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 2001年第5期
编号:10697251
中药抗病毒Ⅰ号方治疗慢性乙型肝炎39例
http://www.100md.com 2001年5月15日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1年第5期
     中国人民解放军302医院中西医结合科 北京市 100039

    项目负责人
李筠中国人民解放军302医院中西医结合科 北京市 100039

    收稿日期 2001-02-20 接受日期 2001-02-26

    

    主题词
肝炎,乙型/中药疗法;抗病毒药(中药)/治疗应用;干扰素/治疗应用;病毒复制

    李筠, 刘士敬, 王小明, 张月梅, 赵祥军. 中药抗病毒Ⅰ号方治疗慢性乙型肝炎39例.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1;9(5):605-606

    病毒性肝炎我国常见[1-5],慢性者治疗困难[6-16]. 1998-03/1999-11我们用自拟协定处方抗病毒Ⅰ号治疗慢性乙型肝炎39例,并与IFN-α组作了对比观察,取得较好疗效.
, 百拇医药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临床诊断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39例,年龄14岁~60岁,平均33岁±11岁;其中男28例,女11例;平均病程4.3a. 重叠感染甲肝病毒、丙肝病毒各1例. 根据2000-09西安全国第十次病毒性肝炎及肝病学术会议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中慢性肝炎诊断标准,诊断为轻度25例,中度8例,重度6例. 抗病毒Ⅰ号方药物组成:黄芪30g,何首乌20g,虎杖20g,酸浆15g,地耳草30g,蚤休20g,北山豆根20g,女贞子20g,丹参30g,桑寄生30g.

    1.2 方法 在常规保肝基础上,治疗组39例,给予抗病毒Ⅰ号方,1剂/d,水煎分两次口服;对照组14例,给予IFN-α 300万U,1次/2d,im. 均3mo为1疗程. 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每个月、治疗结束时常规检测血、尿常规,血清ALT, AST、胆红素(Bil)、清蛋白(Alb)、球蛋白(Glo)、凝血酶原时间活动度(PTA)、蛋白电泳分析,并采用ELISA法检测乙肝病毒7项指标,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BV DNA. 治疗结束后3,6,12mo时,分别进行上述实验室项目检测.
, 百拇医药
    2 结果

    2.1 疗效标准
显效:治疗后ALT,Bil均正常,HBeAg或HBV DNA转阴;有效:ALT,Bil较治疗前下降50%以上,HBeAg或HBV DNA未转阴;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者.

    2.2 治疗结果 治疗组显效17例,有效12例,无效10例,有效率74.4%. 对照组显效4例,有效5例,无效5例,有效率64.3%(两组对比,χ2=0.14,P>0.05). 中药组治疗前HBeAg阳性率为74.4%,治疗后为33.3%,治疗前后对比,阳性率明显低于治疗前,有极显著性差异(χ2=13.21,P<0.01);该组治疗前HBV DNA阳性率为82.0%,治疗后为46.2%,治疗前后对比,HBV DNA阳性率明显低于治疗前(χ2=10.92,P<0.01,表1). 
, 百拇医药
    1 两组治疗后HBV指标变化情况
分组nHBeAgHBV DNA抗-HBe
阴转例数/

    阳性例数 (%)
阴转例数/

    阳性例数 (%)
阳转例数/

    阴性例数 (%)
治疗组3917/29 (58.62)a15/32 (46.88)7/17 (41.18)
对照组142/12 (16.67)5/13 (38.46)0/2 (0)

, http://www.100md.com
    aP<0.05,vs 对照组.

    IFN-α组治疗前HBeAg阳性率为85.7%,治疗后为83.3%,经四格表直接计算概率法检验,治疗前后HBeAg阳性率无显著差异(c=4,P>0.05); 该组治疗前HBV DNA阳性率为92.9%,治疗后为64.3%,治疗前后相比,提示HBV DNA阳性率无显著差异(c=5,P>0.05). 治疗后抗-HBe阳转率在治疗组为41.2%,对照组为0,经四格表精确法检验,两组治疗后抗-HBe阳转率的差异无显著性(P=0.39). 治疗前两组ALT,AST及γ-球蛋白均值差异无显著性(t=1.528,1.790,0.436,P>0.05);治疗后两组ALT,AST及γ-球蛋白均值间相比,差异也无显著性(t=0.595,0.788,0.354,P>0.05,表2).

