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肝癌的MRI表现
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放射科 重庆市 400037
项目负责人 张冬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放射科 重庆市 400037
收稿日期 1999-03-06 接收日期 1999-04-22
Subject headings liver neoplasms/diagnosis; carcinoma, hepatocellular/diagnosis;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主题词 肝肿瘤/诊断;癌,肝细胞/诊断;磁共振成像
, http://www.100md.com
肝细胞癌(HCC)占肝脏原发恶性肿瘤的80%以上[1]. MRI具有很高的组织分辨率、多参数、多方位成像等特点,成为继CT之后的又一有效而无创伤性的肝癌检查诊断方法,我们收集30例经证实的HCC患者的MRI资料,采用双盲法进行前瞻性回顾分析,旨在探讨MRI对肝癌的诊断
价值.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收集1996-11/1998-08我院行MRI检查诊断为肝癌的患者30例. 男28例,女2例. 年龄33岁~75岁. 平均52岁. 25例有乙型肝炎病史,AFP阳性者20例. 全部病例均经手术或活检病理证实. 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纳差(20例),肝区不适(18例)、疼痛(25例). 体征主要是肝大、肝区叩击痛.
, 百拇医药
1.2 方法 应用美国GE公司0.5T Signa Contour超导型磁共振成像系统. 常规SE序列T1WI和FSE T2WI双回波成像技术. 轴位T1WITR/TE=500~600/20~30ms,T2WITR/TE=1800-2000/20,80ms. (第一回波为PDWI,第二回波为T2WI). 冠状位T1WITR/TE=500-600/20-30ms,T2WITR/TE=1800-2000/20,80ms. 扫描层厚10mm,层距8mm,视野30cm,3次信号采集,矩阵256×256,同时采用体线圈并加呼吸补偿和上下层面饱和技术. 其中10例行Gd-DTPA增强扫描,使用剂量0.1mmol/Kg.
2 结果
HCC 30例共有56个病灶,肝左叶16个,肝右叶40个. 肿瘤直径最大为15.4cm,最小为2.0cm,肿瘤病灶的大小和范围在T1WI,T2WI可不一致. 肿瘤形态不规则占65%,边缘清楚占70%. 所有肿瘤于T1WI均呈低信号,其中8例信号不均匀,可见斑片状、点状、条状更低信号区. 于PDWI所有肿瘤信号强度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高. 于T2WI均呈稍高信号,但是大多数肿瘤信号不均匀,而且信号随着TE时间的延长增加不显著. 在T1WI,30例原发性肝癌中有19例(63.3%)显示假包膜征,其中18例表现为低信号,1例表现为等信号,在T2WI上,只有10例(33.3%)显示该征像,其中2例表现呈单层低信号结构;1例表现为单层高信号结构;7例为双层信号结构. 10例增强扫描患者中只有5例显示了该征象,其中2例表现为低信号;2例表现为等信号. 1例表现为高信号. 30例原发性肝癌中有8例(26.7%)在T1WI显示镶嵌征,表现为肿瘤内部条状低信号间隔;在T2WI有16例(53.3%)显示该征象,表现为低信号肿瘤内有形态不规则高信号影.
, 百拇医药
转移情况和增强表现:门静脉癌栓8例,下腔静脉癌栓3例,表现为门腔静脉肿块、门腔静脉形态不规则、门静脉铸型、门静脉消失. 肝门淋巴结转移3例,腹膜后淋巴结转移2例,腹膜及肺转移各2例. 10例增强扫描病例中:1例边缘强化明显,中心无强化;2例肿瘤边缘无强化,中心轻度强化;7例肿瘤呈不均匀的斑片状增强.
图1A 轴位T1WI:肝右叶大片低信号区,边界清楚,其内有斑片状高信号区,右门静脉显示欠佳.
图1B 轴位T2WI:病变信号较正常肝组织高,T1WI所示高信号区信号更高,右门静脉未见显示.
