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 1997年第11期
编号:10695178
Dieulafoy溃疡致消化道出血3例
http://www.100md.com 1997年11月15日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1997年第11期
     海军414医院普外科 江苏省南京市 210015

    主题词 消化性溃疡出血/病因学; 胃粘膜/血液供给; 血管/畸形

    中国图书资料分类号 R573.1

    1 病例报告

    例1 男,62岁. 因间歇性黑便伴贫血、消瘦3个月入院. 消化道钡剂造影及内窥镜拟诊贲门癌. 术后病理报告为胃粘膜下血管畸形.

    例2 男,47岁. 饮酒后突然呕吐鲜血急诊入院. 于出血后6d内窥镜发现贲门下胃后壁粘膜有一直径0.6cm红色肉芽组织样隆起,疑诊早癌. 取活检时致喷射状出血而中转手术. 术后病理报告为胃粘膜下横径动脉出血.

    例3 男,62岁. 无诱因中上腹痛伴黑便、休克1d入院. 20d前曾有类似发病. 急诊内窥镜检查及剖腹探查,未能发现可疑病灶. 术中内窥镜检查:距十二指肠悬韧带1.5cm处,系膜对应面肠壁一出血灶(0.3cm出血点). 术后病理报告:空肠粘膜下血管畸形(符合横径动脉出血).

    2 讨论

    胃肠道粘膜下横径动脉出血,系一种先天性粘膜下血管畸形. 本病因表现为粘膜下动静脉畸形、浅表溃疡、粘膜下横径动脉出血,故目前倾向称为Dieulafoy溃疡(杜氏病). 本病少见,在palmer报告的1500例上消化道出血中,仅占0.2%;国内自1985年以来报告不足10例. 本病的病理特征为进入粘膜下的血管为肌性动脉,病变血管口径持续不减小,伴小静脉扩张,粘膜糜烂. 病灶主要发生在胃(80%见于贲门下6cm内胃壁);亦可见于空肠内(例3). 好发于中老年,男性居多. 其出血机理认为与血管异形走向有关,而饮酒可能为诱因(例2). 本病无特异症状,突发性致命性消化道出血为其主要特征. X线无特异表现,易被误诊为癌. 内镜下特点:病变部位粘膜高低不平或呈红色肉芽组织样隆起,中央凹陷,且伴粘膜表面糜烂或坏死,酷似胃癌(例1,2);粘膜局灶糜烂、浅溃疡(<1cm)呈孤立性;可见小血管突出正常粘膜表面或有裸露血管出血,呈喷射状出血或沿胃肠壁漫溢状出血(例2,3). 内窥镜检查对本病的诊断率为75%,但粘膜活检并不能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轻易或盲目取粘膜活检有可能发生难控性消化道大出血(例2). 术中内窥镜检查对本病有特殊诊断价值,且在强光源下有利于微小、隐匿型粘膜下病变的发现(例3),避免漏诊. 本病具有特定部位和病理特征,选择性动脉造影对本病的诊断率仅为20%~30%;确诊主要依赖于组织学检查.(收稿 1997-03-12), 百拇医药(陈宏志 唐云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