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国医治未病
中华医学会南京分会 江苏省南京市 210008
Subject headings before sickness/zhongyiyao liaofa
主题词 未病/中医药疗法
中国图书资料分类号 R228
经云:“……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不亦晚乎!”[1]、“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 祖国医学历来就重视“治未病”,是世界上最早论述防病的医学体系. 本文试作概述.
1 重视摄生
, 百拇医药
中医对摄生之论述极为详细,除了钱响泉的《保身必览》、邹铉的《寿亲见 养老新书》以及吴泽云的《养生保命录》等专著外,主要的还散在于大量的医药著作中,是辨证论治的重要内容.
《内经》云:“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长有天命.”. 主攻派张子和更提倡“养生当用食补,治病当论药攻”[2]. 说明药物攻邪需赖饮食营养,防病延年更需饮食补益. 然而若饮食不节,则反害五脏,其首疾在脾胃. 李东垣研究和发扬了《内经》的脾胃理论,对“胃气”在防病中地位十分重视,他说:“若胃气一虚,无所禀受,则四脏经络皆病,况脾全借胃土平和,则有所受而生荣,周身四脏皆旺,……外邪不能侮也”[3]. 若“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余如:“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膏梁之变,足生大疔”等,说明饮食在防病致病中的重要性,不一而足.
, 百拇医药
体格锻练是增强脏腑功能,抗邪防病的最好方法. 经云:“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华佗说:“动摇则骨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终不朽也”[4]. 他以虎鹿熊猿鸟五形动作,设计了“五禽戏”. 高式国氏图文并茂地介绍了它的动作要领,并本华佗歌词原意云:“虎坐窥威爪跳狂,鹿挺翻摇探回狼,熊自蹲立撼拔扌重,鸟式立行飞翔滚,五禽勤戏体康强”[5]. 此外,古人经过反复实践,提倡以“导引”(呼吸),意守丹田为主的气功法强身益寿. 按照脏象学说的观点,气功与心肺肾等脏器密切相关. 心主神,肺主气,肾藏精,而气功尤其重视“真精”的调摄,也就是使阴阳保持相对平衡. 古今的实践证实了这一论述. 此外,体格锻练必须因人而行,孙思邈在“养性”中说:“养性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疲及强所不能堪耳”[6].
适应和改造四时自然亦是防病之本. 《素问》“阴阳四时者,……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荷疾不起”,《灵枢》:“智者之养生也,必须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恕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 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 诸此之述,有纲有目,有理有法,甚为具体. 丹溪宗《内经》“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之摄生法则,在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最后概述道:“故宜夜卧早起于发陈之春,早起夜卧于蕃秀之夏,以之缓形无恕而遂其志,以之食凉食寒而养其阳,圣人春夏治未病者如此;与鸡俱与容平之秋,必待日光于闭藏之冬,以之敛神匿志而私其意,以之食温食热而养其阴,圣人秋冬治未病者如此[7]. 祖国医学从七情与内脏的关系上论述防病的内容还很多,不赘述.
, 百拇医药
2 临床概论
中医防病之临床,历代医家各尽其详,造诣颇深. 笔者仅能略举几例.
经云,对五疫之至而又不相染易者,是因“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巢源》说:“伤寒之病,但人有触冒寒毒之气生病者,此则不染着他人. 若因岁时不和,温凉失节,人感其乖戾之气而发病者,此则多相染易,故须予服药及为方法以防之[8]”. 巢元方不但指出了人体感受乖戾之气不发病与发病的因素,以及易染他人的特性,同时提出服药或用消毒法进行预防,这在今天仍然是积极的.
《妇人大全良方》是宋代陈自明的巨著. 关于孕妇保健,陈自明说:“阴阳平均,气质完备,咸其自尔. 然而奇偶异数,有衍有耗,刚柔异用,或强或赢,血荣气卫,不能逃于消息盈虚之理,则禀质之处,讵可一般论耶. 是以附赘垂疣,骈拇枝指,侏儒跛蹩,形气所赋有如此者,疮疡臃肿,瘦瘠疲瘵,气形之病有如此者,……保卫辅翼,固有道矣”[9],就是说,孕妇阴阳气血处在动态平衡之中,妊娠之体和胎儿孕育自然正常;若阴阳偏盛偏衰,“有衍有耗,刚柔异用,或强或赢”,失去平衡,血荣气卫因此盈虚. 而胎儿因禀赋异常,可以出现各种解剖或生理上的“气形之病”. 陈自明还继此文之后,又从其它方面阐述孕妇“作劳不妄,而气血从之,皆所以保摄妊娠,使诸邪不得干焉”.随着医药 科技的发展,影响孕妇及胎儿阴阳失调的因素也多,而中医安胎方药既多,又与 辨证相适应. 所以,就现代医学观点而言,这些理论,对于今天在妇幼保健中仍具有指导意义.
