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 1997年第7期
编号:10694972
抗精神病药致胃出血9例
http://www.100md.com 1997年7月15日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1997年第7期
     1四川省绵阳市精神卫生中心 621000

    四川省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 2消化内科 3外科

    项目负责人 周娅,四川省绵阳市精神卫生中心 621000收搞日期 1996-11-17 接受日期 1997-02-03

    Subject headings Gastrointestinal hemorrhage/chemical induced; Antipsychotic agents

    主题词 胃肠出血/化学诱导 抗精神病药

    周娅,赵文健,王楚安.抗精神病药致胃出血9例.新消化病学杂志,1997;5(7):465
, 百拇医药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全部病例均为住院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其中男4例,女5例;年龄22岁~52岁,平均36. 8岁.精神病程30d~19年,平均7.5年.既往除4例有胃病史外,余均无药物过敏、消化道 出血及其它病史.

    1.2 方法 急性胃出血发生于第1次住院治疗者中4例,第2次、第3次各1例,第6次3例.出血时服用抗精 神病药物种类为:氯氮平、氯丙嗪、舒必利、安定、异丙嗪、氟哌啶醇.其中2例应用单一抗 精神病药治疗,6例为2种药物联用,1例为3种药物联用.出血时每日的药物剂量为:氯氮平100mg~375mg,平均271mg(6例,66%).氯丙嗪100mg~500mg,平均312.5mg(4 例,44%).舒必利0.6g(2例,22%).安定5mg~10mg,异丙嗪25mg,50mg各1例.氟哌啶醇10mg1例.出血时间发生在口服用药后3d~566d,平均100d.
, 百拇医药
    2 结果

    2.1 临床特征
本组9例均呈急性发病,5例(56%)早期有上腹不适或疼痛、反酸、腹胀、呕吐等先兆症状,4例(44%)无症状.发病后,均先有呕吐咖啡色液,后有黑便和不同程度贫血.4例呕血后有头昏、乏力、嗜睡、心悸、晕厥等表现.部分病例上腹有轻压痛.5例呕血发生后无任何不适.轻度出血6例(67%),中度1例(11%),重度2例(22%).休克2例.

    2.2 特殊检查 有5例分别于呕血后174,23,7,6,4d作纤维内镜检查,见程度不一的溃疡面或胃粘膜 糜烂、出血点.常规取胃粘膜送病理检查,结果诊断:慢性胃溃疡2例,浅表糜烂性胃炎,重度浅表性胃炎,轻度萎缩性胃炎各1例.有1例于呕血后15d作X线钡餐胃肠摄片检查上消化道未见异常.

    2.3 治疗和转归 及时停用或减少抗精神病药物用量,补液,应用西咪替丁静滴或口服,应用胃粘膜保护剂硫糖铝口服.2例给予输血治疗,1例因出血后应用激素致内科治疗疗效欠 佳转外科手术,1例因并发症死亡,余均治愈.
, http://www.100md.com
    3 讨论本文报道的全部病例,呕血、黑便和上腹疼痛都突然发生在口服抗精神病药治疗精神 疾病时,其中5例(56%)患者呕血前无上消化道疾病及引致上消化道出血的其他病史和诱因,故临床诊断抗精神病药致胃出血无疑.本组 经内镜及胃粘膜病理检查的病例均有程度不一的粘膜损害病灶存在,提示口服抗精神病药治疗精神病期间发生的胃出血患者存在有胃粘膜损伤这一病理学基础.这种粘膜损伤是 原发性还是继发性,有待进一步探讨.吩噻嗪类抗精神病药异丙嗪与临床常见引致上消化道出血的非甾体类抗炎药物一样,都是诱发急性胃粘膜病变的药物之一[1].笔者认为,作为化学结构基本相同,并同为吩噻嗪类的抗精神病药也可引致急性胃粘膜病变而在临床上表现为上消化道出血.现已证实. 多巴胺受体拮抗剂可致胃及胃液中多巴胺含量下降而造成胃粘膜损伤[2].那么,作为多巴胺受体拮抗剂的抗精神病药在临床应用中也就可能会引致胃粘膜损伤的临床表现发生.据此,我们认为:抗精神病药可以作为诱因引致上消化道出血.这种出血可发生在原有慢性 胃炎的基础上,也可发生在没有慢性胃炎时.其致出血的机制为:①作为多巴胺受体拮抗剂 的抗精神病药可致胃及胃液中多巴胺含量下降而造成胃粘膜损伤;②精神分裂症患者可能存在有凝血机制障碍[3];③吩噻嗪类抗精神病药可诱发急性胃粘膜病变;④抗精神病药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作用及α-肾上腺受体阻断作用,可使胃粘膜血管收缩致粘膜缺血,能量代谢降低,最终因粘膜细胞缺血缺氧而发生浅表糜烂.

    4 参考文献1 张锦坤,陆廉贞.内科讲座(4).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1:228

    2 胡家露,蔡学君.消化性溃疡的粘膜保护剂治疗.实用内科杂志,1993;13(7):398

    3 肖彬,谢艳云.精神分裂症病人出、凝血时间与正常人的比较.四川精神卫生,1994;7(2):98,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