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保健版 > 家庭健康 > 四季保健 > 秋季 > 秋燥
编号:11300811
秋燥的防与治
http://www.100md.com 2001年8月27日 《家庭医生报》 2001年第35期(总第811期 2001.08.27)
     金秋季节,秋高气爽,人们常感口、鼻、唇、咽干燥不适、大便燥结难行,严重者甚至出现发热、咯血等症状,祖国医学称之为“秋燥”。

    燥为秋令主气,其侵袭人体,多从口鼻而入,故秋燥初起时,必然伴有口、鼻、唇、咽干燥及干咳等症状。

    祖国医学将秋燥分为凉燥、温燥。凉燥多发生于深秋季节,久晴无雨,气候干燥,气温转凉的情况下尤易发生。温燥多发生于初秋天气晴暖、干燥之时。发病时通常表现为发热恶寒、头痛少汗,鼻咽干燥,干咳无痰,其中凉燥证恶寒显著,发热较轻,温燥证则发热较重,恶寒较轻。中医对秋燥的辨证治疗,有其独道之处,如凉燥袭肺,治之疏表透邪,开肺润燥,方用杏苏散加减;而温燥袭肺,治以宣透肺卫,生津润燥,方用桑杏汤加减。一般而言,秋燥预后大都良好,但亦有少数病例因素禀体虚,或由于治疗失时,失当,而产生神昏等严重变化。

    秋燥的预防在于锻炼身体,增强正气,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在气候变化较多的秋季,避免伤风受凉,注意保暖。秋燥患者,在发热期要卧床休息,多饮开水,饮食宜清淡而富有营养,忌食辛热油炸的食物;并可多食水果,以梨子、甘蔗为佳。病室宜保持空气流通,并保持一定湿度。, http://www.100md.com(王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