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结合调整亚健康状态
生老病死是人体一个连续的过程,各个不同阶段有其一定的特殊性,如健康、亚健康、病态、死亡。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原先困扰人类的传染病、感染病已得到较好的控制,而肿瘤、心脑血管病、糖尿病、心身疾病大幅度增多。人的体质也有了较大的变化,高脂、高粘、高糖、高血压、肥胖已成为健康的主要之敌。疲劳综合征、忧郁症临床越来越常见,而这些病都与现代工业文明和社会及生活压力增大关系密切;同时人口谱也有了改变,老年人的比例明显增加,如何延年益寿、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迫在眉睫。
80年代开始,人们提出了健康和疾病之间的“第三状态”、“病前状态”、“中间状态”、“灰色状态”、“潜临床”等观点,并用“亚健康”(又称“次健康”)这一术语对此进行了概括。“亚健康”在临床上常见的表现为:1、躯体症状:头昏,目涩,胸闷气短,心慌,乏力,纳呆。2、心理症状:情绪低落,抑郁,急躁,紧张,记忆力下降,睡眠差。3、社会表现症状:家庭不和睦,工作学习困难,人际关系紧张,难以承担社会责任。总之,亚健康表达的是一大类生存状态,介于“健康”和“疾病”之间。而“健康”和“疾病”这两个医学中最重要的概念人们仍很难给予明确而又公认的定义。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不仅是指体强无病,而且要有健全的身心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根据这个定义整个人群中95%的人达不到要求。而目前人们对病的理解只限于生物结构的异常,即使对西医学确诊的“疾病”,除少部分可以完全治愈外,多数只能有效地加以控制、缓解或防其进一步发展。但是疾病的产生不是突然的,从健康到疾病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连续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如果加以很好的干预,机体将不会转向疾病。所以防治疾病前的“亚健康”状态就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 百拇医药
西医借助了还原方法,强调生物科学对医学的重要意义,认为每种疾病都必须在局部的器官、细胞或生物大分子水平上找到可测量的形态和化学改变,都可以确定出特定原因,着重“治病”,同时也树立了社会上牢固的“病”的观念,对一些病的治疗也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但其固定生物医学的模式,或多或少毒副作用的合成药物很难完全适应当今“亚健康”对医学的要求。
中医的医学模式是建立在传统东方文化及天人一体的基础上,偏重于功能及症状,以临床实践为主,通过四诊合参、司外揣内、比类取象探询求诊者的整体的“阴阳偏颇”,并用来自自然的中药根据其寒热温凉、四气五味达到调整状态的目的,对一些功能性、心身病、慢性病的调整有较好的疗效。比如黄芪、人参、茯苓、当归及六味地黄丸并非针对哪一种特异性的“病”,其对应的是虚损状态,是不同的气虚、肾虚状态。但是随着人类的发展,人体的状态也在发生着变化,如人们饮食结构、生活习惯的改变,肥甘厚味的增加,体力活动的减少,使人体的虚损状态减少而痰湿、湿热及血瘀状态增多,中医的治疗法则也应随之有所变化;同时由于传统中医过分注重个体,存在着诊断标准的不统一、治疗指标的不客观及疗效判定的不科学。这些都要求中医进一步的科学化、现代化。
中西医结合医学是立足于中医现代化的医学,兼顾治病的调整状态这两个方面,对确实患病的多从西医角度出发治疗疾病,修复生物结构上的异常;对偏离健康轨道的异常状态多从中医角度出发,根据不同的体质进行调整,如中医的“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者补之,损者益之”等法则在临床行之有效。中西医结合恰恰符合“亚健康”这一模式,有病的治病,有证的调证,对这一过程的调整能达到“1+1>1”的目的。, http://www.100md.com(张学智)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原先困扰人类的传染病、感染病已得到较好的控制,而肿瘤、心脑血管病、糖尿病、心身疾病大幅度增多。人的体质也有了较大的变化,高脂、高粘、高糖、高血压、肥胖已成为健康的主要之敌。疲劳综合征、忧郁症临床越来越常见,而这些病都与现代工业文明和社会及生活压力增大关系密切;同时人口谱也有了改变,老年人的比例明显增加,如何延年益寿、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迫在眉睫。
80年代开始,人们提出了健康和疾病之间的“第三状态”、“病前状态”、“中间状态”、“灰色状态”、“潜临床”等观点,并用“亚健康”(又称“次健康”)这一术语对此进行了概括。“亚健康”在临床上常见的表现为:1、躯体症状:头昏,目涩,胸闷气短,心慌,乏力,纳呆。2、心理症状:情绪低落,抑郁,急躁,紧张,记忆力下降,睡眠差。3、社会表现症状:家庭不和睦,工作学习困难,人际关系紧张,难以承担社会责任。总之,亚健康表达的是一大类生存状态,介于“健康”和“疾病”之间。而“健康”和“疾病”这两个医学中最重要的概念人们仍很难给予明确而又公认的定义。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不仅是指体强无病,而且要有健全的身心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根据这个定义整个人群中95%的人达不到要求。而目前人们对病的理解只限于生物结构的异常,即使对西医学确诊的“疾病”,除少部分可以完全治愈外,多数只能有效地加以控制、缓解或防其进一步发展。但是疾病的产生不是突然的,从健康到疾病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连续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如果加以很好的干预,机体将不会转向疾病。所以防治疾病前的“亚健康”状态就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 百拇医药
西医借助了还原方法,强调生物科学对医学的重要意义,认为每种疾病都必须在局部的器官、细胞或生物大分子水平上找到可测量的形态和化学改变,都可以确定出特定原因,着重“治病”,同时也树立了社会上牢固的“病”的观念,对一些病的治疗也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但其固定生物医学的模式,或多或少毒副作用的合成药物很难完全适应当今“亚健康”对医学的要求。
中医的医学模式是建立在传统东方文化及天人一体的基础上,偏重于功能及症状,以临床实践为主,通过四诊合参、司外揣内、比类取象探询求诊者的整体的“阴阳偏颇”,并用来自自然的中药根据其寒热温凉、四气五味达到调整状态的目的,对一些功能性、心身病、慢性病的调整有较好的疗效。比如黄芪、人参、茯苓、当归及六味地黄丸并非针对哪一种特异性的“病”,其对应的是虚损状态,是不同的气虚、肾虚状态。但是随着人类的发展,人体的状态也在发生着变化,如人们饮食结构、生活习惯的改变,肥甘厚味的增加,体力活动的减少,使人体的虚损状态减少而痰湿、湿热及血瘀状态增多,中医的治疗法则也应随之有所变化;同时由于传统中医过分注重个体,存在着诊断标准的不统一、治疗指标的不客观及疗效判定的不科学。这些都要求中医进一步的科学化、现代化。
中西医结合医学是立足于中医现代化的医学,兼顾治病的调整状态这两个方面,对确实患病的多从西医角度出发治疗疾病,修复生物结构上的异常;对偏离健康轨道的异常状态多从中医角度出发,根据不同的体质进行调整,如中医的“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者补之,损者益之”等法则在临床行之有效。中西医结合恰恰符合“亚健康”这一模式,有病的治病,有证的调证,对这一过程的调整能达到“1+1>1”的目的。, http://www.100md.com(张学智)