, 百拇医药
在儿科保健中,《巢源·养小儿候》云:“天和暖无风之时,令母将儿抱日中嬉戏,数见风日,则血凝气刚,肌肉硬密,堪耐风寒,不致疾病”[10]. 其含义包括了皮肤中维生素D3的前体,7-脱氢胆固醇经阳光照射变成D3,从而促进体内钙磷代谢的机制. 此外,巢氏在论述牙病诸候时,告诫人们:“食毕,当漱口数过,不尔使人病龋齿”[11]. 这些理论虽简单,但在当时的条件下,不经过长期的实践观察和研究,是不可能作出的.
用免疫增强机体抗病力,是现代医学发展的最新成就之一. 我国早在唐宋时期就出现了种人痘苗. 据董柏龄《牛痘新书》在“种痘源流”中记载:“考上世无种痘诸经,自唐开之间,江南赵氏始传鼻苗之法”[12],并在其“原痘论”中云:“惟引牛痘之浆,自皮毛肌肉,直达筋骨……,而毒可尽出. 是以能明天痘之本原者,方能悟牛痘之妙用”.又如《肘后备急方》中,治狂犬病方中说:“疗犭制犬咬人方,乃杀所咬犬取脑敷之,后不复发”[13]等等. 说明我国很早就知道用简单的免疫方法防治疾病.
, 百拇医药
我国针炙,历史悠久,盛名于世. 针炙防病早就载于《内经》. 如针刺防疟,《素问》云:“刺疟者,必先问其病之所先发者,先刺之”. 赵献可在其《医贯》中进一步说:“凡疟将发之时,与正发之际,慎勿施治,……当病未发二、三日前,迎而夺之可也”[14]. 《扁鹊心书·须识扶阳》云:“人于无病时,常炙关元、气海、命关、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年寿矣”[15]. 从现代研究的许多报告证实了其
科学性.
3 方药举例
方药防病虽非首选,然中药防病仍不失辨证大法. 中医载有延年益寿方药的著作很多. 仅以宋代《太平圣惠方》为例,该书第二卷在“分三品药及反恶”节,将中药分为上、中、下三品. “上药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欲轻身益气,不老延年者,…….”[16].方卷第九十四和第九十八,将肥地黄、肉苁蓉、补骨脂、天门冬、灵芝、首乌等上品辨证组成“神仙方”和“补益方”共291首,其功用在“延年益寿”、“返老轻身”、“利五脏、坚筋骨”以及“益肌肤、悦泽色”等, 而且与治病方药一样,对药物炮制、用法、适应和禁忌等均作说明. 现代不少药厂对其作了研究,取精华、弃糟粕,发掘了不少保健秘方. 在14首“真人绝粒长生方”中,著作谓本方“……久服令人轻健,……服之百日,与天地齐毕”,“与天地齐毕”是喻长寿.
, 百拇医药
《灵枢》云:“凡五人者,其态不同,其筋骨气血各不等”,补益必须辨证,否则“气增而久,夭之由也”.
4 防病传变
中医“治未病”的另一大含义是“已病防变”. 经云:“故病久则传化, 上下不并,良医弗为”. 说明久病传变,上下不通,阴阳否隔,即使良医也无能为力. 当然对急暴病证传变者尤然. 因此《内经》又指出:“凡诊者,必知终始,有(又)知余绪,……”[17]. 就是说,凡是医者,对于病证,必须既知其发病全过程,又知其预后.
张仲景《伤寒论》用三阴与三阳六经及其所属脏腑和经络学说,将疾病传变规律具体化. 他既阐明各经传变的各种预兆,又有相应防传截断之方,其理法方药堪称严谨. 仲景在论述少阳之半表半里证,就是一个显例. 他不但阐述了小柴胡汤的典型证候(98和99),而且对其不典型证候,包括是否传变,也作了鉴别(如101和232). 在治疗上,“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103),就寓有防寒邪全传入里之虞. 又如,对阳明 腑证之“目中不了了,睛不和”(254)、“发热汗多”(255)以及“发汗不解,腹满痛”(256),仲景呼吁宜大承气汤“急下之”. 其旨并非独治痞满燥实,而是从整体出发,防止阳盛伤阴. 而《金匮》:“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是从脏腑论述防传之要. 类例颇多.
