灵枢;胃
原先德, 林启攵光.黄帝内经对胃的论述.新消化病学杂志,1994;2(3)169-170
1 胃的生理解剖
内经《灵枢·肠胃第31》“胃纡曲屈,伸之,长二尺六寸,大一尺五寸,径五寸,大容三斗五升。”内经《灵枢·平人绝谷第32》“胃大一尺五寸,径五寸,长二尺六寸,横屈,受水谷三斗五升,其中之谷常留二斗,水一斗五升而满”这种对胃的解剖,与现代医学的解剖己相似。这在距今几千年有此发现,是相当难能可贵的。
2 胃的生理功能
, http://www.100md.com
《灵枢·动输第62》“胃为五脏六腑之海,其清气上注于肺,肺气从太阴而行之,其行也,以息往来,故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不己,故动而不止。”这里阐述了胃是五脏六腑的营养来源,还说明了胃中所产生的水谷之清气,在人体的呼吸和脉搏跳动上,起着重要的作用。《灵枢·营卫生会第18》“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这里叙述了胃中所生的清气,精粹的部分叫“营”,悍的部分叫“卫’,营行脉中,卫行脉外,维持着人体的阴阳平衡。《灵枢·本输2》“胃者,五谷之府。”《灵枢·五味篇56》胃者五脏六腑之海也,水谷皆入于胃,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素问·五脏别论Ⅱ》“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故曰实而不满,满而不实。”这几条经文,说明了胃是受纳,腐熟水谷的,五脏六腑,所以能够进行正常的生理功能,其来源都是由于胃所供应的水谷精微所产生的动力。水谷入胃,胃实肠虚,肠实胃虚的生理功能。
3 胃的病理现象
, http://www.100md.com
3.1 胃寒《灵枢·举痛论篇第39》“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痛,按之则血气散,故按之痛止。”《灵枢·举痛论篇第39》“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呕也。”《灵枢·口问第28》“寒气客于胃,厥逆从上下散,复出于胃,故为噫。”《素问·风论篇第42》“胃风之状,颈多汗恶风,食饮不下,隔寒不通,腹善满,欠衣则腹胀,食寒则泄,形瘦而腹大。”《灵枢·口问篇第28》“谷入于胃,胃气上注于肺,今有故寒气与新谷气,俱迂入于胃,新故相乱,真邪相及,气并相逆,复出于胃,故为哕。”这几条经文,说明了寒邪袭胃,造成胃痛,呃逆,呕吐,腹泄的病理现象。这为后世运用小建中汤,丁香柿蒂汤, 附子理中汤,等温中被祛寒的方剂,提供了理论根据。
3.2 胃热《灵枢·五癃津液别第36》“中热则胃中消谷,消谷则虫上下作,肠胃充郭,故胃缓,胃缓则气逆,故唾出。”《灵枢·师传第29》“夫中热消瘅,则便寒,寒中之属则便热,胃中热则消谷,令人悬心善饥,脐以上皮热,肠中热,则出黄如糜,脐以下皮寒,胃中寒则腹胀, 肠中寒则肠鸣餮泄,胃中寒肠中热则胀而且泄,胃中热肠中寒,则疾饥,小腹痛胀。”《素问·调经论第62》帝曰:“阴虚生内热奈何?岐伯曰: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素问·厥论第37》“大肠移热于胃,善食而瘦入,谓之食亦,胃移热于胆,亦曰食亦。”《素问·瘘论篇第44》“脾气热,则胃干而渴,肌肉不仁,发为肉瘘。”《素问·病能论篇第46》“黄帝问曰:“人病胃脘痛者,诊当如何岐伯对曰:诊此者当候胃脉,其脉当沉细,沉细者气逆,逆者人迎甚盛,甚盛则热,人迎者,胃脉也,逆而盛,则热聚于胃口而不行,故胃脘为痛也。”《素问·平人气象论第18》“己食如饥者,胃疸。”这几条经文,说明胃热可消谷善饥,可发为肉瘘,胃痛。便胃弛缓,多唾液,腹中寄生虫,上下蠕动。这为后世张仲景所创厥阴症用乌梅丸,开拓了理论根据。胃热可消谷善饥,其症类消渴病,后世多用益胃汤,滋阴清热。或白虎汤,清泄胃热,止渴除烦。阴虚生内热,阳虚生外寒。后世多用青蒿鳖甲汤方来滋阴清热,黄芪桂枝五物汤等方来助阳祛寒。
, http://www.100md.com