    2 抗病毒Ⅰ号方治疗前后生化指标的变化(x±s)
分组nb(ALT)/(nkat·L-1)nb(AST)/(nkat·L-1)nX(γ-Glo)/(0.00)
治疗组393224±4201392867±3934350.24±0.05
550±3234a1250±1850a0.20±0.04b
对照组141484±121710633±30070.22±0.04
1034±767767±5500.20±0.04

, 百拇医药
    aP<0.05, vs 治疗前; bP<0.01, vs 治疗前.

    治疗结束后随访患者25例,其中IFN-α组3 例,HBeAg持续阴转于治疗结束后3,12,20mo各1例;HBV DNA持续阴转于3,12mo各1例. 中药组随访的22例中,9例于治疗结束后HBeAg和(或)HBV DNA转阴,其中HBeAg持续阴转于3,6,12mo分别为2,1,2例(停药6mo后,HBeAg持续阴转3例,占33.3%);HBV DNA持续阴转分别为4,1,4例(停药6mo后HBV DNA持续阴转5例,占55.6%).

    3 讨论

    中国是个肝炎大国,慢性乙型肝炎(CHB)发病率高达0.1%~1.0%,容易演变为肝硬变甚至肝癌[17-23]. 慢性乙型肝炎病情反复波动与病理损害加重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HBV的活跃复制[24-27],其治疗仍为当前肝病治疗领域中的难题之一,尤其病毒的清除问题,迄今尚无特效疗法. 国内外盛行的干扰素、拉米呋啶等也有一定局限性. 因此CHB的抗病毒治疗受到国内外高度关注,特别是采取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多途径、多层次整体调控,对慢性乙型肝炎及其抗病毒的治疗与研究取得了诸多经验[28-35]. 近年在爱滋病(AIDS)的治疗研究中,陆续发现了一些新的核苷类药物,对HBV有抑制作用. Guan用拉米呋啶(3TC)52wk治疗285例慢性乙型肝炎,用药2wk后,平均HBV DNA水平降低90%以上,但疗程结束时仅16% HBeAg及HBV DNA阴转. 因此,3TC需长时期用药,方才获得满意疗效. 本课题资料显示,用抗病毒Ⅰ号方治疗慢性乙肝3mo后,HBeAg转阴率为58.6%,明显高于干扰素-α组;HBV DNA转阴率为46.9%,也与干扰素-α组无显著差异;治疗后HBeAg与HBV DNA阳性率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 同时,用抗病毒Ⅰ号方治疗后血清ALT,AST,γ-球蛋白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由此看出,抗病毒Ⅰ号方具有较好的抗乙型肝炎病毒及改善肝功能作用,临床未发现特殊副反应. 该中药复方价格低廉,患者易于接受.
, http://www.100md.com
    4 参考文献

    1 徐克成, 危北海, 姚希贤, 张万岱. 慢性乙型肝炎当代中西医结合治疗.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1999;7:970-974

    2 李惠仙, 全胜麟. 老年住院患者HBV血清标志物728例调查分析.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1999;7:254

    3 孙新华, 严家春. 女性乙肝306例肝穿临床病理分析.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1999;7:824-825

    4 王平忠, 周永兴. 乙型肝炎病毒血清学标志物与DNA检测结果的对比分析.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1999;7:918-919

    5 郑真, 杨双旺, 肖蔚, 孙佩, 李新建, 胡亚琴. PCR技术检测HBV DNA评价HBsAg阴性消化科住院患者的HBV携带状态. 华人消化杂志,1998;6(特刊7):490
, http://www.100md.com
    6 雷巧玲, 姜慧玲, 任爱萍. 肝硬变患者医院感染的前瞻性调查分析. 华人消化杂志, 1998;6:942-944

    7 贾杰, 肖芙蓉. 重症肝炎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175例. 华人消化杂志, 1998;6:958-959

    8 张树林, 朱江, 刘敏, 柴宁莉. 血清HBeAg阴性与HBeAg/IC及A1896变异的关系. 华人消化杂志, 1998;6:960-962

    9 汪俊韬. 病毒性肝炎药物治疗的策略. 新消化病学杂志, 1996;4:405-407

    10 郑亮, 程荣墀. 乙肝肝硬变血清HBV DNA与肝细胞癌. 新消化病学杂志, 1996;4:475

    11 李筠. 中药加促肝细胞生长素治疗慢性重型肝炎临床分析.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1999;7:910
, http://www.100md.com
    12 于乐成, 顾长海. 乙型肝炎病毒变异及其与临床肝病的关系.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1999;7:978-979