, 百拇医药
叶天士《温热论》以卫气营血为中心,提出温病传变规律的辨证纲领. “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就是一例典型防传警句. 对三焦辨证,叶氏强调,对肾水素亏,病虽未及下焦,但在处方时,甘寒之中加入咸寒之品“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是防温邪逆传或促其顺传的具体例子.
总之,中医防病学的内容极为丰富,从基础理论到临床各科,均有独到之处. 这对于发展中医和中西医结合,乃至对西医的发展是应该深入研究和发扬的.
5 参考文献
1 黄帝内经素问. 第1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14
2 张子和. 儒门事亲见. 卷二. 上海:上海卫生出版社,1958:26
3 李东垣. 脾胃论. 卷下. 线装本.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6
, 百拇医药
4 范晔. 后汉书. (出版地):中华书局,2739:1973
5 高式国. 五禽之戏. 线装本. 光绪乙西孟夏月刊:4
6 孙思邈. 备急千金要方. 卷二十七.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5:478
7 朱震亨. 丹溪心法. 第1版.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5
8 巢元方. 诸病源候论. 卷八.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9:52
9 陈自明著. 薛己校注. 校注妇人良方. 第1版. 上海:上海卫生出版社,1958:280-281
10 巢元方. 诸病源候论. 卷四十五.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9:239
, 百拇医药
11 巢元方. 诸病源候论. 卷二十九.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9:156
12 董柏龄. 牛痘新书. 线装本. 光诸乙酉孟夏月刊:1-3
13 葛洪. 葛洪肘后备急方. 上海:商务印书馆,1955:212
14 赵氏医贯.卷六. 线装本. 上海:上海大德书局:16-17
15 王琢崖合订. 医林指月. 线装本. 上海:上海图书集成印书局,光绪二十二年:1
16 王怀隐. 太平圣惠方. 卷二.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8:32
17 黄帝内经素问. 第1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556(收稿 1997-05-29), http://www.100md.com(丁大洪)
Subject headings before sickness/zhongyiyao liaofa
主题词 未病/中医药疗法
中国图书资料分类号 R228
经云:“……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不亦晚乎!”[1]、“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 祖国医学历来就重视“治未病”,是世界上最早论述防病的医学体系. 本文试作概述.
1 重视摄生
, 百拇医药
中医对摄生之论述极为详细,除了钱响泉的《保身必览》、邹铉的《寿亲见 养老新书》以及吴泽云的《养生保命录》等专著外,主要的还散在于大量的医药著作中,是辨证论治的重要内容.
《内经》云:“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长有天命.”. 主攻派张子和更提倡“养生当用食补,治病当论药攻”[2]. 说明药物攻邪需赖饮食营养,防病延年更需饮食补益. 然而若饮食不节,则反害五脏,其首疾在脾胃. 李东垣研究和发扬了《内经》的脾胃理论,对“胃气”在防病中地位十分重视,他说:“若胃气一虚,无所禀受,则四脏经络皆病,况脾全借胃土平和,则有所受而生荣,周身四脏皆旺,……外邪不能侮也”[3]. 若“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余如:“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膏梁之变,足生大疔”等,说明饮食在防病致病中的重要性,不一而足.
, 百拇医药
体格锻练是增强脏腑功能,抗邪防病的最好方法. 经云:“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华佗说:“动摇则骨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终不朽也”[4]. 他以虎鹿熊猿鸟五形动作,设计了“五禽戏”. 高式国氏图文并茂地介绍了它的动作要领,并本华佗歌词原意云:“虎坐窥威爪跳狂,鹿挺翻摇探回狼,熊自蹲立撼拔扌重,鸟式立行飞翔滚,五禽勤戏体康强”[5]. 此外,古人经过反复实践,提倡以“导引”(呼吸),意守丹田为主的气功法强身益寿. 按照脏象学说的观点,气功与心肺肾等脏器密切相关. 心主神,肺主气,肾藏精,而气功尤其重视“真精”的调摄,也就是使阴阳保持相对平衡. 古今的实践证实了这一论述. 此外,体格锻练必须因人而行,孙思邈在“养性”中说:“养性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疲及强所不能堪耳”[6].
