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 1996年第1期
编号:10694594
小剂量FN-α治疗HBV标志的疗效
http://www.100md.com 1996年1月15日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1996年第1期
     山西省阳泉市第三人民医院 045000

    北京军区军事医学研究所

    项目负责人
李宝玺, 045000, 山西省阳泉市第三人民医院. 收搞日期 1995-03-20 接收日期 1995-06-24

    关键词 α-干扰素; 乙型肝炎病毒

    李宝玺, 陈崇智.小剂量FN-α治疗HBV标志的疗效.新消化病学杂志,1996;4(1):57-58

    1
对象和方法 

     1.1 对象 慢性肝炎15例均系住院患者,诊断及分型标准按1984年(南宁)病毒性肝炎会议修定的临床诊断分型标准.本组15例,男10例,女5例,年龄19-40岁9例,42-48岁6例,病程6个月 1年6例,2-5年9例.
, http://www.100md.com
    1.2 方法 乙型肝炎血清标志检测HBsAg,抗-HBs,抗-HBc,HBeAg,抗-HBe用ELISA,试剂盒系北京生化免疫制剂中心提供.血清HBV-DNA检测,用斑点杂交法,32P生物探针由北京医科大学人民医院肝病研究所提供.HBV五项指标每月检测1次,血清标本分离后装安冷藏,待观察结束后,用同批号试剂药盒一次性检测,HBV-DNA治疗前后各检测1次,治疗前后作自身内对照.选用北京军区军事医学研究所生产的L-IF粗制品,每支2mlIFNα4万U.每日肌注1支,30支为1个疗程,总剂量120万U,连用3-6个疗程,用药期间观察患者的白细胞及血小板.

    2 结果 

    乙肝五项血清标志,见表1.8例治疗前后HBeAg与HBV-DNA变化比较,见表2.
, 百拇医药
    表1 乙型肝炎IFN治疗前后HBV血清标志变化
标记治 疗 前治 疗 后转化数
+-+-
HBsAg15-966
抗-HBs-152132
抗-HBc15-1500
HBeAg1231230
抗-HBe1231230

, http://www.100md.com
    表2 乙型肝炎IFN治疗前后HBeAg与HBV-DNA比较 
标记编 号治 疗 后
HBeAgHBV-DNAHBeAgHBV-DNA
1+++-
2+++-
3+++-
4++++
5++++
6--+-
7---+
8----

, 百拇医药
    3 讨论 

    自1976年国外首次报道干扰素治疗乙型肝炎已近20年[1],证实感染HBV的慢性肝炎(CHB)以其中产生内源性IFN能力下降,如给予外源性IFN α替补治疗,可能取得满意效果[2].1980年以后国内外文献提出小剂量IFN α〖WTHZ〗抗HBV的机理是启动宿主IFN系统,增加抗病蛋白的产量和兴奋免疫系统,协同抑制病毒复制[3].国外用IFN小剂量为每日百万U至数百万U,目前国内有学者主张100万U,1次/d,连用7d,休息3d为1个疗程,连用4个疗程取得满意效果,不过普遍认为IFN有使HBV在近期治疗期间血清标志物水平下降,难以清除.本文仅4万U,剂量相差甚大,治疗前后抗-HBc,HBeAg,抗-HBe,没有变化,结果见表1.
, 百拇医药
    HBV基因组中,S-1和S-2组成S区负责编码不同的亚型表面抗原决定簇,1975年巴黎国际会议将HBsAg确定为10个亚型,克隆后测序往往只差一个碱基,各亚型核苷酸序列差异,使酶切点位不同,C区编码HBcAg产病毒核壳的结构成份,前C-C区编码HBeAg前体多肽P25,如果前C区1896的G变异为A即成为终点密码(TAG),缺乏HBeAg的HBV仍能复制,HBeAg阴性患者中发现第15位密码突变是脯氨酸代替丙氨酸.有学者用PCR技术发现,单一抗-HBc阳性的慢性活动性肝炎患者中,几乎均可检出HBV-DNA,相反单一抗-HBc阳性又有HBV-DNA阴性的结果,此外分子流行病调查发现一种变异毒株,不能编码HBeAg但HBV-DNA仍能复制.本文8例采用 32P 表记生物探针用斑点杂交法,虽然治疗前5例阳性,治疗后3例转阴,但HBeAg仍是阳性,保留了其传染性和致病性;2例治疗前HBeAg,HBV-DNA均属阴性,HBV-DNA治疗后1例HBeAg阳性,1例HBV-DNA阳性.由于病毒病变异的宿主免疫方面的变化,小剂量IFN可能只影响HBV-DNA的异常复制,而成为诱导其产生变异的因素之一.由于HBV的变异,目前所用的常规检测方法的结果,常使临床医生困惑不解,而得出错误结论.

    4 参考文献

    1 候云德.干扰素及其临床应用.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223-225

    2 郭庆学,吴婉芬,刘芹,等.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干扰素水平及其诱生反应.中华传染病学杂志,1988;6(1):50-51

    3 汪俊韬.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抗病毒治疗研究的进展和评价.临床肝胆病杂志,1989;5(1):1-2,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