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 1994年第3期
编号:10694107
家族性结肠息肉病23例外科治疗
http://www.100md.com 1994年9月20日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1994年第3期
     项目负责人:姜玉成, 250012, 山东省济南市, 山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主题词 家族性结肠息肉病;全结肠切除造肛术

    姜玉成.家族性结肠息肉病23例外科治疗.新消化病学杂志,1994;2(3):185

    我院自1985-03-08/1993-05-10共收治本病23例,在治疗中根据病变范围、程度、是否有癌变,选用了不同的手术方式,收到较好的疗效,现结合病例报告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23例中男13例,女10例。年龄15岁~45岁,平均33岁。同期入院的有父子、兄妹各2人。通过钡灌肠及纤维结肠镜检查,18例已累及直肠下端,经活检病理证实13例已发生癌变。
, 百拇医药
    1.2 手术方式 未发生癌变的10例,其中8例主要病变在结肠,直肠受累较轻,作了全结肠切除,回肠直肠腹内吻合术,同时经肛门电灼直肠残留息肉。另有2例年龄较小,直肠病变范围较广,难以用电灼法治疗彻底,为避免直肠粘膜癌变,选用了全结肠切除,直肠粘膜剥脱,回肠肛管吻合术。 对已发生癌变,并累及直肠下端的13例,全部作了全结肠切除,永久性回肠腹壁造肛术。为延长粪便贮存时间,其中6例行回肠侧侧吻合15cm~20cm;5例作“S”型三折式回肠储袋。另外2例未作回肠储袋手术,直接将回肠引出腹壁外做永久性造肛。术后经随访,除3例患者因手术时己属晚期而死亡,其余均健在,手术效果较满意。

    2 讨论

    家族性结肠息肉病(FPC)为一常染色体遗传性疾病,多在青春期发病,一般年龄15岁~25岁之间,初期全部肿瘤均为良性,数目多少不一,常密集成群,约98%患者在发病后20年~30年中发生癌变,目前公认FPC为一癌前病变,故诊断确立后应及早施行予防性结肠或大肠全切除。 对FPC的治疗应根据患者不同病变程度、肿瘤分布部位、癌变情况和年龄选用不同手术方式,以获得较好的疗效。未发生癌变且直肠下段息肉较少者,可做全结肠切除回肠直肠吻合术,手术相对简单,术后肛门功能良好,手术并发症少。本文10例未发生癌变患者中,8例做了此手术,疗效较满意。但也有人报道长期随访后发现残留直肠内的息肉易发生癌变,且时间越长,癌变机会越大。另有2例年龄较小且直肠病变较广泛,为消除癌变危险切除了直肠粘膜,行回肠肛管吻合术,该手术避免了腹壁造口,保留了肛门的功能,易被患者接受。但术后常有肠液分泌物渗出,刺激肛门周围皮肤,引起炎症及糜烂,应注意清洗局部并涂擦氧化锌软膏保护皮肤。经随访其中1例出现回肠回缩,造成肛门括约肌功能不完全,肠液渗出物增多。主要是回肠拉下段较紧张所致,术中应在保证血运的前提下,尽量使回肠拉下段松弛即可避免回肠回缩的并发症。 FPC一旦发生癌变必须做全结肠切除,累及直肠下段者应做永久性回肠造肛术。本文13例就诊时已发生癌变,作了此手术。全结肠切除去除了癌症复发的危险,但腹壁造肛也给患者带来了痛苦,特别是患者年龄较轻,常不易被接受,因此,术前应向患者介绍造肛的必要性及术后带来的困难,鼓励患者接受手术。为了延长粪便贮存时间,其中11例作了回肠侧侧吻合或三折式回肠储袋;2例将回肠直接拉出腹壁造肛,术后两者近期效果无明显差别,一年后前者优于后者,尤其作储袋手术者,大便次数明显减少。但随访2年~3年后两者效果都较好。 回肠造肛术后常有大量液态粪便自造肛口外溢,我们采用了硅胶螺旋套管直接套入回肠造肛口,使粪便流入塑料袋,有效地减少了污染,1mo~2mo后粪便逐渐变稠,便可去掉螺旋管,改用普通人造肛袋。术后良好的饮食及营养是很重要的,可采用糜类食物,便于消化吸收,有条件的患者可食用加营素。同时应注意补充液体,纠正因大量排液而造成的水电解质失衡。 家族性结肠息肉病尽管少见,但因有恶变倾向,对人们的危害较大。因此,医生应对有关患者注意家族随访及追踪观察,使更多的患者能够早期诊断,早期彻底治疗,以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