适应和改造四时自然亦是防病之本. 《素问》“阴阳四时者,……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荷疾不起”,《灵枢》:“智者之养生也,必须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恕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 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 诸此之述,有纲有目,有理有法,甚为具体. 丹溪宗《内经》“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之摄生法则,在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最后概述道:“故宜夜卧早起于发陈之春,早起夜卧于蕃秀之夏,以之缓形无恕而遂其志,以之食凉食寒而养其阳,圣人春夏治未病者如此;与鸡俱与容平之秋,必待日光于闭藏之冬,以之敛神匿志而私其意,以之食温食热而养其阴,圣人秋冬治未病者如此[7]. 祖国医学从七情与内脏的关系上论述防病的内容还很多,不赘述.
, 百拇医药
2 临床概论
中医防病之临床,历代医家各尽其详,造诣颇深. 笔者仅能略举几例.
经云,对五疫之至而又不相染易者,是因“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巢源》说:“伤寒之病,但人有触冒寒毒之气生病者,此则不染着他人. 若因岁时不和,温凉失节,人感其乖戾之气而发病者,此则多相染易,故须予服药及为方法以防之[8]”. 巢元方不但指出了人体感受乖戾之气不发病与发病的因素,以及易染他人的特性,同时提出服药或用消毒法进行预防,这在今天仍然是积极的.
《妇人大全良方》是宋代陈自明的巨著. 关于孕妇保健,陈自明说:“阴阳平均,气质完备,咸其自尔. 然而奇偶异数,有衍有耗,刚柔异用,或强或赢,血荣气卫,不能逃于消息盈虚之理,则禀质之处,讵可一般论耶. 是以附赘垂疣,骈拇枝指,侏儒跛蹩,形气所赋有如此者,疮疡臃肿,瘦瘠疲瘵,气形之病有如此者,……保卫辅翼,固有道矣”[9],就是说,孕妇阴阳气血处在动态平衡之中,妊娠之体和胎儿孕育自然正常;若阴阳偏盛偏衰,“有衍有耗,刚柔异用,或强或赢”,失去平衡,血荣气卫因此盈虚. 而胎儿因禀赋异常,可以出现各种解剖或生理上的“气形之病”. 陈自明还继此文之后,又从其它方面阐述孕妇“作劳不妄,而气血从之,皆所以保摄妊娠,使诸邪不得干焉”.随着医药 科技的发展,影响孕妇及胎儿阴阳失调的因素也多,而中医安胎方药既多,又与 辨证相适应. 所以,就现代医学观点而言,这些理论,对于今天在妇幼保健中仍具有指导意义.
, 百拇医药
在儿科保健中,《巢源·养小儿候》云:“天和暖无风之时,令母将儿抱日中嬉戏,数见风日,则血凝气刚,肌肉硬密,堪耐风寒,不致疾病”[10]. 其含义包括了皮肤中维生素D3的前体,7-脱氢胆固醇经阳光照射变成D3,从而促进体内钙磷代谢的机制. 此外,巢氏在论述牙病诸候时,告诫人们:“食毕,当漱口数过,不尔使人病龋齿”[11]. 这些理论虽简单,但在当时的条件下,不经过长期的实践观察和研究,是不可能作出的.
用免疫增强机体抗病力,是现代医学发展的最新成就之一. 我国早在唐宋时期就出现了种人痘苗. 据董柏龄《牛痘新书》在“种痘源流”中记载:“考上世无种痘诸经,自唐开之间,江南赵氏始传鼻苗之法”[12],并在其“原痘论”中云:“惟引牛痘之浆,自皮毛肌肉,直达筋骨……,而毒可尽出. 是以能明天痘之本原者,方能悟牛痘之妙用”.又如《肘后备急方》中,治狂犬病方中说:“疗犭制犬咬人方,乃杀所咬犬取脑敷之,后不复发”[13]等等. 说明我国很早就知道用简单的免疫方法防治疾病.
, 百拇医药
我国针炙,历史悠久,盛名于世. 针炙防病早就载于《内经》. 如针刺防疟,《素问》云:“刺疟者,必先问其病之所先发者,先刺之”. 赵献可在其《医贯》中进一步说:“凡疟将发之时,与正发之际,慎勿施治,……当病未发二、三日前,迎而夺之可也”[14]. 《扁鹊心书·须识扶阳》云:“人于无病时,常炙关元、气海、命关、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年寿矣”[15]. 从现代研究的许多报告证实了其
科学性.
