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 1996年第6期
编号:10694389
缺血性结肠炎17例
http://www.100md.com 1996年6月15日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1996年第6期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消化内科 北京市 100053

    项目负责人
曹涛,100053,北京市,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消化内科 收搞日期 1995-05-08 接收日期 1995-06-29

    Subject headings diarrhea enteritis bloody stool abdominal pain

    

    主题词
肠炎;腹痛;腹泻;便血

    曹涛,朱美中,张泰昌,耿喜成,张辉跃.缺血性结肠炎17例.新消化病学杂志,1996;4(6):348
, 百拇医药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1987年12月-1994年10月共收治缺血性结肠炎患者17例,男8例,女9例,年龄30-83岁,平均60.1岁,其中50岁以上者13例(76.4%).病程15?h-30d,平均7.6d.急性起病16例,腹痛17例(左下腹痛15例,下腹痛2例),腹泻16例,便血16例,发热7例,腹胀5例,晕厥1例.发病诱因:便秘5例,进大量冷食3例,长期肠痉挛性痛1例,服缩血管药1例,脱水1例,另有6例无明显诱因.有冠心病和/或高血压、动脉硬变者11例,糖尿病4例,脑血管病2例.

    1.2 检查 血WBC:(6.2-19.8)×109/L,其中>10×109/L者7例.便常规16例为血便,有8例便内有少量WBC(<10个/HP).便潜血均阳性,便培养和便找结核菌均阴性.8例做钡灌肠造影检查,4例指压征阳性,3例锯齿征阳性,1例管腔狭窄.14例做结肠镜检查,发现病变位于脾曲和降结肠9例,乙状结肠3例,脾曲和乙状结肠2例.结肠镜表现病变全部呈节段性分布,界线清楚,结肠粘膜充血水肿,点片状出血斑,散在糜烂或小溃疡,并有肠管痉挛,粘膜病理活检为炎细胞浸润,灶状出血和浅溃疡形成.
, 百拇医药
    2 结果

    本组16例诊断为缺血性结肠炎一过型,1例为狭窄型.经补液和口服潘生丁、复方丹参片和川芎嗪等治疗,症状消失1d-10d,平均2.8d.除1例狭窄型患者外,在1月内复查钡灌肠和结肠镜的患者,病变均恢复正常.

    3 讨论

    本病1963年由Boley等首先提出,1966年Marston根据其严重程度将本病分为一过型、狭窄型和坏疽型.结肠缺血性疾病的共同特征是缺氧和感染,所以临床上遇有下述情况时易诱发本病,有动脉硬化、高血压或冠心病引起心功能不全的老年人;滥用利尿剂致脱水使内脏血流量降低;长期便秘或肠管持续痉挛致肠内压增高;服用某些血管收缩药致肠系膜小动脉收缩;长期服用避孕药致血粘稠度改变等均可发生缺血性结肠炎.本组有发病诱因的老年人中,以便秘最常见.缺血性结肠炎的病变部位多位于结肠脾曲和降结肠,14例做结肠镜检查的患者,有11例病变侵及脾曲和降结肠,这是由于在解剖学上,结肠的血液供应由肠系膜上动脉、肠系膜下动脉及下腹动脉的分支边缘动脉供应,肠系膜上、露的交界点为Greffiths点,即脾曲处,乙状结肠动脉和直肠上动脉的交点为Sudeck点,在这些区域的结肠对内脏血液减少造成的缺血性损害最敏感,同时又因到脾曲的边缘动脉细小且多发育不良,也决定了缺血性结肠炎多好发于结肠脾曲和降结肠.
, http://www.100md.com
    本组50岁以后起病的患者有13例(76.4%),临床表现主要为突发腹痛、腹泻和便血三联征.钡灌肠主要有下述4种表现:指压痕征、锯齿征、管腔狭窄和囊袋形成.病程早期以指压痕征最具特异性,常在病后1-2d出现,持续48?h至数周,并多伴有节段性痉挛,本组有4例在发病后立即做钡灌肠检查均见指压痕征,另有3例锯齿征阳性,此也为早期表现,因此两征主要见于结肠脾曲和降结肠,直肠罕见,故与溃疡性结肠炎不同.本组有1例表现为管腔狭窄,此为本病后期肠壁纤维化所致,有时易误诊为好发于左半结肠的浸润型结肠癌,但缺血性肠炎所致狭窄两端呈逐渐扩大状,形成漏斗样改变,可资鉴别.由于结肠粘膜从出现水肿、痉挛到愈合或形成狭窄往往在2-3周内发生,且早期做钡灌肠检查的阳性率在90.0%以上,因此尽早做钡灌肠检查是诊断的关键.治疗除坏疽型一经确诊急需手术外,余两型均可先保守治疗,但如症状在48?h内不缓解,或出现腹膜刺激征和休克,则应立即手术., 百拇医药(曹涛 朱美中 张泰昌 耿喜成 张辉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