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内分泌科 > 黄瘤
编号:10694843
胃粘膜黄色瘤112例
http://www.100md.com 1997年4月15日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1997年第4期
     江苏省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 213003项目负责人 张晓明,江苏省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 213003收搞日期 1996-07-22 接收日期 1996-08-29

    Subject headings Stomach diseases/pathology Xanthomatosis/pathology Gastric mucosa/pathology

    主题词 胃疾病/病理学 黄瘤病/病理学 胃粘膜/病理学

    张晓明, 郑春大. 胃粘膜黄色瘤112例. 新消化病学杂志, 1997;5(4):255

    胃粘膜黄色瘤临床上并不少见,文献报道在0.18%~4%之间,我院近5年来在17 290例内镜检查中发现112例(0.6%),现报道如下.
, 百拇医药
    1 临床资料本组病例男57例,女55例,年龄21岁~78岁, 其中40岁以上者78例(69.6%),均有不 同程度的上消化道不适症状,包括上腹部不适,腹胀、腹痛、厌食、反酸、嗳气、恶心、呕 吐以及黑便等.

    2 结果

    2.1 内镜检查
黄色瘤直径1mm~6mm大小,多数在2mm~3mm.发生部位:贲门2例,胃底1例,胃角15例,胃窦部81例,幽门口2例.其中单发102例,多发10例.黄色瘤同时伴发浅表性胃炎37例,萎缩性胃炎24例,浅表-萎缩性胃炎49例,残胃炎2例,息肉2例,胃溃疡3例,胃癌5例,球部溃疡2例.

    2.2 病理检查 胃粘膜浅表固有层内见聚集较多泡沫细胞,呈团块状分布,胞浆丰富,核小,位于中央或稍偏一侧,并有不同程度的淋巴细胞浸润.51例伴有肠上皮化生(46%).其中萎缩性胃炎伴肠化35例(69%).
, 百拇医药
    2.3 治疗及预后 黄色瘤一般无需特殊治疗,大部分人我们通过活检钳均可一次性去除.直径较大的可分部位分次去除,也可用微波烧灼去除,同时积极治疗伴发病.本组有21例1个月~6个月后复查内镜,4例复发(19%),且多在3个月后复查发现,复发者都为萎缩或肠化生者,说明伴有胃粘膜萎缩性或肠化者的黄色瘤随着时间的延长易于复发.

    3 讨论黄色瘤可发生于全消化道,但以胃黄色瘤多见,本病可见于任何年龄,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本组病例40岁以上78例(69.6%).文献报道男性多于女性,本组男女之比基本相等.本病确切病因尚不清楚,但目前认为与下列因素有关:①胃粘膜损伤:当组织局灶性破坏或修复时,残留的许多含脂细胞碎片被吞噬细胞摄取,最终形成泡沫细胞.而泡沫细胞正是黄色瘤重要的组织病理基础,故认为粘膜损伤是其主要致病因素.本组112例均伴有胃炎,其中浅表萎缩、萎缩性胃炎73例(65%),说明本病的发生与胃的慢性炎症,尤其是慢性萎缩性胃炎密切相关.②胃粘膜损伤影响脂质转运,使脂类在细胞内堆积,并形成脂类结晶.光镜下,不仅能在组织细胞中见到含脂质的空泡,而且可在浆细胞和平滑肌细胞中见到,说明在病灶局部有脂质代谢障碍.③胃粘膜肠上皮化生,本组51例伴有肠化(46%).文献报道伴发肠化的患者本病发生率为无肠化者的3倍[1],说明本病的发生与胃粘膜肠化有一定的关系.本病临床症状无特异性,主要依据内镜检查,并有赖活组织病理检查确诊.本组112例均有上腹部不适症状及不同程度的胃,十二指肠伴发病.故上腹部症状与黄色瘤有无直接关系,目前尚难定论.本病可发生在胃的任何部位,但胃窦部的发生率最高.本组占72%,可能与不分泌酸的幽门区具有吸收功能,因而脂质物质在该区增加有关[2].Domellof L等认为本病为一种持久性良性损害.但我们发现本病大多伴有胃粘膜萎缩及肠上皮化生,有人指出化生的上皮缺乏乳糜管,无法转运吸收的脂质,可能致癌[3].本组有5例伴发癌变,故认为本病可能也是胃癌诱发因素之一,应引起重视,加以随访,以便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4 参考文献1 万军,张子其.胃肠粘膜黄色瘤.中国实用内科杂志,1994;14(1):41-42

    2 林家壁,吴钦穗,徐玲彦,等.胃黄色瘤(附45例临床病理分析).中国肿瘤临床,1994;21(1):58

    3 马继红,杨立勇.与胃癌并存的胃黄色瘤11例报告.实用肿瘤学杂志,1995;9(3):29-30, http://www.100md.com(张晓明 郑春大)


    参见: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内分泌科 > 黄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