3 方药举例
方药防病虽非首选,然中药防病仍不失辨证大法. 中医载有延年益寿方药的著作很多. 仅以宋代《太平圣惠方》为例,该书第二卷在“分三品药及反恶”节,将中药分为上、中、下三品. “上药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欲轻身益气,不老延年者,…….”[16].方卷第九十四和第九十八,将肥地黄、肉苁蓉、补骨脂、天门冬、灵芝、首乌等上品辨证组成“神仙方”和“补益方”共291首,其功用在“延年益寿”、“返老轻身”、“利五脏、坚筋骨”以及“益肌肤、悦泽色”等, 而且与治病方药一样,对药物炮制、用法、适应和禁忌等均作说明. 现代不少药厂对其作了研究,取精华、弃糟粕,发掘了不少保健秘方. 在14首“真人绝粒长生方”中,著作谓本方“……久服令人轻健,……服之百日,与天地齐毕”,“与天地齐毕”是喻长寿.
, 百拇医药
《灵枢》云:“凡五人者,其态不同,其筋骨气血各不等”,补益必须辨证,否则“气增而久,夭之由也”.
4 防病传变
中医“治未病”的另一大含义是“已病防变”. 经云:“故病久则传化, 上下不并,良医弗为”. 说明久病传变,上下不通,阴阳否隔,即使良医也无能为力. 当然对急暴病证传变者尤然. 因此《内经》又指出:“凡诊者,必知终始,有(又)知余绪,……”[17]. 就是说,凡是医者,对于病证,必须既知其发病全过程,又知其预后.
张仲景《伤寒论》用三阴与三阳六经及其所属脏腑和经络学说,将疾病传变规律具体化. 他既阐明各经传变的各种预兆,又有相应防传截断之方,其理法方药堪称严谨. 仲景在论述少阳之半表半里证,就是一个显例. 他不但阐述了小柴胡汤的典型证候(98和99),而且对其不典型证候,包括是否传变,也作了鉴别(如101和232). 在治疗上,“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103),就寓有防寒邪全传入里之虞. 又如,对阳明 腑证之“目中不了了,睛不和”(254)、“发热汗多”(255)以及“发汗不解,腹满痛”(256),仲景呼吁宜大承气汤“急下之”. 其旨并非独治痞满燥实,而是从整体出发,防止阳盛伤阴. 而《金匮》:“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是从脏腑论述防传之要. 类例颇多.
, 百拇医药
叶天士《温热论》以卫气营血为中心,提出温病传变规律的辨证纲领. “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就是一例典型防传警句. 对三焦辨证,叶氏强调,对肾水素亏,病虽未及下焦,但在处方时,甘寒之中加入咸寒之品“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是防温邪逆传或促其顺传的具体例子.
总之,中医防病学的内容极为丰富,从基础理论到临床各科,均有独到之处. 这对于发展中医和中西医结合,乃至对西医的发展是应该深入研究和发扬的.
5 参考文献
1 黄帝内经素问. 第1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14
2 张子和. 儒门事亲见. 卷二. 上海:上海卫生出版社,1958:26
3 李东垣. 脾胃论. 卷下. 线装本.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6
, 百拇医药
4 范晔. 后汉书. (出版地):中华书局,2739:1973
5 高式国. 五禽之戏. 线装本. 光绪乙西孟夏月刊:4
6 孙思邈. 备急千金要方. 卷二十七.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5:478
7 朱震亨. 丹溪心法. 第1版.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5
8 巢元方. 诸病源候论. 卷八.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9:52
9 陈自明著. 薛己校注. 校注妇人良方. 第1版. 上海:上海卫生出版社,1958:280-281
10 巢元方. 诸病源候论. 卷四十五.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9:239
, 百拇医药
11 巢元方. 诸病源候论. 卷二十九.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9:156
12 董柏龄. 牛痘新书. 线装本. 光诸乙酉孟夏月刊:1-3
13 葛洪. 葛洪肘后备急方. 上海:商务印书馆,1955:212
14 赵氏医贯.卷六. 线装本. 上海:上海大德书局:16-17
15 王琢崖合订. 医林指月. 线装本. 上海:上海图书集成印书局,光绪二十二年:1
16 王怀隐. 太平圣惠方. 卷二.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8:32
17 黄帝内经素问. 第1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556(收稿 1997-05-29), http://www.100md.com(丁大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