图2A 轴位T1WI:肝近膈面有约5cm×5cm大小类圆形稍低信号病变,外围可见低信号假包膜,其后方可见一子灶.
, 百拇医药
图2B 轴位T2WI:假包膜表现为内层为低信号;外层为一薄层高信号,其内可见镶嵌征.
3 讨论
肝癌的MRI信号有一定特点,T1WI肝癌的信号强度低于正常肝组织,大多数病变信号均匀. 近年文献报道早期肝癌于T1WI呈高信号,部分呈等信号,这与肿瘤的分化良好及出血有关[2]. 肿瘤组织T2弛豫时间较正常肝组织长,其信号强度于T2WI高于正常肝实质,但是信号大多不均匀,可能与肿瘤的出血坏死有关(图1). 同时随TE时间的延长,病变信号增高并不明显,籍这一点可以与肝囊肿和血管瘤相鉴别. 随着TE时间的延长,肝囊肿和肝血管瘤的信号强度越来越高,呈“灯泡”征,而肝癌信号强度增高不明显. 肝癌的MRI形态特点可以反应肝癌的生长方式,癌结节呈浸润性生长MRI表现为肿瘤形态不规则或分叶状;肿瘤形态规则、与正常肝组织分界清楚,大多为膨胀性生长或有包膜形成.
, 百拇医药
肝癌的一个特点是有假包膜形成,肝癌有无包膜形成是影响肝癌栓塞术疗效的因素之一,因此肝癌假包膜征无论是对于鉴别诊断还是观察疗效都有重要意义[3]. T1WI显示包膜征较T2WI敏感. 本组病例T1WI有19例显示有假包膜,T2WI只有10例显示,差异明显. 但是包膜较薄不易观察到,在T1WI包膜厚度必须大于1mm,T2WI厚度大于2mm,MR才能发现[4]. 假包膜的病理基础实际上是由肿瘤周围增生的纤维组织构成其外层和新生小胆管或受压的小血管、门静脉分支组成其内层. 典型的表现为两层呈不同的信号的环状影,内层低信号,外层高信号(图2),本组大部分病例都有如此典型表现. 由于肝癌内部组织结构不同,如有分隔、变性水肿、瘤内出血、脂变、坏死、纤维化等,这些是镶嵌征的主要病理基础,很有诊断价值,但特异性较差.
肝癌患者常有门腔静脉癌栓形成,癌栓可以充填门腔静脉和门静脉分支使之缺损、中断、不规则甚至铸型,其信号强度和肿瘤相同. 值得一提的是正常流空的低信号门静脉消失应考虑到有门静脉癌栓形成. 当肝癌与其他疾病鉴别诊断困难时,有门腔静脉癌栓形成无疑是诊断肝癌的一个有力佐证. 本组30例中有10例作了增强扫描,增强形式多样化,Gd-DTPA增强扫 描对肝癌的诊断主要体现在对肝癌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方面有价值,对于病变的检出和门脉癌栓的显示还不及SE序列T2WI. 因此对于平扫已发现病变而且显示了肝癌的特征性表现如假包膜征、门脉癌栓、镶嵌征等可以不再作普通增强扫描,当定性和鉴别诊断较困难时可考虑选择使用,而且最好采用MRI动态扫描.
, 百拇医药
4 参考文献
1 隋邦森,吴恩惠,陈雁冰. 磁共振诊断学.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第1版. 1994:683-688
