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 1996年第10期
编号:10694616
痘疹样胃炎内镜诊断32例
http://www.100md.com 1996年10月15日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1996年第10期
     河北省武安市医院消化内科 056300

    项目负责人
郭永超,056300,河北省武安市医院消化内科 收搞日期 1995-09-03 接收日期 1995-11-14

    
Subject headings gastritis/therapy endoscopy

    

    主题词
胃炎/诊断;内窥镜检查

    郭永超,庞栓成,孟祥书.痘疹样胃炎内镜诊断32例新消化病学杂志,1996;4(10):590-591

    
, http://www.100md.com
    1
临床资料

    在32例中,男25例,女7例;年龄20-68岁,以35-45岁居多.病灶在胃窦部26例,胃体2例,胃窦和胃体下部4例.每例病灶23-20个,呈散在密集痘疹样分布.

    2 结果

    2.1 形态特点 典型病灶是在胃粘膜上呈现不同形状的以中心凹陷为特点的隆起性病灶,凹陷处伴有白苔或凝血块或发红出血.本组将隆起病灶分为3型:①圆型隆起型:病灶呈圆形隆起,直径在5mm以内,高度不超过2mm,表面光滑,其色泽与周围粘膜相似,顶部有一小而深的凹陷,如脐窝样.凹陷处有点状白苔或暗红色凝血块.此型有19例,多为急性炎性渗出改变.②扁平隆起型:病灶呈扁平形,轻微隆起,中心凹陷部面积较大而浅,形状不规则,色发红或覆盖有灰白薄苔.③皱襞粗大型:隆起病灶发生在比较粗大的皱襞上,皱襞呈节段性粗大,顶部有凹陷,覆以白苔或色发红.此型有7例,隆起之病灶消散后,常常留有粗大的皱襞.
, http://www.100md.com
    2.2 合并症 在隆起病灶以外的胃粘膜病变除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外,还合并有胃、十二指肠溃疡(20.5%)或十二指肠球炎(18%).

    2.3 隆起病灶的病理 于隆起病灶的凹陷处及隆起处取材行病理组织检查有如下表现:①糜烂、炎细胞浸润或呈急性炎性渗出改变(14例,43%).②中度或重度慢性炎细胞浸润(14例,43%).其中伴轻度或中度不典型增生6例(19%).伴腺管增生者3例(9%).③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生4例(13.8%).

    3 讨论

    痘疹样胃炎又称疣状胃炎、慢性糜烂性胃炎、无天花疹样糜烂等.痘疹样胃炎在内镜下呈现中心凹陷的隆起,凹陷处可伴有白苔,粘膜呈暗红色,可有凝血块.病灶形状不一,主要为圆形隆起和扁平隆起,当隆起病灶位于粘膜皱襞时皱襞粗大.在同一病例的胃粘膜上,各型可混合存在.这种病变的形成,是由于糜烂引起周围粘膜的腺管和上皮的增生以及炎性浸润所致.其病因尚不清楚,有人认为可能是一种自家免疫性疾病.本病常与胃、十二指肠溃疡或十二指肠球炎合并.病灶主要分布在胃窦及胃体远端或胃体部,年轻人以胃窦部为主,高龄者以体部为主(有的作者认为随年龄的增长其分布有从幽门部向胃体部上移的倾向).
, http://www.100md.com
    本病的诊断在内镜下并不困难,而胃粘膜活检则由于取材的限制,看不到病灶的全貌,并不能做出确切诊断.但有些病例,可以根据糜烂性病变、急性炎性渗出和腺管的增生等,结合内镜所见做出诊断.从病程来看,一般认为痘疹样胃炎的隆起病灶分消失型和持续型两种,前者多在3个月内消失,后者可持续数年.上述二型仅是痘疹样胃炎胃粘膜在不同发展阶段的表现.消失型以急性渗出性炎症为主,是早期病变,如果急性炎症不易消散或反复发作则可引起以增生性病变为主的持续型.无论是消失型还是是持续型,在急性期的表现是一致的.在内镜下凹陷处呈现白苔或暗红色凝血块等急性期过后,随着糜烂的愈合,消失型可完全转为红色,凹陷可持续存在,少数病例也可消失,部分隆起病灶可成扁平隆起型.就病灶形状而言,扁平隆起型是消失型消散过程中的中间阶段,或是持续型的修复阶段.

    在本组病例中,有些病灶出现不同程度的不典型增生、萎缩性胃炎及肠化生等表现,其发生率较高,本组为27.8%.目前有作者报告在痘疹样胃炎的基础上不但可发生不典型上皮增生,且可发生癌变.我们认为有必要对本病进行前瞻性的内镜随访,以观察其病灶的演变,为临床采取更有效的药物治疗提供依据., 百拇医药(郭永超 庞栓成 孟祥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