3.3 胃虚《灵枢·海论第33》“水谷之海不足,则饥不受谷食。”《灵枢·口问篇第28》“耳者,宗脉之所聚也,故胃中空则宗脉虚,虚则下,溜脉有所竭者,故耳鸣。”《素问·脉要精微论第17》“食廪不藏者,是门户不要也。”这3条经文,都是胃阳虚所表现的症状;“水谷之海不足,则饥不受谷食。”是中阳不足的表现,后世多用香砂六君子汤,健运中州。”“耳者宗脉之所聚也,故胃中空则宗脉虚,虚则下,溜脉有所竭者,故耳鸣。”这是胃阳不足,清气不能上承所表现的耳鸣。后世多用益气聪明汤,升阳复 聪。”食廪不藏者,是门户不要也。”是中州虚弱,泻利不禁的表现。后世多用真人养脏汤芽方,固涩止泻。
3.4 胃实《素问·痹证篇第43》“饮食自倍,肠胃乃伤。”《素问·逆调论第34》“胃者六腑之海,其气亦下行,阳明逆不得从其道,故不得卧也《下经》曰:胃不和则卧不安,此之谓也。”“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是说饮食过量,肠胃就会受到损伤。是胃实的病变。后世多用保和丸等消导方剂治疗。“胃不和则卧不安”也是一种胃实所引起的不寐症,后世多用温胆汤等方治疗。
, 百拇医药
4 足阳明胃经脉的生理病理现象
4.1 胃经的生理现象 《素问·经脉别论篇第21》“阳明脏何象?岐伯曰:象大浮也。”《灵枢·阴阳系日月第41》“三月主左足之阳明,已者,四月主右是之阳明,此两阳合于前,故曰阳明。”《素问·瘘论篇第44》“岐伯曰: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这3条经文说明了阳明经的命名、脉象及其在人体的重要性。
4.2 足阳明胃经的病理现象
4.2.1 足阳明胃经虚证《素问瘘论篇第44》“阳明虚则宗筋纵,带脉不引故足瘘不用也。”《素问·厥论篇第45》“酒入于胃,则络脉满而经脉虚,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阴气虚则阳气入,阳气入则胃不和,胃不和则精气竭,精气竭则不营其四肢也。《素问·厥论篇第34》“何气使然;愿闻其道,岐伯曰:阳并于阴,则阴实而阳虚,阳明虚则寒票鼓颌也。”这几条经文,说明了阳明虚则宗筋纵,造成足瘘的原因。过度嗜酒可以损伤阳明胃经,使人体四肢软弱无力。阳明虚可以造成寒柰鼓颌的阳气不振的症状。后世多用沙参麦门冬汤,益胃汤等方治疗胃阴虚,理中汤等方治疗胃阳虚。
, http://www.100md.com
4.2.2 足阳明胃经的实证《素问·阳明脉解篇第30》“黄帝问曰:足阳明之脉病……病甚则弃衣而走,登高而歌或至不食数日逾垣上屋,所上之处,皆非其素所能也,病反能者何也?”岐伯曰:四肢者诸阳之本也。阳盛则四肢实,实则能登高也。帝曰:其弃衣而走者何也?岐伯曰:热盛于身,故弃衣欲走也。帝曰:其妄言骂,不避亲疏而歌者,何也?岐伯曰:阳盛则使人妄言骂,不避亲疏,而不欲食,不欲食,故妄走也。”《灵枢·胀论篇第35》“六腑胀:胃胀者,腹满,胃脘痛,鼻闻焦臭,妨于食,大便难。”《素问·阴阳别论篇第7》“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稳曲,女子不月。”这3条经文,第1条是狂证,后世多用生铁落饮加减治疗。第2条是阳明腑实证,后世多用大承气汤治疗。第3条是肝郁气滞,伤及胃经,处世多用消遥散来治疗。
4.2.3 足阳明胃经的寒证《素问·脉解篇第49》“阳明所谓洒洒振寒者,阳明者午也。五月盛阳之阴也,阴盛而阳气加之,故洒洒振寒也。”说明:阳明经所谓洒洒振寒的症状,是因为阳明旺于五月,月建在午,五月是阳极而阴胜的时候,人体也是一样,阴气加于盛阳之上,故今人洒洒然寒栗。
, http://www.100md.com
4.2.4 阳明经的热证《素问·热论篇第31》“伤寒一日,巨阳受之……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侠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疼而鼻干,不得卧也。”说明:试以六经受病言之,如伤寒一日,通体之巨阳受之。阳明之脉,则以二日受之,阳明者土也,故阳明主肉。其脉起于鼻交安页中,傍约太阳之脉,故挟鼻络于目。主肉,故身热。络于目,故目疼。挟鼻,故鼻干。阳明胃不和,故不得卧也。《素问·风论篇第42》“风气与阳明之胃,循脉而上至目内眦,其人肥,则风气不得外泄,则为热中而目黄。”说明:风邪侵袭人体,成为热中的,是由于风邪和阳明的经脉入于胃,然后循阳明胃脉而上,依傍着太阳的经脉到目内眦。如果此人很胖,使风气不得外泄,成为热中,表现为眼珠发黄。《素问·厥论篇第45》“阳明之厥,则癫疾欲走呼,腹满不得卧,面赤而热,妄见而妄言。”说明:阳明经所发厥证,由于阳盛则发为癫病,而欲狂走呼叫,腹部胀满,不得安卧,面赤而热,神明被阳热所扰,则出现妄见怪异或妄言讠占语的症状。《素问·厥论篇第45》“阳明厥逆,喘咳身热,善惊血刃呕血,说明阳阴经厥气逆,由于阳明燥热之气伤于肺则喘咳,阳明主肌肉,阳明热盛故身热,热扰肝经故惊,热扰肺经则血刃,热伤胃络则呕血。
