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产型崩漏案例分析
流产型崩漏案例分析
患者,李×,女,36岁,崩漏患者,于2000年9月4日门诊。
主诉:月经一向无异常,结婚10余年,未孕,从6月份突然停经,无不适。8月17日动怒,而致阴道流血,量中等,无血块、色鲜红。过去经期5天左右,此次经期不止。29日晨阴道流出三块带有绒毛膜样物,到医院检查为流产,予以止血药,血减,但仍不净;9月3日又出血,量多,午后发热无汗,身感疲乏;9月4日较昨日流血更多,但午后未发热,体乏无力,动则汗出,小腹发板,腰酸,食少,时头晕心悸。
四诊见:脉沉细弦,舌淡苔薄白,面唇色白,精神尚好。
血常规:血红蛋白60g/L
病情分析:因怒伤胎,胎动下血,胎堕血仍不止,出血已18天,量多,形成崩漏,导致贫血。血虚不濡,故而腹板;穷必及肾,故而腰酸,动辄汗出,卫阳不固。形疲乏力,头晕心悸,皆气血俱伤之候,参之脉:沉为气滞,细为血虚,弦主肝郁气滞,说明木气郁陷,生发不遂,胎堕经血陷流,量多势急,无腹胀痛,非瘀凝,故归流产型虚证崩漏。出血量多,法宜塞流,血虚补血;如不效,此因流产造成之崩漏,惟恐内有异物,流出不全,当检查,以明究竟。
处方:当归炭15克、血余炭6克、艾叶12克、阿胶9克(烊化)、生地炭12克、焦白术12克、青竹茹30克、炒地榆9克、杭芍9克、炙甘草6克、生姜9克(取汁分兑),急煎一剂。服药后卧床休息,少动,戒怒。
9月5日二诊,服上方后出血之势减。现仍有出血,量不多,脉虚细略弦。余无异常。
处方:当归炭18克、血余炭6克、艾叶15克、阿胶24克(烊化)、生地炭12克、焦白术12克、青竹茹30克、炒地榆12克、杭芍9克、炙甘草6克、桑寄生18克、鲜姜12克(取汁兑),连用3剂而愈。嘱其避忿怒,戒劳。
按:近论崩漏,皆归宫血而言,其病理主要是由于某些因素引起冲任功能失调,不能约束经血。崩漏在临床可分虚实二证。虚证包括气虚、脾虚、肾虚、劳伤等,实证又括血热、气郁、血瘀等型,常以热、以实为多见,以寒、以虚少见。关于证候表现,典型者固不少,而错综复杂,虚实互见者亦颇多,如:气血兼虚,阴虚多热;心脾俱虚,肝肾两亏;冲任劳伤,肝郁气滞;肝气郁滞,脾肾两虚。又如气虚、血热往往兼见瘀象;血虚营亏,常见热证。由于病程长短不一,病之性质亦异,初起多热而迫血妄行,宜清热凉血。久则气耗血伤而致虚,宜补气而摄血。若再缠绵日久,则多转化为虚寒,宜温经止血。临证,不可执一世。
此外,寒则血凝,热则血结,皆足以形成瘀血占据血脉,以致血不归经而成崩漏,但须见脉证,无疑,方可诊为血瘀型崩漏。如果脉证属于气虚、血热,而兼有血瘀表现者,则不能认为血瘀,应以气虚或血热为主。盖血一离经,即为死血,凝而为块,遇此情况,则当视为出血过多。所以是瘀非瘀,必须详参脉证,绝不可一见有块,即认为瘀,凡此皆宜细心体会。 (延 林), http://www.100md.com
患者,李×,女,36岁,崩漏患者,于2000年9月4日门诊。
主诉:月经一向无异常,结婚10余年,未孕,从6月份突然停经,无不适。8月17日动怒,而致阴道流血,量中等,无血块、色鲜红。过去经期5天左右,此次经期不止。29日晨阴道流出三块带有绒毛膜样物,到医院检查为流产,予以止血药,血减,但仍不净;9月3日又出血,量多,午后发热无汗,身感疲乏;9月4日较昨日流血更多,但午后未发热,体乏无力,动则汗出,小腹发板,腰酸,食少,时头晕心悸。
四诊见:脉沉细弦,舌淡苔薄白,面唇色白,精神尚好。
血常规:血红蛋白60g/L
病情分析:因怒伤胎,胎动下血,胎堕血仍不止,出血已18天,量多,形成崩漏,导致贫血。血虚不濡,故而腹板;穷必及肾,故而腰酸,动辄汗出,卫阳不固。形疲乏力,头晕心悸,皆气血俱伤之候,参之脉:沉为气滞,细为血虚,弦主肝郁气滞,说明木气郁陷,生发不遂,胎堕经血陷流,量多势急,无腹胀痛,非瘀凝,故归流产型虚证崩漏。出血量多,法宜塞流,血虚补血;如不效,此因流产造成之崩漏,惟恐内有异物,流出不全,当检查,以明究竟。
处方:当归炭15克、血余炭6克、艾叶12克、阿胶9克(烊化)、生地炭12克、焦白术12克、青竹茹30克、炒地榆9克、杭芍9克、炙甘草6克、生姜9克(取汁分兑),急煎一剂。服药后卧床休息,少动,戒怒。
9月5日二诊,服上方后出血之势减。现仍有出血,量不多,脉虚细略弦。余无异常。
处方:当归炭18克、血余炭6克、艾叶15克、阿胶24克(烊化)、生地炭12克、焦白术12克、青竹茹30克、炒地榆12克、杭芍9克、炙甘草6克、桑寄生18克、鲜姜12克(取汁兑),连用3剂而愈。嘱其避忿怒,戒劳。
按:近论崩漏,皆归宫血而言,其病理主要是由于某些因素引起冲任功能失调,不能约束经血。崩漏在临床可分虚实二证。虚证包括气虚、脾虚、肾虚、劳伤等,实证又括血热、气郁、血瘀等型,常以热、以实为多见,以寒、以虚少见。关于证候表现,典型者固不少,而错综复杂,虚实互见者亦颇多,如:气血兼虚,阴虚多热;心脾俱虚,肝肾两亏;冲任劳伤,肝郁气滞;肝气郁滞,脾肾两虚。又如气虚、血热往往兼见瘀象;血虚营亏,常见热证。由于病程长短不一,病之性质亦异,初起多热而迫血妄行,宜清热凉血。久则气耗血伤而致虚,宜补气而摄血。若再缠绵日久,则多转化为虚寒,宜温经止血。临证,不可执一世。
此外,寒则血凝,热则血结,皆足以形成瘀血占据血脉,以致血不归经而成崩漏,但须见脉证,无疑,方可诊为血瘀型崩漏。如果脉证属于气虚、血热,而兼有血瘀表现者,则不能认为血瘀,应以气虚或血热为主。盖血一离经,即为死血,凝而为块,遇此情况,则当视为出血过多。所以是瘀非瘀,必须详参脉证,绝不可一见有块,即认为瘀,凡此皆宜细心体会。 (延 林),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