2 Winter TC, Takayasu K, Muramatsu Y. Early advanced hepatocellar carcinoma: evaluation of CT and MR apperance with
pathologic correlation. Radiology, 1994;192:379-387
3 Sakurui M, Okumura J, Kuroda C. Transcathter chemoembolization effective for treating hepatocellar carcinoma: A
histopathologic study. Cancer, 1984;54:387-392
4 Kodoya M, Matsui O, Takashima T. Hepatocellar carcinoma: correlation of MR imaging and histopathologic findings.
Radiology, 1992;183:819-825, http://www.100md.com(张 冬 孙清荣 易习之 夏 良)
项目负责人 张冬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放射科 重庆市 400037
收稿日期 1999-03-06 接收日期 1999-04-22
Subject headings liver neoplasms/diagnosis; carcinoma, hepatocellular/diagnosis;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主题词 肝肿瘤/诊断;癌,肝细胞/诊断;磁共振成像
, http://www.100md.com
肝细胞癌(HCC)占肝脏原发恶性肿瘤的80%以上[1]. MRI具有很高的组织分辨率、多参数、多方位成像等特点,成为继CT之后的又一有效而无创伤性的肝癌检查诊断方法,我们收集30例经证实的HCC患者的MRI资料,采用双盲法进行前瞻性回顾分析,旨在探讨MRI对肝癌的诊断
价值.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收集1996-11/1998-08我院行MRI检查诊断为肝癌的患者30例. 男28例,女2例. 年龄33岁~75岁. 平均52岁. 25例有乙型肝炎病史,AFP阳性者20例. 全部病例均经手术或活检病理证实. 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纳差(20例),肝区不适(18例)、疼痛(25例). 体征主要是肝大、肝区叩击痛.
, 百拇医药
1.2 方法 应用美国GE公司0.5T Signa Contour超导型磁共振成像系统. 常规SE序列T1WI和FSE T2WI双回波成像技术. 轴位T1WITR/TE=500~600/20~30ms,T2WITR/TE=1800-2000/20,80ms. (第一回波为PDWI,第二回波为T2WI). 冠状位T1WITR/TE=500-600/20-30ms,T2WITR/TE=1800-2000/20,80ms. 扫描层厚10mm,层距8mm,视野30cm,3次信号采集,矩阵256×256,同时采用体线圈并加呼吸补偿和上下层面饱和技术. 其中10例行Gd-DTPA增强扫描,使用剂量0.1mmol/Kg.
2 结果
HCC 30例共有56个病灶,肝左叶16个,肝右叶40个. 肿瘤直径最大为15.4cm,最小为2.0cm,肿瘤病灶的大小和范围在T1WI,T2WI可不一致. 肿瘤形态不规则占65%,边缘清楚占70%. 所有肿瘤于T1WI均呈低信号,其中8例信号不均匀,可见斑片状、点状、条状更低信号区. 于PDWI所有肿瘤信号强度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高. 于T2WI均呈稍高信号,但是大多数肿瘤信号不均匀,而且信号随着TE时间的延长增加不显著. 在T1WI,30例原发性肝癌中有19例(63.3%)显示假包膜征,其中18例表现为低信号,1例表现为等信号,在T2WI上,只有10例(33.3%)显示该征像,其中2例表现呈单层低信号结构;1例表现为单层高信号结构;7例为双层信号结构. 10例增强扫描患者中只有5例显示了该征象,其中2例表现为低信号;2例表现为等信号. 1例表现为高信号. 30例原发性肝癌中有8例(26.7%)在T1WI显示镶嵌征,表现为肿瘤内部条状低信号间隔;在T2WI有16例(53.3%)显示该征象,表现为低信号肿瘤内有形态不规则高信号影.
, 百拇医药
转移情况和增强表现:门静脉癌栓8例,下腔静脉癌栓3例,表现为门腔静脉肿块、门腔静脉形态不规则、门静脉铸型、门静脉消失. 肝门淋巴结转移3例,腹膜后淋巴结转移2例,腹膜及肺转移各2例. 10例增强扫描病例中:1例边缘强化明显,中心无强化;2例肿瘤边缘无强化,中心轻度强化;7例肿瘤呈不均匀的斑片状增强.
图1A 轴位T1WI:肝右叶大片低信号区,边界清楚,其内有斑片状高信号区,右门静脉显示欠佳.
图1B 轴位T2WI:病变信号较正常肝组织高,T1WI所示高信号区信号更高,右门静脉未见显示.