, http://www.100md.com
5 胃气在人体的重要性
《素问·平人气象论第18》“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素问·平人气象论第18》“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所谓无胃气者,但得真脏脉不得胃气也。”平肝脉束,累累如连珠,如循琅曰心平,夏以胃气为本。”“平肺脉束,奕弱招招,如揭长竿末梢,曰肝平,春以胃气为本。”“平脾脉束,和柔相离,如鸡践地,曰脾平,长夏以胃气为本。”“平肾脉束,喘喘累累如钩,按之而坚,曰肾平,冬以胃气为本。”《素问》“玉见真脏曰死,何也”岐伯曰: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脏气者,不能自致于手太阴,必因于胃气,乃至于手太阴也。故五脏各以其时,自为而至于手太阴也,故邪气胜者,精气衰也;故病甚者,胃气不能与之俱至于手太阴,故真脏之气独见,独见者,病胜脏也,故曰死。”《素问·玉机真脏论第19》“脉弱以滑,是有胃气,命曰易治,取之以时。”这几条经文,说明了胃气的重要性,即“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并说明五脏的平脉,都应当应春、夏、长夏、秋、冬、五时。应该以有胃气为本。叙述了有胃气的脉是“脉弱以滑”
, 百拇医药
6 胃和胃经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素问·皮部论篇第56》“阳明之阳名曰害蜚,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阳明之络也,其色多者则痛,多黑则痹,黄赤则热,多白则寒,五色皆见,则寒热也。络盛则入客于经,阳主外,阴主内。”《素问·诊要经终论篇第16》“愿闻十二经脉之终奈何……阳明络者,口鼻动作,善惊妄言,色黄,其上下经盛,不仁则终矣。”《素问·脉要精微论篇第17》“诊得胃脉,病形如何?岐伯曰:胃脉实则胀,虚则泻。”《素问·阴阳别论篇第7》《素问·刺腰痛篇第41》“腰痛,上寒不可顾,刺足阳明;上热,刺足太阴。”《素问·热论篇第31》“阳明者,十二经脉之长也。其血气盛,故不知人。三日,其气乃尽,故死矣。”《素问·刺症篇第36》“足阳明之症,令人先寒,洒淅洒淅,寒甚欠乃热,热去汗出,喜见日月火气乃快然,刺足阳明跗上。”《素问·大奇论篇第48》“胃脉沉鼓涩,胃外鼓大,心脉小坚急,皆隔偏枯。”《素问·经脉别论篇第21》“阳明脏独至,是阳气重并也,当泻阳补阴,取之下俞。”《素问·宣明五气篇》“胃为气逆为哕,为恐。”《灵枢·邪气藏府病形第4》“胃病者,腹膜胀,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膈咽不通,食饮不下。”《素问·风论篇第42》“胃风之状,颈多汗恶风,食饮不下,隔寒不通,腹善满,失衣则腹胀,食寒则泄,诊形瘦而腹大。”《素问·刺热篇第32》“热病始于足胫者,刺足阳明而汗出止。”《素问·评热病论篇第33》“小便黄者,少腹中有热也,不能正偃者,胃中不和也,腹中鸣者,病本于胃也,薄脾则烦不能食,食不下者,胃脘隔也。身重难以行者,胃脉在足也。”“胃不和,则卧不安,半夏秫米汤主之。”这些经文,从不同角度,叙述了胃和胃经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如诊断害蜚病,折髀病,食痹病,偏枯病,胃痛病,胃风病等。《黄帝内经》在论述治疗疾病上,运用针刺治疗的较多,运用药物治疗的较少。《黄帝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共162篇,但运用药物治疗只有13方,这可能与“外经”的亡佚有关。尽管如此,《黄帝内经》在胃的解剖、生理、病理、诊断、治疗上,为祖国医学在胃病学说的发展,开拓了先河,是后世胃病学说的鼻祖。, http://www.100md.com(原先德,林启攵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