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 1996年第10期
编号:10694628
食管异位胃粘膜内镜诊断18例
http://www.100md.com 1996年10月15日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1996年第10期
     安徽省阜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内科 236018

    项目负责人
时兰珍,236018,安徽省阜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内科 收搞日期 1995-07-26 接收日期 1995-03-08

    
Subject headings esophagus gastric mucosa endoscopy

    

    主题词
食管;胃粘膜;内窥镜检查

    时兰珍.食管异位胃粘膜内镜诊断18例.新消化病学杂志,1996;4(10):597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1990年5月-1994年6月,进行内镜检查的患者达6088例.在连续内镜检查中发现比较少见的食管异位胃粘膜18例,男12例,女6例;年龄22-62岁,平均39.2岁.所有病例均有不规则性上腹部疼痛,伴有吞咽不顺、咽感异常、胸骨后闷痛等病史,无呕血黑便史.发病7d-12年.18例患者均行食管、胃肠钡餐摄片,检查结果,11例食管炎,7例慢性胃炎.

    1.2 内镜检查 18例患者的病灶均为不规则粘膜暗红色或深红色,酷似胃粘膜样斑块,表面尚光滑.分布在食管各段各壁,与正常食管粘膜有明显界线.病灶直径为0.2-2.5cm,也可为点状、片状、条索状,个别病例也可能是节段性食管四壁均有粘膜暗红或深红区域.应用内镜,仔细观察清晰可见.单病灶7例,2个病灶4例,3个以上病灶7例.发病部位,距门齿26-32cm处2例;距门齿28-36cm处3例;距门齿34-39cm处6例;距门齿38-40cm处7例.

    1.3 病理诊断 18例患者均为病理证实.其中胃体腺型7例,幽门腺型6例,胃体窦交界腺型3例,伴炎细胞浸润.呈萎缩性胃炎改变2例.

    2 讨论

    内镜检查是诊断本病的主要手段,为提高检出率,笔者认为在退镜至贲门上方时,镜身应缓慢并停留片刻注气注水,同时嘱患者作连续吞咽动作,使食管扩张,在此瞬间仔细注意观察食管各段粘膜改变.本病报道尚少.食管异位胃粘膜是否属于癌前病变或与早期食管癌有关,有待追踪复查内镜及活组织检查.Jabbari等于1985年发现内镜检出率达3.8%;Schmidt于1805年首次报道,儿童尸检发现率达4.5%.1988年据方国存等有关文献报道检出率0.34%.本组检出率0.3%,远低于国外报道.原因可能是国内发病率较低,但也不能忽略内镜医师缺乏对本病的认识.据有关文献报道,认为本病为一种先天性病变,在胚胎初期食管粘膜由柱状上皮所覆盖,后来被复层鳞状上皮所取代.当食管内有少数柱状上皮被遗留时,就会发展成岛状异位胃粘膜斑.它可终生存在,粘膜斑内含有壁细胞和主细胞为主的胃上皮组织,可分泌HCl.所以大部分患者均有胸骨后闷痛、吞咽不顺、咽感异常等症状.过去对本病认识不足,故建议对有以上症状者一律行内镜检查及活组织检查.,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