图2A 轴位T1WI:肝近膈面有约5cm×5cm大小类圆形稍低信号病变,外围可见低信号假包膜,其后方可见一子灶.
, 百拇医药
图2B 轴位T2WI:假包膜表现为内层为低信号;外层为一薄层高信号,其内可见镶嵌征.
3 讨论
肝癌的MRI信号有一定特点,T1WI肝癌的信号强度低于正常肝组织,大多数病变信号均匀. 近年文献报道早期肝癌于T1WI呈高信号,部分呈等信号,这与肿瘤的分化良好及出血有关[2]. 肿瘤组织T2弛豫时间较正常肝组织长,其信号强度于T2WI高于正常肝实质,但是信号大多不均匀,可能与肿瘤的出血坏死有关(图1). 同时随TE时间的延长,病变信号增高并不明显,籍这一点可以与肝囊肿和血管瘤相鉴别. 随着TE时间的延长,肝囊肿和肝血管瘤的信号强度越来越高,呈“灯泡”征,而肝癌信号强度增高不明显. 肝癌的MRI形态特点可以反应肝癌的生长方式,癌结节呈浸润性生长MRI表现为肿瘤形态不规则或分叶状;肿瘤形态规则、与正常肝组织分界清楚,大多为膨胀性生长或有包膜形成.
, 百拇医药
肝癌的一个特点是有假包膜形成,肝癌有无包膜形成是影响肝癌栓塞术疗效的因素之一,因此肝癌假包膜征无论是对于鉴别诊断还是观察疗效都有重要意义[3]. T1WI显示包膜征较T2WI敏感. 本组病例T1WI有19例显示有假包膜,T2WI只有10例显示,差异明显. 但是包膜较薄不易观察到,在T1WI包膜厚度必须大于1mm,T2WI厚度大于2mm,MR才能发现[4]. 假包膜的病理基础实际上是由肿瘤周围增生的纤维组织构成其外层和新生小胆管或受压的小血管、门静脉分支组成其内层. 典型的表现为两层呈不同的信号的环状影,内层低信号,外层高信号(图2),本组大部分病例都有如此典型表现. 由于肝癌内部组织结构不同,如有分隔、变性水肿、瘤内出血、脂变、坏死、纤维化等,这些是镶嵌征的主要病理基础,很有诊断价值,但特异性较差.
肝癌患者常有门腔静脉癌栓形成,癌栓可以充填门腔静脉和门静脉分支使之缺损、中断、不规则甚至铸型,其信号强度和肿瘤相同. 值得一提的是正常流空的低信号门静脉消失应考虑到有门静脉癌栓形成. 当肝癌与其他疾病鉴别诊断困难时,有门腔静脉癌栓形成无疑是诊断肝癌的一个有力佐证. 本组30例中有10例作了增强扫描,增强形式多样化,Gd-DTPA增强扫 描对肝癌的诊断主要体现在对肝癌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方面有价值,对于病变的检出和门脉癌栓的显示还不及SE序列T2WI. 因此对于平扫已发现病变而且显示了肝癌的特征性表现如假包膜征、门脉癌栓、镶嵌征等可以不再作普通增强扫描,当定性和鉴别诊断较困难时可考虑选择使用,而且最好采用MRI动态扫描.
, 百拇医药
4 参考文献
1 隋邦森,吴恩惠,陈雁冰. 磁共振诊断学.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第1版. 1994:683-688
2 Winter TC, Takayasu K, Muramatsu Y. Early advanced hepatocellar carcinoma: evaluation of CT and MR apperance with
pathologic correlation. Radiology, 1994;192:379-387
3 Sakurui M, Okumura J, Kuroda C. Transcathter chemoembolization effective for treating hepatocellar carcinoma: A
histopathologic study. Cancer, 1984;54:387-392
4 Kodoya M, Matsui O, Takashima T. Hepatocellar carcinoma: correlation of MR imaging and histopathologic findings.
Radiology, 1992;183:819-825, http://www.100md.com(张 冬 孙清荣 易习之 夏 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