    13 施红, 王福生. 影响HBV感染慢性化的宿主因素及其在乙型肝炎防治中的意义.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1;9:66-69

    14 林粤, 王北宁, 韩玲霞. 肝硬变及肝癌患者血小板平均体积变化的意义.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1;9:94-95

    15 周俊英, 赵彩彦, 甄真, 冯忠军. 病毒性肝炎肝纤维化与血清IL-1β及干扰素-γ的关系.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1;9:100-101

    16 葛昌邦. 慢性乙型肝炎进展为肝硬变的前瞻性调查. 华人消化杂志, 1998;6(特刊7):240

    17 盛国光, 张建军, 刘坚, 陆定波, 晏雪生, 苏立稳, 杨玲, 明安萍. 预测慢性肝炎转为重症肝炎的实验及临床研究. 华人消化杂志,1998;6(特刊7):499
, http://www.100md.com
    18 黄树林, 陈红清, 李菁华, 李依娜, 罗利琼. HBsAg HBeAg作用PBLs对TCR Vβ基因表达的影响.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1999;7:25-27

    19 王小众, 陶其敏. 乙肝病毒X基因与肝癌.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1999;7:1063-1064

    20 黄耀煊, 邬光惠. 乙型肝炎与肝癌关系.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0;8(特刊8):101

    21 刘为纹. 肝细胞性肝癌病因学研究.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1999;7:93-95

    22 吴君, 程明亮, 丁一生, 刘仁才, 李佳, 王万灵, 胡莲. 病毒性肝炎肝硬变危险因素的5年追踪调查.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0;8:1365-1367

    23 乔汉臣, 孙屹峰, 李灵敏, 高文军, 毛乾国, 张广文, 刀文彬. 乙型慢活肝患者肝组织内乙肝病毒抗原表达与病变程度的关系.
, 百拇医药
    新消化病学杂志, 1994;2:152-153

    24 汲振余, 孙爱民, 陈茜, 巴秋菊, 陈洪涛, 赵翠林, 朱金凤.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内HBV DNA存在的意义.

    华人消化杂志, 1998;6(特刊7):176-178

    25 黄作美, 袁水斌, 杨冬莲. IgM类HBsAg循环免疫复合物与乙型肝炎肝损害关系. 华人消化杂志, 1998;6(特刊7):478

    26 任建林, 吴艳环, 张树林, 朱江, 刘宇卉. HBeAg特异免疫复合物检测及临床意义. 华人消化杂志, 1998;6(特刊7):476

    27 朱清静, 杨玲, 盛国光, 王伯祥. 慢性乙型肝炎HBV前C区基因突变与TNF-α的关系.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1999;7:540-541
, 百拇医药
    28 侯春江, 侯俊. 病毒唑与猪苓多糖合用治疗慢性乙型肝炎64例. 华人消化杂志, 1998;6(特刊7):365

    29 黄正明, 杨新波, 曹文斌, 周逸军, 卢立燕. 芹灵冲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102例的临床研究. 华人消化杂志, 1998;6:144-145

    30 靳大川, 刘晓春, 袁孟彪, 盖中涛, 张庆殷. 乙肝患者血清NO水平的细胞因子调节. 华人消化杂志, 1998;6(特刊7):304-305

    31 史进军, 苗范, 刘福利. 中西药结合抗乙肝病毒治疗的体会. 华人消化杂志, 1998;6(特刊7):482

    32 李文, 邹正宇, 查赣, 郑民实, 黄孝天. 170种中草药抗乙型肝炎病毒的实验研究.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1999;7:89-90

    33 黄正明, 杨新波, 曹文斌, 陈鸿雁, 郑鸣, 张敬珍, 陈鸿珊, 李壮. 芹灵冲剂对雏鸭体内DHBV-DNA的抑制作用.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1999;7:384-386

    34 李筠, 汤勃. 中药对慢性乙肝病毒复制的影响.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0;8:945-946

    35 黄正明. 有关中草药水芹现代研究的若干探讨.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1;9:1-5, 百拇医药(李 筠 刘士敬 王小明 张月梅 赵祥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